广东海珠沥滘卫氏大祠堂经过修葺

    中华卫氏网 2008年11月1日 广东卫氏


2010年1月,广州海珠区沥滘村南洲街隐藏着一座经历了400年风雨的卫氏大祠堂市文物保护单位经过近一年时间对其修葺,本月18日完工,现正式对外向游人开放。

见证羊城卫氏官居高位

经过村政府有关人员的介绍,记者找到了这一位据说是村子里最了解卫氏大祠堂,并且将成为未来的沥滘村卫氏大祠堂文物馆馆长卫本立老先生。记者采访了解到,卫氏大祠堂于明万历二十二年开始筹款策划,建成于明万历四十二年(即公元1615年),占地3亩(即近2000平方米)。

卫氏大宗祠最高处达12米,有四进三门,以前供奉着卫氏子孙中当了官、为村子立了功或者考了秀才以上的子孙的牌位,现在那里则只供奉了一个代表所有卫氏子孙的牌位。祠堂的柱子全部用缅甸运来的坤甸木所制,这种本来松垮垮的木头经过了海水的浸泡就变得坚硬无比,以至能抵挡起400年的风霜。

卫氏的子孙中出过的位居最高的官是一个大夫和一个御史。在卫氏大祠堂中堂,记者看到这样一幅对联:烛影辉煌光射大夫剑履,炉烟缥缈香熏御史官裳。就是卫氏宗族历史上曾经显赫一时的见证。

堂前轩廊结构国内罕见

记者看到,卫氏大祠堂的“庆源堂”前方是—个天井,天井内地面为两块二十余平方的整块石料铺成,在羊城祠堂中是比较罕见的。

“庆源堂”其中主体建筑由12根“檐柱”和12根木柱支撑,每根“檐柱”为九面体,整体均由一块石料打凿而成,充分体现了广州地方建筑特色。“檐柱”上搭建了长短不一的房梁,呈阶梯形牢牢地将整个屋顶支撑而起。其中最下面的房梁从“檐柱”上突出,其上花纹浮雕图案栩栩如生,其精美程度令人惊叹不已!

卫氏大祠堂“庆源堂”前轩廊结构气势颇为非凡,广州市考古与保护研究所有关专家告诉记者,类似规模的堂前轩廊结构在国内是较罕见的。

东京木造就牌坊绝代风华

走过卫氏大宗祠前堂后方是祠堂的牌坊,牌坊匾上书“文章华国、百世周宗、诗礼传家”。牌坊的屋顶是燕子窝拱结构,一层上叠着另外一层,看上去就像燕子归来,屋顶上还有两对“鳌鱼”雕塑,意寓“独占鳌头”。

馆长卫本立老先生向记者介绍,牌坊的屋顶全部用日本运来的东京木建造,那个时候这种建筑结构只有皇亲国戚的建筑才能运用。当时卫氏子孙里出了一个郡马(郡主的丈夫),沾上了皇亲的边,所以卫氏大宗祠才能建成这种结构。

记者采访了解到,在400年前左右,卫氏先辈们出动人力百余,从近200公里外的南海之滨,运来海洋中的咸水石料数十吨,通体打造成卫氏大宗祠牌坊,其坚固程度历经400年风雨而巍然不倒。


--------------------------------------------------------------------------------

大书法家挥写贺百翁屏风

在卫氏大宗祠的中堂“庆源堂”左侧,架起了一个长7.2米,宽4米的大屏风。这个12扇的大屏风是紫檀木所制,是清朝乾隆丁卯年(即公元1747年)时,由乾隆钦命,康熙、雍正、乾隆三朝担任丞相的历史名相张廷玉撰文,光禄大夫、刑部尚书、都察院左都御史、中国古代大书法家汪由敦书写,祝贺沥滘村子里卫氏中100余名年纪65岁以上的老翁寿辰。

屏风正面浮刻着一千余字贺文,屏风的第一扇最上方有张廷玉的印章与“恭祝番禺沥江”的字样,屏风上两侧为刀刻浮雕“八仙过海贺寿图”,浮雕中的八仙人物骑八匹怪兽做各种“俏皮”举止,形象呼之欲出令人在忍俊不禁中印象深刻。12扇屏风的下方镂刻着神秘莫侧的花纹,馆长卫本立老先生介绍,花纹寓意至令专家费解难以破其奥秘,初步猜测其寓意与贺寿有—定关连。

卫氏屏风堪称广东之最

大屏风的背面镶有—幅绢面“通景”古画“郭子仪贺寿图”。记者吃惊地看到,画中人物多达140多个,亭台楼阁、花鸟鱼虫无一不工。令人最为心动是一个顽童戏虫的场景,图中的蟋蟀纤毫毕现呼之欲出,整个屏风背面人物形象栩栩如生活脱脱一个“大观园”通景全图。

原本祠堂里还有一个约1米高的明朝汉白玉观音,是当时嫁给卫氏子孙的郡主(即卫氏的太婆)的嫁妆,在解放后已经遗失了。

记者采访广州市考古与保护研究所有关专家获悉,由皇帝钦命重臣撰文大书法家书写,赐与寻常百姓的如此规模与形制的大屏风,在羊城历史上绝无仅有,堪称广东之最。

一堵墙见证外夷侵穗罪行

到了近代,卫氏大宗祠经历了鸦片战争、抗日战争、解放战争,也经历了解放后的风风雨雨,但在卫氏子孙们的努力下,卫氏大宗祠虽历经风雨沧桑与百年战火始终还保存完好。

记者看到,卫氏大宗祠的前堂左侧高大古墙上,烟熏火灼遍布斑斑惨痕十分刺目。据地方志载,鸦片战争时,沥滘村外的一片还是海,卫氏大宗祠离沥滘河距离不足100米,英国侵略者的战舰驶到海边对岸上,因为卫氏大宗祠规模之大吓坏英人,误当广州首府衙门进行了一番猛烈炮轰,卫氏大宗祠的大门前被轰了一个大洞,后来被补了回去。

 

 


分享按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