史料铁证:乾隆生母钱氏及相关

    中华钱氏网 2009年8月26日 钱治冰


乾隆生母的疑案曾经出现了很多没有真实依据的传说和野史。在这里我要说的是乾隆的生母的确存在文献与档案上的疑点:雍正档案与雍正实录关于熹妃钱氏与钮祜禄氏的记载上的矛盾,这就是真正的乾隆生母的历史疑案。
  先说成书时间早于《雍正实录》的萧奭(shì)的《永宪录》卷二记载:雍正元年十二月丁卯(二十二日)午刻,上御太和殿。遣使册立中宫那拉氏为皇后。诏告天下,恩赦有差。封侧福晋年氏为贵妃,侧福晋李氏为齐妃,侧福晋钱氏为熹妃,宋氏为裕嫔,耿氏为懋嫔。而且最近有很多学者又在清宫雍正的档案里查到了一条与该记载完全相吻合的具有权威性和真实性的历史材料,这就是雍正元年二月十四日一条档案。 这个档案即清宫档案《雍正朝汉文谕旨汇编》雍正元年(1723年)二月十四日记载:“雍正元年二月十四日奉上谕:尊太后圣母谕旨:侧福金年氏封为贵妃,侧福金李氏封为齐妃,格格钱氏封为熹妃,格格宋氏封为裕嫔,格格耿氏封为懋嫔。” 也就是说,雍正封侧福晋钱氏为熹妃,那雍正档案的这个熹妃钱氏和萧奭《永宪录》的那个熹妃钱氏就是一个人,毫无分歧和差异,在这里我们就可以肯定熹妃姓钱无疑了。可是这同一件事在雍正故去之后,乾隆修《清世宗宪皇帝实录》(简称《雍正实录》),《雍正实录》怎么记载这个事情?《清世宗宪皇帝实录》雍正元年(1723年)二月甲子(十四日)却记载:“谕礼部:奉皇太后圣母懿旨:侧妃年氏,封为贵妃;侧妃李氏,封为齐妃;格格钮祜鲁氏,封为熹妃;格格宋氏,封为懋嫔;格格耿氏,封为裕嫔。尔部察例具奏。”说封侧福晋年氏为贵妃,这个没有分歧,封侧福晋李氏为齐妃,这个也没有大的分歧,第三个分歧就来了,封侧福晋钮祜鲁氏为熹妃,这个熹妃在萧奭的《永宪录》里面是姓钱,而且在雍正元年二月十四日册封的时候还姓钱,到《雍正实录》里面这个熹妃就不姓钱了,就姓钮祜鲁氏。这三份记载的差异,唯一的解释就是:格格钱氏与格格钮祜鲁氏是一个人。因为她们都是同一天、都是奉皇太后的懿旨受封,所以熹妃只能是一人。
  在中国第一历史档案馆保存的《玉牒》上,也写着世宗宪皇帝(雍正)第四子高宗纯皇帝(乾隆),于康熙五十年辛卯八月十三日,由孝圣宪皇后钮祜禄氏、凌柱之女诞生于雍和宫。但是当时清朝政府有个规定,皇帝家族生儿育女,每3个月要上报一次,写明出生时间和生母。根据这条规定,乾隆生母钱氏在清宫档案《雍正朝汉文谕旨汇编》雍正元年(1723年)二月十四日记载中姓钱应该是真实的。而《玉牒》则是每隔10年才根据出生和死亡记录的底稿,添写一次皇室族谱。《玉牒》修成后,还要经皇帝亲自审阅修改。在这里换句话也就是说《玉牒》是时隔10年经皇帝修改后的后记了。
  这个疑案里面还有一个时间差:雍正元年二月十四日册封熹妃钱氏的时候,这个时候雍正还没有秘密立储,也就是说弘历(乾隆)这时候作为普通皇子其母亲钱氏和其他普通皇子的母亲一样都是可以保留汉姓的。而到了雍正元年八月十七日雍正正式设立秘密立储制,才指定弘历为皇太子。也就是说熹妃钱氏变成熹妃钮祜鲁氏就是在雍正秘密立储之时或之后的事了。在这里唯一合理的解释就是:因为皇太子的母亲需要有一个高贵的满族出身,因此必须要将熹妃钱氏篡改为满族贵姓。而钮祜鲁氏是满族最高贵的姓氏之一,其先祖巴图鲁额亦都曾帮助努尔哈赤以十三兵甲起家,是满清开国基业的第一功臣。于是熹妃钱氏便拜巴图鲁额亦都之后四品典仪凌柱为义父,从而便改汉姓钱氏为满姓钮祜鲁氏了。