著名作家、“左联”党团书记---钱杏邨(阿英)
- 中华钱氏网 2009年8月29日 钱治冰
阿英(1900——1977),原名钱德富、德赋,笔名钱杏屯、谦吾、张凤吾、张若英、黄英、黄锦涛、牟殊死搏斗、残夫、寒峰居士、阮无名、鹰隼、魏如晦等,安徽芜湖人。其父钱聚仁为钟表修理工。阿英幼入私塾,继入安徽公学附小,后到省立商业学校就读,该校停办后改入芜湖圣雅阁中学,后转入萃文中学,1918年考取芜湖邮政局邮务生,年终辞职。1920年初赴上海考入中华工业专门学校,开始在《解放画报》等刊物上发表诗文,并参与上海学生联合会工作,任“日刊”编辑。在沪结识邹恩润(韬奋)、周剑云等,暑期回乡结识刘希平、高语罕。
1937年,抗战爆发后,与郭沫若、夏衔创办《救亡日报》,建出版机构“风雨书屋”,主编《文献》杂志,为出版《鲁迅全集》提供资料。1938年,冒着危险出版黄镇《西行漫画》(后改名《长征画集》),受组织委托,保存毛泽东著作及党的重要文献。出版《抗战期间的文学》、《剑腥集》、《晚清小说史》等,投入戏剧活动,组织剧社,创作剧本,参加导演,写话剧《春风秋雨》、《碧血花》、《海国英雄》、《洪宣娇》、《牛郎织女》、《杨娥传》等。
47年,任中共中央华东局文委书记,大连市委文委书记.次年,帮助关东总工会举办"关东艺术活动",为推动旅大市群众文艺开展,撰写《工厂文娱工作的理论》和《下厂创作》.1949年,参加全国第一次文学艺术工作者代表大会筹备工作,是华东代表团团长,大会常务主席团成员,后任天津文化局局长、文联主席.1951年,调任华北文联主席.1954年,任中国文联党组成员、副秘书长.其间,仍坚持创作,撰写《剧艺日札》、《元人杂剧》、《小说二谈》,重版《晚清小说史》,集成《鸦片战争文学集》、《中法战争文学集》、《甲午战争文学集》、《反美华工禁约文学集》及《晚清文学丛钞》,还编写纪录电影剧本《梅兰芳》.阿英对美术亦有研究,战争年代,搜集部队与地方的美术作品----木刻、年画、年环画、皮影等,解放出版《中国年画发展史略》、《中国连环画史话》、《红楼梦版画集》,撰写有关美术论文.阿英一生酷爱书籍,生平节衣缩食购书,为旧书店常客,搜罗之广,藏书之众,超出郑振铎,有"坐拥书城"之誉."文化大革命"中阿英与同时被扫地出门.1975年,以抱病之躯整理其子钱毅遗稿近百万字,继而病情恶化,未克完成, 1977年6月17日在京逝世.阿英生平著作千余万字.在其弥留之际,嘱咐其子女将劫后残存的4900种120余册珍贵藏书,捐赠给家乡芜湖市,以表示对故土的桑梓之情.其女钱璎,次子小慧,三子厚祥于1987年5月,将阿英骨灰盒以及其捐赠的书籍护送到芜湖,放置于镜湖公园烟雨墩.芜湖市建"阿英藏书陈列室",陈云题写室名.阿英头像浮雕纪念基石镌刻有"文心雕龙"四字,为李一氓所题写.张爱萍,楼适夷,王阑西、魏巍、黄裳、柯灵、陆文夫、赖少奇、石凌鹤等也题词写诗,称赞其高风亮节,有曰“制剑扬鞭惩腐恶,文章道德景先贤。”阳翰笙题写诗句为:“笔阵纵横五十年,书香文采留人间;高谊难忘并肩日,艺旗同举创新天”。
阿英
1926进入电影界,是上海六合影片营业公司的合作者之一。1929年秋,参加筹组中国左翼作家联盟,在“左联”成立大会上,被选入主席团。而后,历任“左联”党团书记、“左联”执委会常委,后又兼任中国文化总同盟常委和宣传部长。1932年,被中共组织派遣介入明星影片公司,为夺取电影阵地进行了艰苦卓绝的斗争,翌年春,建立了党的电影小组,为小组成员之一。1932年6月18日,与夏衍等15位左翼影评工作者联合发表《我们的陈诉,今后的批判》,提出了电影理论、批评的方针和任务,后又以凤吾的笔名,在《明星月报》上发表了《论中国电影文化运动》一文,鲜明地论述了电影文化运动的历史使命。1933~1934年间,致力于电影剧本的创作,拍摄了五部影片:《盐潮》、《时代的儿女》、《丰年》、《三姐妹》、《女儿经》。七七事变后,投入抗战戏剧《保卫芦沟桥》的集体创作,并为该剧的出版写了代序,同时又参加了抗战电影《华北的黎明》的编剧工作。上海沦为“孤岛”后,积极参与领导戏剧运动,并连续创作了激扬民族气节的南明史剧《碧血花》、《海国英雄》等。1941年,遭通缉,转移到苏北抗日根据地,主编《江淮文化》等刊物。解放战争时期,先后任华中文协常委、中共中央华东局文委书记等职,创作了优秀历史剧作《李闯王》。建国后,历任华北文联主席、中国文联党组成员、副秘书长。此后又主编《民间文学》、英文版《中国文学》。五六十年代,以主要精力从事文学史料的整理研究工作,成绩卓著。还曾以病弱之躯,接受了编写传记片《梅兰芳》剧本的任务,又担任了影片《诗人杜甫》的顾问。
中国作家,剧作家,原名钱德富。笔名阿英、钱杏邨。生于安徽芜湖。肄业于上海中华工业专门学校。曾积极参加'五四'运动。1926年加入中国共产党,1927年夏在武汉全国总工会宣传部工作,后至上海与蒋光慈等人成立文学团体太阳社,倡导无产阶级革命文学。1929年参加中国左翼作家联盟的筹建和领导工作。1932年,与夏衍等人进入明星影片公司任编剧顾问。他是1933年建立的中国共产党的电影小组成员之一。在反革命的文化“围剿”中被国民党反动当局列入'赤色作家'通缉名单。1934年被迫退出明星公司。先后和夏衍等人合作改编、创作电影剧本《盐潮》、《时代的儿女》、《三姊妹》、《女儿经》等,还独立创作了电影剧本《丰年》,发表了《论中国电影文化运动》以及《电影批评上的二元论倾向问题》等文章。'七七'事变后,积极参加抗日戏剧活动,与夏衍共同负责上海《救亡日报》的编辑工作,同时,合作写了国防电影剧本《华北的黎明》。1941年后,转移到苏北抗日根据地,先后在新四军军部、一师、三师工作,主编《新知识》及《盐阜日报》副刊,1946~1948年任中共华东局文委书记。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历任华北文联主席、中国文联副秘书长等职。剧作《时代的儿女》、《盐潮》1933/《三姊妹》、《女儿经》1934。
分享按钮>>著名文学家、台大文学院院长---钱歌川
>>【当代人物】司学标:著名画家的艺术人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