朱家峪:江北第一古村(中国最美古村)

    中华朱氏网 2012年5月24日 朱氏家族


   朱家峪村位于山东省章丘市官庄镇,传说在战国时期曾建庐于此,原名城角峪。据村志记载,自明代洪武初年起,河北枣强的朱氏家族迁至此地,形成比较大的村落聚居,距今已有600多年历史。彼时因朱系国姓,且与明太祖朱元璋同宗,故易名为朱家峪。峪者,苍巅互缩,谷势曲蛇,形象地概括了朱家峪村的地貌特征。朱家峪村目前仍保持着旧时的传统村落形态和民间建筑格局,被誉为“齐鲁第一古村”、“江北聚落标本”。
  朱家峪村三面环山,向依东岭,南靠文峰山,西向位于笔架山脚,北向开口进入平原地带,村落呈南北长、东西窄的聚落形态。村落居住体系均傍山营建,较完整地保留着旧时古门、哨岗、古桥、古道、古祠、古庙、古宅、古校等历史建筑。据统计,全村现有明清以来古建筑近200处,石桥30余座,井泉20余处,庙宇10余处。众多民居建筑有高台阶,青石根基,硬山屋顶,依山就势间开坐落,其艺术风格属我国北方山区村落建筑的典型。村内尚存明清以来的古景观多处,如康熙年间兴建的古立交桥、文昌阁、魁星楼、关帝庙、朱氏家祠、双轨故道、坛桥七折、东岭朝霞、古柏亭立、团山瀑布、碧塘倒影、狮子洞、云雾洞、朝阳洞、仙人桌、仙人桥等人文景观,不胜枚举。
  朱家峪的生态环境为梯形聚落,上下盘道,高低参差,村子三面环山。村中老槐树西侧有一处立交古桥遗址,共分东西两座,相距约10米,至今300余年历史,彰显了“天人合一”的情怀。上下行人,通车运输,十分方便。桥身用青石叠砌而成,历尽风雨,未曾损坏,维持原貌,被专家誉为“立交桥的雏形”。关帝小庙位于旧村双井北,其三面用大青石扣砌而成,坐北朝南。关帝在山东民间信仰中是主风水的,民间多祈拜他以求风调雨顺。
  朱氏家祠是旧村最重要的建筑,位于旧村北首东侧,创建于清光绪八年。朱氏家祠共分里外两院,堂前院中原有名木4株,现只存高大百年桧柏1棵,依然生机勃发。祠门正上方镶嵌有“七星图”,源于南宋教育家、哲学家朱熹。他脸部的七颗黑点被同属沛国世胄的朱氏宗祖组成“七星图”,悬于祠门,激励后人苦读成为栋梁。在祠门最顶部,均匀相称5个白球状之物,美名其曰“五元相生”吉祥图,5颗星由南向北相继相生,周而复始,五元相生,象征人丁兴旺。旧时,每年正月初一早晨,朱氏后人聚祠堂内祭祖,“入堂思敬,肃然致衰”,“非敢谓光前裕后,实不忘报本追远”以此激励后人,不断进取,再创辉煌。
  同江浙古镇相比,朴素天成的朱家峪更显意味隽永。男耕女织的怡然自得,院井、桥梁、古道以石筑造、依势而就、巧妙布局,一派与世无争的逍遥景象。由此可见,《朱子治家格言》中“勿营华屋,勿谋良田”和“耕读传家”的古训深深扎根每个朱家峪人的心。
  如此悠久的历史文化和原生态的名胜古迹让人一往情深。在慕名前来的学者与游客眼中,朱家峪就是一本大自然馈赠的“书”,一本广泛涉及历史、政治、民族、宗教、建筑、艺术、园林、地理等科学的书。
  朱家峪民俗博物馆正是基于这样一个特定的自然人文环境而诞生的。馆内陈列的清代至新中国成立后古村人生产与生活之用具令人慨叹今昔,展馆前言画龙点睛,结束语希冀未来。中国科举制度、石刻历史文化艺术、民间木雕、民间青花瓷、影视片场、绘画摄影等等丰富的主题、独特的历史视角对于人们“访古、探幽、归真”、解读中国、解读历史、解读朱家峪历史文化名村的内涵有很大的现实价值。


分享按钮>>朱氏族谱为惠山祠堂修复又添有力证据
>>生不逢时的“朱状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