【赵氏网新闻】《紫金趙氏族谱》源流篇 趙氏源流探究及考证

    中华赵氏网 2013/11/3 23:13:48 赵崇源博客


                                    ——太宗派梅州紫金房后裔寻根问祖纪事

   族谱可使族史代代相传,永远保持它的连续性和真实性,它既是寻根问祖的神圣证物,又是传家之宝书,因此,在昔日祟尚家族主义的普通家庭中,族谱是不可缺少的一件圣物。

   我们都是后来人,从广义上说,我们是中华民族的一个分子,是炎黄子孙,共同的根源就是“炎黄”二帝。从狭义上说,我们都有自己的父母和自己的祖先以及他们的历史与源流。“人非草木”,而为“万物之灵”。饮水思源,忆故思亲,寻根问祖,实乃人之常情。一个中国人,不管他在什么地方,漂泊多远,编入族谱,列入门墙,祭宗祭祖,托庇在列祖列宗的福荫之下,总是他最大的心愿,这种生生不息的寻根意识,使这个民族具有强大的凝聚力、同化力以及认同感。我趙氏家族,历史悠久,源远流长。据查考,从黄帝至得姓已有四十四代,得姓(周穆王给造父封趙城)后至趙氏得天下建立大宋皇朝有八十五代,从宋太宗趙光义至今已有三十八代。如若寻根问祖,明辨源流,不能道听途说,也不能光靠先人口头相传,靠的是真实的历史和家谱以及相关可靠的资料。查看趙氏的发展史,我族是来自大宋皇朝的皇室贵族,曾经有过三百一十六年的悲苦与辉煌。在中华民族中是誉孚盛望,德重安邦,历代替缨的大族之一,在当今全国姓氏中,以人口计,列为第七位。再翻阅历史,名臣名将,英雄辈出,历代贤人墨客、富豪绅士数以万计矣!实为值得我们骄傲和自豪。

   我们族人,历来就有修编家谱的好传统,远祖难以稽考,自趙氏得天下建立大宋皇朝以来,宋太祖趙匡胤留下千古遗嘱:“……惟朕与晋王匡义,魏王匡美,鼎分三派,各立玉牒十四字以别源流,以序昭穆,虽后代历世疏远,不失次序,朕以一人之身传至千万人之身,务同朕心,以一世之近传至千万人之远,如同一世曰:‘朕族无亲疏,世世为缌麻’。”根据太祖的意愿,从大宋皇朝开始,当朝政府对趙氏皇族实行统一管理,分设两个专门机构,一谓“大宗正寺”,是对政府部门的管理;二谓“大宗正司”,始于1051年皇祐三年,是家族自行管理的部门。后来族人逐日增多,1104年祟宁三年设南外宗正司于南京(河南归德),西外宗正司于西京(洛阳)以管辖京都以外的皇族。1127年靖康二年,金军攻占宋朝东京(开封),北宋朝亡。当时徽、钦二帝及众多皇室成员三千人之多,被金人抓到北方当了俘虏,被遣到黑龙江五国城。同年康王趙构南渡,在杭州建立临时国都(临安),是谓南宋朝。由于战乱,大批汉人以及少部份少数民族人像潮水般向南逃迁,居住在京城以外的皇族子孙也随之南逃,形成了太宗派后裔的南北分流。南逃后,广大族人屡迁江南各州府,最后,西外宗正司设于福州,南外宗正司设于泉州。

   大宋皇朝宗室族谱,叫做“玉牒”,由“玉牒所”编纂,始设于公元995年淳化六年。公元1127年,金军攻陷开封时,趙宋皇朝的传国宝玺及法物等也全部落入金人手中,玉牒部分受损,南渡后于1142年绍兴十二年,重设“玉牒所”。南宋的玉牒档案保存非常完整,元寇攻打杭州时,官方档案包括玉牒一起载运到北京保存。经过七、八十年后,元顺帝命令丞相脱脱,根据这些档案编纂了《宋史》。《宋史》中,宋朝皇族的《宗室世系表》特别完整,篇幅也很大,就是根据《玉牒》编列的。到了清朝乾隆年间,清政府又重新校对一次。

