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赵氏网新闻】 赵宋南外宗正司介绍

    中华赵氏网 2014/5/31 11:16:38 南外宗网站


 赵宋南外宗正司介绍

  宋朝中央政府管理皇族的机构有两个,一是“宗正寺”,是政府部门。宋景祐三年(1036),设大宗正司于汴京(河南开封)。二是“宗正司”,是宋皇室自行管理的机构,始设于皇祐三年(1051)。后来皇族子孙日盛,崇宁三年(1104),又置西外宗正司于西京(河南洛阳)、置南外宗正司于南京(河南归德即商丘),并设敦睦院以管理京都以外的皇族宗子。高宗南渡后,移大宗正寺于江宁(江苏南京),移南外宗正司于镇江、移西外宗正司于扬州。后来又屡迁其地,最后,西外宗正司落脚于福州,南外宗正司落脚于泉州。

  建炎三年(1129),南外宗正司在泉州,司署设于肃清门外行衙(即旧兵马都监馆舍,今泉州西街旧馆驿省梨园剧团驻地),又在附近袭魁坊建睦宗院,设宗学。据清乾隆《泉州府志》载:“初置院时,宗子三百四十九人,嘉泰中(1121-1124)发展至一千八百余人”,此时,睦宗院难以容纳,知州倪思报请朝廷,择州治西北居贤坊(今平水庙原泉州幼师一带)再置新睦宗院。宋末,泉州南外宗宗子多达三千余人(一说五千余人)。

  宋代,在京师之外者称“外宗”,有太祖、太宗、魏王三大支派。入泉宗室所属支派究竟有多少?因为资料散失不得其详。目前,见于幸存的《南外天源赵氏族谱》的仅6支,即:太祖派燕王德昭次子惟吉曾孙赵子镠,四子惟忠曾孙赵子侁,秦王德芳次子惟宪玄孙赵伯圭,太宗派商王元份次子赵允让之孙赵士珸,魏王派广平郡王赵德隆长子承训郎曾孙赵公义、赵公载兄弟等三派四房六支。后来,泉州地方志编撰委员会杨清江老师根据南宋泉州宗子进士校对《宋史·宗室世系表》,梳理出居泉南外宗宗室籍计三派十四房二十四宗五十六支,其中太祖派二房六宗二十一支,太宗派五房七宗十四支,魏王派七房十一宗二十一支。另据府志人物传查出一支,合五十七支。宋朝南渡后,大批皇族宗子、官员、军民纷纷入泉,对福建、对泉州的社会、政治、经济、文化产生了深刻的影响,大大地促进了泉州海外交通贸易的发展,促进了海港城市的进一步繁荣,促进了泉州地区建筑业的发展(例如著名的五里桥、东西石塔、孔庙、天后宫以及疏浚东湖等等),纺织印染业、印刷业、铸造业等手工业的迅速发展,大大的丰富了泉州地方的经济和文化艺术。居泉南外宗宗子积极参与泉州地方的经济、文化建设,为泉州的繁荣和发展做出了不可磨灭的贡献,南戏、南音、南拳等“三南”流传至今,他们遗留在泉州的文物古迹,对于研究泉州地方史、对于研究宋代历史都很有价值。

  德祐元年(1127),元兵南侵,京师沦陷,同年福州失守。翌年,端宗及帝昺航海至泉州(继去广东),叛臣蒲寿庚与知州田真子以城降元。三年,宋将张世杰回军攻泉州,“蒲寿庚置酒延宗室欲以议守城事,酒中尽杀之”,南外宗室三千多人惨受其害。这时,在泉州的宋皇族男丁几乎被杀尽,只有个别在外为官、或因事外出、或被虏携往大都(北京)才幸而保存下来。他们是太祖派赵子镠的后裔与蕃、由王隽、由腾,赵子侁的后代由馥、由纯等“一与四由”五人。

  至明朝,南外宗正司已成为历史,赵氏皇族宗子也成为老百姓了。然而到了明朝中期,南外天源赵氏族裔再次兴盛,成为泉南望族,他们当中接连出了不少文韬武略之才,如泉州著名的赵解元赵惟珤(古愚公),是闽粤一代知名教授,奉敕广东提督学政,著有《四书管见》、《礼经解疑纲目便览》、《宋史集要》诸编。又如赵恒字志贞号特峰,其祖父赵瑺,其子赵日新,其孙赵世典、赵世微,五代五人中进士。赵恒一生著有《春秋录》、《庄子涉笔》、《史记涉笔》及经济录抄、文集若干卷。又如著名抗倭民族英雄俞大猷的老师赵本学(原名世郁、一名建郁,字本学号虚舟)是著名的军事家,他的著作《赵注孙子兵法》广泛流传于日本,又著有《韬钤内外篇》等。魏王派十八世孙赵古礼随明太祖开国有功,明洪武十八年(1368)授铁劵自南京寿州,分封泉州永宁卫千户侯,钦赠威略武德将军,在泉州传九代,至明末兵燹家室被毁。

  从高宗南渡,南外宗正司入闽迁入泉州到现在已经八百多年历史。南外宗正司及南外宗子在泉州遗留大量文化遗迹,发掘、整理和研究这些历史遗迹,对于振兴历史文化名城泉州和研究泉州学都有重要的历史意义和现实意义。而今泉州被评为’东亚文化之都”,从历史的观点出发,和赵宋南外宗的贡献是分不开的。

                         《赵族会讯》编辑部



分享按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