还有一点我们要注意的是雍正临死前,把皇位传给皇四子宝亲王弘历,为了巩固弘历的帝位同时命皇三子弘时自毙。可是有什么原因会比弘历的汉族血统更会影响弘历的帝位呢?所以雍正命皇三子弘时在弘历继帝位前自毙是可想而知了!                      由上不可更改的铁证史料清宫档案《雍正朝汉文谕旨汇编》和佐证萧奭《永宪录》的记载中,我们已经乾隆生母姓钱,那乾隆生母钱氏是哪里人呢?雍正.乾隆王朝的钱姓大臣很多,超出了历史上的历朝历代,包括乾隆年号本身就含有吴越国太祖皇帝钱镠的谐音。下面我将从乾隆六下江南和乾隆对钱氏深厚感情的等历史事实继续为大家讲述。
从乾隆十六年(1751)到乾隆四十九年(1784) 乾隆共有六次南巡。乾隆六下江南有三大功绩那就是修筑浙江海塘和整顿吏治及蠲免天下钱粮。但也有人说乾隆六下江南是为了寻求自己的身世之谜,南巡的三大功绩乃是顺路之举。那我们就先看看乾隆六下江南的路线。乾隆十六年正月十三日(公元1751年),乾隆从北京出发,开始第一次南巡。南巡路线确定为:渡黄河后乘船沿运河南下,经扬州、镇江、常州、苏州、嘉兴至杭州。过嘉兴时指名要上烟雨楼。 以后五次南巡路线与第一次路线上虽略有差异,而每次必经嘉兴,到嘉兴必上烟雨楼。我们尤其要注意的是,乾隆十六年(1751).乾隆二十二年(1757).乾隆二十七年(1762).乾隆三十年(1765)也就是说乾隆前四次南巡,乾隆都是侍奉其母亲孝圣皇太后南巡的。乾隆母孝圣皇太后(1692-1777)对江南景色独有情钟,因此乾隆每次南巡都带有画师随行,将其喜爱之美景摹绘成图,在圆明园及承德避暑山庄仿建。江南的四大名园如南京的瞻园、海宁的安澜园、杭州的小有天园、苏州的狮子林,都在圆明园中得到仿建。至于西湖十景、烟雨楼等江南名景,更是原名照搬。而从乾隆四十五年(1780)乾隆第五次南巡开始,其母孝圣皇太后就再也没有陪同乾隆南巡了。为什么呢?因为其母孝圣皇太后已经在三年前即乾隆四十二年(1777)去世了,所以乾隆最后的两次南巡都充满了无限的伤感和留恋之情。
乾隆四十五年(1780)乾隆第五次南巡,这年是乾隆七十大寿。乾隆在众臣的陪同下登上烟雨楼,转身跨进大厅,厅内布置与前无甚差异,只是当看到钱陈群书赵孟遐耕织图诗屏时,不觉伤心起来。钱陈群比乾隆大25岁,原籍嘉兴,在京城南书房任职,常为皇帝讲解经史。乾隆与他谈今论古,称为“故人”,乾隆几次南巡过嘉兴,钱陈群都随地方官员前往迎送。这次地方官员都来了,独缺这个“故人”,怎么不伤心呢?见物思人,差点掉下眼泪。当晚乾隆作了《题烟雨楼》诗,在诗中这位风流自赏的皇帝不无感慨地吟道:“……今斯今也昔斯昔,柳尚柳兮梅尚梅。一读钱家书赵句,怆然弗忍更徘徊。”这是在悼念故臣钱陈群,“一读钱家书赵句”,楼中钱陈群写赵孟頫《耕织图》诗屏仍在,而钱已于六年前即乾隆三十九年(1774)去世了。乾隆临走时带去烟雨楼图纸,回京后在热河行宫避暑山庄青莲岛上仿建一座烟雨楼,第二年竣工,耗银3万5干余两。有人不禁会问钱陈群何许人也?说到这里,我们就要讲一下乾隆下江南中一个不可忽视的重要人物钱陈群以及他和乾隆的特殊感情了。