   元灭宋,叛贼蒲寿庚(阿拉伯人,宋朝叛将)大肆杀害宋朝皇室成员,当时,就是根据《玉牒》记载的皇族支系进行大捕杀,很多皇室后代被迫讳派(即不敢按玉牒十四字派)起名,有的甚至改为他姓,躲到边远山区。我先祖良枢公,在1264年宋理宗末年甲子年授江西吉安府同知,由于朝野混扰,被迫潜托芦陵,这是芦陵之分支。到了元末顺帝时,良枢公之孙,名趙胜公,于公元1358年戊戌年投军到朱洪武军营,跟随朱元璋打天下。明太祖朱元璋,于公元1368年戊申年定鼎立国,劳赏有功将士,我祖胜公虽未能立下大功,也同一般战士待遇,获得分配到广东嘉应州府属程乡县(后改梅县),获得赏粮租五十石①,收租谷为已有,享受国恩。立民籍于松源一图,从此繁衍生息。到了第九世(友•月梅公之子二、三、四、五房即理•念月、瑛•怀月、玄•继月、宣•敬月),于明末祟祯壬午年(1642年)迁于广东惠州府属永安县(紫金)古名都龙头约南山(编者注:紫金县蓝塘镇南山村)。天佑公字达凡于清朝初太祖顺治年甲午年(1654年)迁于下石约凤安围,其又为永安之鼻祖也。[编者注:据凤安籍现居中山市的国器宗亲珍藏的旧谱记载:念月公于大明万历四十年(1612年)壬子岁(念月时年58岁)携带天佑(时年12岁)迁永安县立业于南山围。清朝初期,于1654年顺治十一年甲午岁迁居紫金县凤安镇凤民村,始迁的是理公(念月)第三子天佑]。

   计自江西良枢公(良枢公兄弟四人:良枢、良榞、良延、良梭)越二世为胜公系太宗季字派,其未能按天潢之派,原因是为躲避祸害,保住生命安全。后遭遇离乱兵灾,流离转徙,而旧谱残缺,苟非根寻世系,竟茫茫然不知其所。幸得有及贤公奏立赏序,世代可分,昭穆可别。因索世系,自嘉应(梅州)迁永安(紫金),后散迁于广西玉林、广东博罗、广州增城、广东潮州等地,有些甚至仍不知去向。根据本人查考,月梅(友公,广东梅州第八世)下传六大房珀、理、瑛、玹、瑄、瑝,到“先”字,太宗“必”字复派的同辈兄弟三十多支(还没有完全统计),加上铸公后代一大分支迁到潮州、化州、湛江等地,都为太宗“不”字派后改“丕”字派。略推算,胜公下传的子孙后裔迁徙遍布“两广”各地,有数万人之多。

   一个人口众多的大族世家,就应当俱有一部完整的、真实的族谱。从现存的许多家族资料可以看出,历代先辈都有强烈的寻根意识,编修家谱非常热心,并且付出了不少心血。可是,几经辗转查阅了清光绪年间宗蒸、宗光重修的《蒲锡塘趙氏家谱》,民国己卯(1939)年间由趙丽川(迁昌公后裔)主编的《趙氏族谱》,民国某年趙祟茂(兰先公后裔)手抄《家谱》,紫金县趙如彬寄来的《族谱序》,陆川县马坡镇竹围村(由化州迁居广西陆川)的《趙氏族谱》等,还无法弄清良枢公之前的世系。都只是记载我祖先胜公从江西来,是趙良枢的后代,但趙光义~~趙良枢之间,相隔十几代没有连接记载,有的谱上记载的是太宗光义皇帝第四子商王元份的后代,有的说是太宗长子汉王元佐的后代,还有的说是太祖派德芳、德昭的后代,也有的说是趙汝愚的后代。这些说法不一,都是没有依据的。体现出先祖修谱时缺乏细致调查研究以及不统一集中修谱,由于过去屡迁各地,交通和通讯极之不便,加上大部份都是居住在偏僻山区,家境贫寒,资金筹集十分困难,当时由于手上无族谱和资料可据,就去抄袭外族的谱序,各房记各房的,各族谱的序言都是互相传抄,不明不白,有头无尾。所以,同一个祖宗,族谱记载出现以上多种说法,真不严肃。如再不统一认识,找出真实的源流,就会受到外人的耻笑。如果再不重新核实,重新而统一修编一部有真实性的族谱来,我们作为后来人又怎么对得起列祖列宗?近年,国家向全国发出抢修民间姓氏族谱的通知,全国甚至海外华侨同胞纷纷响应,掀起了空前的修谱热。我也被感动了,并立志要编出一本完整的《趙氏族谱》来。为了弄清我族的血缘源流,我就以谱中记载,也是各谱都有记载的“实良枢公”为线索,依据探讨追踪,曾两次到深圳,访及在深圳经商的江西趙伯能、趙士源;三次到广州查访了增城高车村趙秋容等,以及在广州经商的江西趙培生、肇庆市的趙东(广州市档案局退休干部),还查访了化州市白梅镇文楼村的趙丕建、广西北流市华东镇的趙汝亦等。此外,还写信给斗门县的趙承华、紫金县的趙如彬、上海市复旦大学图书馆、上海大学图书馆、福建省泉州赵族总会趙流英先生,都得到了他们的热情支持和帮助。为了进一步得到证实,2004年和2006年两次上北京,到国家图书馆,得到了该馆同志的热诚帮助,寻找《宋史》,索取《宋史》资料(元顺帝命丞相脱脱负责根据<玉牒>编纂,清代又重新校对)记载的《宗室世系》,以及《汉王趙元佐传》,这些资料比较充实,比较完整。最后又经阳江趙国清(毕业于武汉大学,退休于佛山市党校,退休后专门调查研究‘两广’趙氏世系)的细心核查辨流,更进一步证实,经过了多年的努力,终于得到丰厚的收获。所以我认为,我们是太宗趙光义公长房趙元佐次子允言下传至趙良枢的后代,是有历史文字依据的,而且是无疑的。

