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江南四钱”和黑龙江满族钱氏
- 中华钱氏网 2014年5月18日 钱治冰
顺治十四年(1657)因丁酉科场案(又称南闱科场案)的牵累,江南名士方拱乾、方孝标父子,还有举人方章钺、姚其章、吴立友、吴兆骞、钱威(字德维,江苏吴江人)、伍成礼、张明荐、庄元堡等人及其亲属均在第二年起流放宁古塔,其人数达数百人之多。康熙元年(1662)二月,浙江通海案被定为逆案,祁班孙、杨越、李兼汝、钱虞仲(名志熙,以字行,浙江湖州人)、钱方叔、钱季丹等百余人均被定为长流宁古塔。康熙四年(1665年),流人张缙彦邀集吴兆骞、钱威、姚其章及湖州苕中的钱虞仲、钱方叔、钱丹季三兄弟结为“七子诗社”,这是黑龙江省历史上的第一个诗社,每月集会一次,分派题目,限定韵律,作诗唱和。在“七子诗社”中,吴江钱威和湖州钱虞仲、钱方叔、钱丹季三兄弟被并称为“江南四钱”。时人评钱威“议论雄肆,诗格苍老”;至于钱虞仲三兄弟则是“才笔特妙”、“虞仲英姿磊坷,皎皎若仙,不愧王榭家风,尝与其兄瞻伯、弟方叔、丹季,刻烛联句”。七子诗社的活动时间不是很长,原因是“以戌役分携此会遂罢”,《秋笳集》卷三《代姬人寄赠钱茂才方叔》有:“乌龙绝漠征行久”之谓,另有《送钱丹季之橙花兀喇》、《少年行》等。据此,钱氏兄弟均在七子之会成立约两年多的时间后就先后编入汉八旗赴乌喇(今吉林市)从军抗俄了。因为宁古塔流人都是带家属长期戌边的,“江南四钱”的后裔自然就成了黑龙江宁安钱氏、海林钱氏、开原钱氏、牡丹江钱氏、吉林钱氏、铁岭钱氏以及松花江流域周边地区的满汉钱氏始祖,所谓世居宁古塔(今黑龙江宁安)的满族伊伯氏(Ibe Hala)其实就是“江南四钱”后裔的满化,也有编入汉八旗称钱佳氏(Ciangiya Hala)的。也有移民散居于吉林省梨树县、九台县、永吉县等地区的钱氏,后归附女真叶赫部,因有娶叶赫纳喇氏为妻的,故其后冒母姓为镶黄旗叶赫纳喇氏,有辈字为:“国秉继承永、万洪景绵长、功跃荣明久、存德百载香”。也有居烂泥河(今辽宁辽阳北烂泥堡,又称烂泥铺)的钱氏,一直维持汉姓,满人称之为尼堪姓氏,后成为满洲正白旗包衣人,代表人物有钱景春,其子钱齐资曾任库掌。辛亥革命推翻了满清统治后,作为“江南四钱”的后裔,自然有很多族人本能地恢复汉族本姓钱氏,当然也有继续保留满族身份的。
宁古塔有新旧两城,相距二十多公里,旧城位于今牡丹江海林市长汀镇旧古塔村,康熙五年(1666)迁建新城于今黑龙江省宁安市境内。从顺治年间开始,宁古塔成了清廷流放人员的接收地,不少文人学子因文字狱或科场案被流放宁古塔,他们当中有抗清名将郑成功之父郑芝龙、文人金圣叹家属、著名诗人吴兆骞、思想家吕留良家属、安徽方拱乾方孝标父子、浙江杨越杨宾父子、佛学家函可以及“江南四钱”等等。流人到宁古塔各旗,都分给住房、耕牛和土地。宁古塔的官吏及当地百姓十分敬重这些读书人,高看一眼。流人在宁古塔,虽是戴罪之人,尚且自由,从大将军到副都统、协领、佐领大都与他们交结为友好,而文人们还可经常相聚。他们的到来,传播了中原文化,使南北两方人民的文化交流得以沟通。流民的涌入改变了当地以渔猎为生的原始生活方式,使农业耕作得到发展。除了宁古塔外,还有尚阳堡(辽宁开原县境内)也是流放犯人的地方。流放在宁古塔的文人,时而相聚饮酒赋诗,时而又寻密探幽,登临山水。寄情于山水之间,是流人的苦中之乐,他们都撰有宁古塔的记述,以山川风土人情为最多。
分享按钮>>钱士骕与云南通海、澄江、嵩明钱氏
>>拒赴蒋介石宴请 不给其面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