钱陈群(1686-1774):字主敬,号集斋,又号香树居士,钱镠第二十六世孙。浙江嘉兴人。父早卒,幼年由母陈书教读。十八岁游京师,交游文人名士。康熙四十四年,圣祖南巡,陈群迎驾吴江,献诗。上命俟回跸召试,以母陈病不赴(在这里需要注明的是康熙四十三年(1704年)乾隆母钱氏赐侍世宗藩邸为格格,时年13岁;而第二年即康熙四十四年康熙命钱陈群参加召试,钱陈群却敢于以母陈书病不赴)。后清康熙六十年(1721年)成进士,引见,上谕及前事,后授翰林院编修。雍正时任翰林院侍读学士,国子监祭酒,右通政使,督学顺天府。多次出任乡试主考官,会试副主考官。充大清会典副总纂官、经筵讲官。且久值南书房,为弘历(乾隆)近臣。钱陈群任顺天府学政时,着重培养了一批优秀人才,如阿桂、纪昀、翁方纲、钱大昕等人,乾隆十六年(1751年),钱陈群出任会试副主考官,刘墉为该榜进士。所以,纪昀、刘墉等人都称钱陈群为恩师,后来这些人都成了清代名宦。乾隆时历任内阁学士、刑部左侍郎,太子太傅、刑部尚书。乾隆十七年(1752年)引疾归乡,优游故里。他历事康熙、雍正、乾隆三朝,尤得乾隆帝的尊宠,倚为元老儒臣,二人之间除君臣之谊,又是文字知己,乾隆称之为“故人”。钱陈群每有诗作进呈,乾隆必亲笔题诗回赠。他退休后,仍屡次升迁,加尚书衔、太子太保。乾隆帝赐之以"食全俸",常寄自己的诗作,要钱和作。他数次去北京,为皇太后和乾隆帝祝寿,并同乾隆帝到塞外围场行猎,并参加"香山九老会"。乾隆十六年(1751年)钱陈群首次扈从高宗圣驾南巡,并随驾钱王祠陪祭。乾隆二十二年(1757年),钱陈群二次扈从高宗圣驾南巡,再次随驾钱王祠,乾隆赐御诗褒扬钱氏先烈。乾隆二十七年(1762年),高宗第三次南巡时,钱陈群已告归在籍,即赴常州恭迎圣驾,并扈从无锡、苏州、嘉兴、杭州等地,再次随驾钱王祠,并携台州族孙钱选,以传世唐赐铁卷晋呈御览,乾隆赐御制铁卷歌一首。乾隆三十年(1765年),高宗第四次南巡到嘉兴后,再次游览南湖烟雨楼,召见钱陈群与其吟诗唱和。在高宗第一次南巡时,索看钱陈群所着《香树斋文集》有题其母夜纺授经图后,深受感动,亲笔赋七律诗一首赐于钱陈群。在故宫太极殿乾隆御碑廊中也有碑文记载了这一段史实。并在其母陈书(清代女书画家)所画“夜纺授经图”上御题“清芬世守”四字。 钱陈群在此图上题诗为“母兮儿寒,母兮儿饥,儿父行役,儿废学。废学人所羞,废织妇所弃,思之思之,泪下如雨。…”后面有当朝中多位文臣题诗。钱陈群故居中厅所挂“清芬堂”木匾就是根据乾隆御题所取的堂名。在乾隆朝的儒臣中,钱陈群是最受高宗恩宠的一位,有两个例子可以说明乾隆对钱陈群关怀备至:例一,乾隆十七年,钱陈群因病告归,乾隆恩准带职休养仍不断加官晋级,居家二十余年照食俸禄。在钱陈群碑文中,其中有一块碑文的具名为“太子太傅、刑部尚书在家食俸臣钱陈群敬书,时年七十又九”。说明了这个一事实。例二、乾隆二十六年(1761年)、三十六年(1771 年),钱陈群两次晋京恭贺太后大寿。乾隆三十九年(1774年),钱陈群病卒于家中,享年八十九岁。乾隆闻讣十分痛惜,亲笔撰文悼念,赐银一千两办理丧事。并加太傅,谥“文端”,诏令入贤良祠。乾隆并为钱陈群立了御碑,御碑诗文是:“篝灯课读澹安贫,义纺经锄忘苦辛。家学白杨谙绘事, 成图底事待他人。五鼎儿诚慰母贫, 唫诗不觉鼻含辛。嘉禾欲读贤媛传,不媿当年画荻人。乾隆壬申春正之五日”。所以在海盐沈荡给钱陈群修建的墓很有气魄,按一品大员规格,排列了石人、石马、石碑楼,钱氏在海盐的祠堂也建得很有规模。五年之后,乾隆又作《怀旧诗》追述钱陈群的学识和人品,给予极高评价。钱陈群与乾隆帝的不寻常关系,远远超过了和珅等所有的朝廷重臣,旧时以为殊荣。从此,嘉兴钱氏亦成为海内著名望族。