   2007年春,得到了紫金的趙国和、趙如彬的邀请,并相约来到广州见面,共同商讨编纂《紫金趙氏族谱》大事,参加的有:趙国和(紫金县发展改革局干部)、趙国清(太宗趙光义公长房趙元佐长子允升的后代,阳江人,佛山市党校退休干部)、趙志坚(紫金县凤安镇中学工会主席、高级教师)及其夫人张惠云(紫金县凤安镇中心小学副校长),在广州得到趙岳全(广西北流市塘岸金城人,现在广州办厂经商)的热情招待。午餐后,从广州乘车到中山己是下午7时了。下了班车,趙雨生的两个儿子,一个叫“阿红”,另一个叫“阿平”,各开一部小车来接我们去趙国器家吃饭并查看趙国器收藏的手抄《家谱》。次日,我们一行五人(趙国和、趙志坚、张惠云、趙国清和我)又驱车回到了二百多年前,先祖曾在这里辛勤耕作,觅食生息开始农家生活的老家——“凤安”。迎面而来的是山清水秀,鸟语花香,春色满园,一片好风光和一张张亲切的笑脸。在凤安老家,大家一道敬拜了祖祠。跟着,趙志坚叫他的弟弟趙志光开车送我们到紫金县城。在县城,趙国和给我们安排住宿和丰盛晚餐后,在旅馆会见了通话多年的趙如彬宗长(县法院离休干部),还有趙荫昌(县林业局退休干部)和他的儿子趙红波(县公安局森林分局干警)。会面时,论资排字辈,他们的辈份都比我大,都是我的长辈,世系与派别对照,紫金的“良”字派是和广西玉林焜先公、廷昌公后代的“丕”字派同辈(为什么会出现这种情况呢?据调查发现紫金和玉林兰先公、迪先公字奕昌后代在修谱时,十四字派语中去掉“元允季同”四个字派,因“元允季同”是“愿允归同”的谐音,由于元灭宋,我族人不满而己)。

   我们一行到紫金寻根问祖,得到了老家亲人的热情款待,共同商讨了编修《紫金趙氏族谱》大事,统一了认识,一致确认了我们都是宋太宗趙光义公长房元佐至江西趙良枢之孙——趙胜(迁梅县始祖)的后代。经过了几年寻根问祖的艰辛和旅途跋涉,终于明辨了源流,分清了世次,当代人终于填补了前人没有填写的历史“空缺”。这是我们后来人为当代和后代族人做了一件敬祖念宗的公德事。今后,望广大族人认真训育儿孙,念念不忘太祖遗训,团结协作,把修编族谱大事代代传下去,共同创建更大业绩,创造更大辉煌,创立更加丰富的内容编入传家史书——《紫金趙氏族谱》,让良好家风代代相传。

注①:五十石~古代度量衡中的量器为石、斗、升、合,即十合为一升,十升为一斗,十斗为一石,每斗的重量各个地方不同的定量,一般十六至十八斤按面积丈量,每斗种等于一亩,五十石相当于现在五百亩,所收租谷为已有。

             (本文标题为编者所加)

                                      宋太宗第三十四世孙、广东紫金凤安趙氏焜先公后裔

                                      迁居广西北流市塘岸镇

                                                      趙新 (谱名丕昆字梓材)谨文



中华姓氏网--弘扬姓氏文化,传承先祖精神;寻根联谊互助,激励子孙奋发!


分享按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