文中已提及乾隆第一次南巡时向钱陈群索看其母夜纺授经图和多次驾临钱王祠。那我就先讲一下钱陈群之母陈书这个人。在清代康熙、乾隆年间,嘉兴有一位闻名遐迩的女画家陈书(1660-1786),字复庵,号上元弟子,晚年自称南楼老人(南楼当时特指烟雨楼,而乾隆也喜欢以老人自称。清当时除了陈书和乾隆可以称老人外,其他人如果自称老人就是死了乾隆也是要问罪的),在书画方面的造诣很高,擅画人物、山水、花鸟、草虫,笔墨娴雅,结构严谨,以笔力老健见称。书法也秀丽遒劲,诗文颇为精通。她成年后嫁于钱纶光为妻,钱氏为嘉兴望族,惜乎她的丈夫很早就离开了人间。育子四人,她只能勤俭持家,夜来纺纱织布,苦度岁月,对于子女的教育从不放松,教子读经吟诗至深夜。其子钱陈群在她的精心培育下,在清康熙六十年中了进士,进入朝廷担任侍读学士等官职。陈书教子成名,自己画了一幅“夜纺授经图”,此图描绘夜深人静一边纺纱,一边教子读经,神态毕俱。这幅面得皇帝的赞赏,评论她画的人物称得上逸品,画的山水、花卉称为神品,并题诗二首在画上。这幅令人瞩目的“夜纺授经图”,当时乾隆皇帝带头题诗称道这幅画,那些高官名人也纷纷题诗歌颂之。后来她受诰被封为“太淑人”的贵夫人称号。她的作品后多被乾隆所珍藏。她的诗集《复庵吟稿》收集了她诗作的精华,流传至今。
下面我就讲一下乾隆六次驾临的钱王祠。五代吴越国主钱氏三世五王采取保境安民、臣事中原的国策,对东南沿海地区的开发建设卓成就。宋立国后,钱弘俶又顺应历史潮流纳土归宋,从而避免了战乱,维护了安宁,客观上有得于国家和老百姓。国此,宋朝政权优待钱氏家族在龙山(玉皇山)以南建表忠观作为钱氏诸王的香火神庙,即后来的钱王祠。清康熙四十四年(1705),清圣祖康熙南巡至杭州,曾手翰“保障江山”四字,刻石于祠内。清雍正五年(1727),清世宗敕封钱镠为“诚应武肃王”。而乾隆对钱王祠的感情特别深厚,超过了历代帝王。乾隆皇帝六次游江南,每次必到杭州钱王祠,而且每次都对钱王祠(旧称表忠观)及钱氏铁券均有题咏,其中一首云:“三世五王爵,同堂秩有伦,对朝旅故里,白水识其人,子孙仪刑永,春秋俎豆新,苏碑余腕力,亦敌弩千钧。”清乾隆四年(1739),乾隆为杭州钱王祠题书:“勋勒金书,纳土当年资保障;业基石镜,筑塘奕祀庆安澜”,肯定了钱镠的历史贡献。乾隆十六年(公元一七五一)乾隆第一次南巡至杭州,瞻仰钱五祠,又题写了“忠顺贻庥”四字,肯定他的功绩。乾隆二十二年(1757年),乾隆第二次南巡再次驾临钱王祠,乾隆赐御诗褒扬钱氏先烈。乾隆二十七年(1762年),高宗第三次南巡时,再次驾临钱王祠,并御览钱镠后裔钱选携带的钱氏传世唐赐铁卷,乾隆亲题《观铁券歌》以赐钱氏,歌云:“表忠观永祀钱塘,铁券却在台州藏。久闻其名未睹物,秋卿同族今呈将。铸铁如瓦勒金字,乾宁岁月犹存唐。皇帝若曰咨尔鏐,董昌僭伪为昏狂。披攘凶渠定江表,祲清赢泰保余杭。用锡金版永延祚,克保福贵荣宠长。恕卿九死子三死,承我信誓钦毋忘。徒观剥蚀字漫漶,铁犹如此人何方。龙门致诮带砺誓,赵宋转眼为新王。俊杰识时有弗较,善存桑梓功斯良。其时铁券固不出,南迁后出方羶芗。作歌装匣付珍奔,所嘉谢表撝谦光。”另讲一个小插曲,宋元丰元年(1078)八月苏轼撰并书《表忠观碑》,元丰二年(一0七九)苏东坡又捐资一千两银子建钱氏表忠观并赋赠七律一首:“先王旧德在民心,著令称忠上意深。堕泪行看会祠下,挂名争欲刻碑阴。凄凉破屋尘凝坐,憔悴云孙雪满簪。未信诸豪华容郭解,却从他县施千金。”俗话说好心有好报,所以后来乾隆皇帝对苏轼的才华极为钦佩并对他的遭际十分同情与怜惜,後人对苏轼的纪念与敬仰,乾隆亦很称颂和赞成。 所以后来有人说乾隆的年号隐藏着吴越国太祖皇帝钱镠的谐音,包括其子嘉庆的年号也隐含嘉兴钱氏汉血统之庆的意思。
公元前910年8月,吴越国太祖皇帝钱镠为了保护海岸,使其免受海潮侵蚀,命人采山阳的竹子,又令矢人造箭三千只,募强弩五百人以射涛头,使“潮回钱塘,东趋西陵”。此外又用大竹,破之为笼,长数十丈,中实巨石;又取罗山大木长数丈者,植于水中,使横为塘。“又以木立于水际,去岸二九尺,立九木,作九重……由是潮不能攻,沙土渐积,塘岸益固”。透过此项工程,有效地保护了海岸附近的良田,有利于农业发展。这就是伟大的水利工程吴越钱氏捍海塘。对此,乾隆有诗颂曰:“业基石镜,筑塘奕祀庆安澜”.“披攘凶渠定江表,祲清赢泰保余杭。”.“苏碑余腕力,亦敌弩千钧。”......到乾隆时,海潮北趋,浙东北一带潮患告急,而海堤一旦冲破,杭州、嘉兴、湖州、苏州这一带全国最富庶的地区势必被淹,到那时将会严重影响国家的税收和漕粮的征收。乾隆即位后,开始重修钱氏海塘。乾隆二十五年,浙江潮信告警。乾隆从“海塘为越中第一保障”的认识出发,四次亲临海边,检查海塘工程。乾隆二十七年三月,乾隆到杭州的第二天,即亲临海边,亲试打桩,他见石桩必须内移数十丈方能固定,必然会损毁百姓的田庐,是“欲卫民而先殃民”,决定先建柴塘,待接涨沙坚,再改筑石塘。到乾隆晚期,凭借国家强大的经济实力,浙江境内已建成自金山到杭县长达二百四十八里的鱼鳞石塘,钱塘江南岸也修建了自宝山至金山长达二百四十二里的块石篓塘。石塘到现在依然很好,仍然起着挡潮防患的作用,这个巨大的工程给人以振奋。乾隆继钱镠之后大力修筑浙江海塘有力地保护了富庶的吴越地区,此举受到后世的高度评价。
钱陈群的学生阿桂、刘墉、纪昀等备受乾隆重用,这个大家都知道。最后再说一下钱陈群其他家人在乾嘉朝的情况。1.钱陈群长子钱汝诚,字立之。乾隆十三年进士,授编修,命南书房行走。四迁至侍郎,历兵、刑、户诸部。再典试江南,上命寄谕,招陈群游摄山,父子可相见。汝诚试毕,迎陈群入试院,居数日乃还。三十年,乞养归。四十一年,父丧终,授刑部侍郎,仍在南书房行走。2.钱陈群孙.钱汝诚子钱臻,字润斋。自兵马司副指挥累迁直隶布政使。嘉庆二十一年,授江西巡抚,寻移山东巡抚。臻议疏纲额、缉私贩、诸府增设参将以下官,上皆采其议。3.钱陈群女婿王汝空,字镇元,乾隆31年(1766)进士,累迁安徽巡抚,召授礼部.刑部侍郎。4.钱陈群族孙钱载,字坤一,乾隆十七年进士,七迁内阁学士,直上书房,寻擢礼部侍郎。5. 钱陈群母陈书的学生钱惟城,长期跟陈书学书画,深得陈的真传,后官至刑部侍郎,很得乾隆的宠爱。6.钱陈群后人钱应溥官至工部尚书,军机大臣(正一品)。7.乾隆还把当时有功于朝廷的一支台湾土著特赐姓为钱。钱陈群的子孙包括女婿.学生.钱姓族人均为朝廷重臣,可见钱陈群与乾隆母子的关系非同寻常,恐怕一般亲戚关系是无法做到这一步的。根据我的考证,现在可以告诉大家,乾隆之母钱氏(1692-1777)是浙江嘉兴钱纶光之妻书画家陈书(1660-1736)之幼女,是刑部尚书钱陈群(1686-1774)的妹妹,比钱陈群小6岁。也就是说陈书是乾隆的外婆,钱陈群是乾隆的舅舅。我想,只要继续从那历尽磨难的八千麻袋清宫档案中去寻找,以后随着破解乾隆母之迷的四个关键人物孝圣皇太后.乾隆.钱陈群.陈书的大量生活史料的披露,我的这个考证结果是会得到完全证实的!


分享按钮>>五代吴越国钱武肃王遗训
>>吴越钱氏百字派(辈分排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