孔子论世上两种人

    中华孔氏网 2011年11月29日 万家姓分享


 

孔子(公元前551——公元前479年),名丘,字仲尼,春秋时期鲁国人。他是儒家学派的创始人,我国古代著名的思想家和伟大的教育家,人们尊称“孔圣人”。《论语》记载了孔子和他弟子的部分言行,虽然篇幅不大,但内容丰富、影响巨大,宋代政治家赵普曾有“半部论语治天下”之说。《论语》是一本人生品德修养语录。在这本书中孔子多处提到世上有两种人:一是君子,二是小人。这两种人有不同的人生观、世界观和价值观。君子重视自身修养,抑恶扬善、品德高尚,让人敬重;而小人则损人利己、唯利是图,世人唾弃,是世上一种缺德的人。

孔子在《论语·为政》篇中说:“视其所以,观其所由,察其所安。人焉廋哉?人焉廋哉?”就是说了解一个人,看他的所作所为,了解他所走过的道路,观察他的爱好,哪个人能隐蔽得了呢?哪个人能隐蔽得了呢?孔子这段论述告诉人们分三步去观察人的方法。首先是看他做些什么,是做好事,还是做坏事,这是对人的第一印象。第二步还要看他做事采取怎样的手段,这是了解人的重要方法。最后还要看一个人做了好事或坏事后,神情是否安稳,这是孔子的观人之法,是区别君子与小人的细微之处,我们应当在日常生活中多多留心、多多观察。

孔子在论说世上两种人时,主张从日常的一言一行看思想,从人生的向往追求看人品,从利害得失上看本质,使我们看到人格的重要。人格连着事业,连着生活,连着人的一言一行。一个人要想使自己的人生之树不枯萎,就要像君子那样,时时事事处处注意培育自己的人格之树。有位哲人说:“世界上有不少事,可以由别人代替你去做,但唯有做人这件事,谁也不能让他人去代替,必须靠自己努力。”人生这一辈子,怎样做人,如何处事,怎样修养,是做君子,还是当小人,关键靠自己。从孔子在论世上君子与小人上看,明确地告诉人们,君子的智慧与光辉人生,不是与生俱来的,而是靠自己加强修炼而获得的。我们从孔子的论述中,可以得到这样的人生启示:人生要重视学习、要善于思考、要善于修炼,通过陶冶身心,涵养德行,提高素质,完善自我,以实现理想人格。

义与利是两种人的分水岭

《论语.里仁第四》篇孔子说:“君子喻于义,小人喻于利。”孔子将对义与利的态度视为区别君子与小人的标志。

义是指仁义。孔子把仁、义、礼、智四种道德作为人格的标准,这种标准都在君子身上有生动的体现。《论语·卫灵公第十五》篇孔子说:“君子以义为做人的根本,用礼仪来实行它,用谦虚的语言来说出它,用忠诚的态度来完成它。”

利是指财富。对于利,不同人有不同的财富观,孔子说:“富与贵,是人之所欲也,不以其道得之,不处也。贫与贱,是人之所恶也,不以其道得之,不去也。”意思是说,金钱和地位这是人人所欲的,不用正当的方法得到它,君子不享受。贫穷和下贱,这是人人都厌恶的,不用正当的方法去摆脱它,君子不摆脱。可见,君子与小人的财富观,有着截然不同的态度。

从古到今,有多少人迷恋于利,又有多少人受害于对利的追求。世上有多少人成为金钱的主人,又有多少人最后沦为金钱的奴隶。它能使一些人富裕,也能使一些人堕落。有人说,金钱像一个天使,唤起你的奋争;它又像一个魔鬼,把你引进坟墓。孔子说:“饭疏食,饮水,曲肱而枕之,乐亦在其中矣。不义而富且贵,于我如浮云。”意思是说,吃粗粮,饮白水,弯着胳膊做枕头,乐趣也就在这里面了,用不正当的手段得来的富贵,对于我来说就像浮云一样,从不求取。有位名人说:“人无钱是种贫困,但人失去了美德则是一种耻辱。”在人生的天平上,金钱与美德决不等同。正因为如此,君子总是把仁德看作生命,把名与利视作草木、浮云。生活告诉人们,人不能没有金钱,但决不能为金钱而活着,做人要懂得大义,要时刻记住仁德二字,处处要警惕利的诱惑,这是人生旅途上要牢牢记住的。

君子成人之美,小人反之

《论语·颜渊》篇孔子说:“君子成人之美,不成人之恶。小人反是。”意思是说,君子帮助别人成全好事,不帮助别人成全坏事,小人的做法正好和君子相反。

《遵生八笺》上说:“心为善事而动是君子,心为凶险而动是小人。”从古至今,君子总是帮助别人成全好事,这是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君子成人之美已成为人们传统美德的格言。孟子在《公孙丑》一文中对此作了详细的说明。孟子说:“子路这个人,别人指出他的错误就会高兴。大禹听到有益的言论就向人致敬。舜就更伟大了,他放弃自己的主张而服从别人,乐于采纳别人的意见去行善。从他种田、制陶、打渔,一直到称帝,没有不采纳别人意见的。采纳别人的意见去行善,就是称赞和帮助别人去行善。所以,君子的德行没有比帮助别人行善更高的了。”

全国各地都涌现了许许多多成人之美的生动事例,例如上海电视台举办的“精彩老朋友”,就是为空巢的中老年朋友搭桥,使他们摆脱孤独,结为美好姻缘,过上幸福的晚年生活。河北电视台举办的“圆梦行动”,使许多贫穷儿童得到好心人的赞助,圆了他们上学的梦想。

鞍钢有位名叫郭明义的普通矿工,是“新世纪的雷锋传人”。虽然自己薪水不高,但为了救助上学困难的孩子,省吃俭用,把节省下来的17万多元钱,先后帮助了100多名困难家庭的孩子上学。他发现有的孩子上学没有自行车,要走十几里路,他便买了几辆自行车,连同自己那辆,一起捐献给路途远的孩子们使用,而他却每天走十几里路上班。这种君子之行,令人感动、令人敬佩。l990年齐大山矿务局号召职工义务献血,郭明义积极响应,有时一年两次。十年来,他献血40多次,虽然体重只有75公斤,但已献血达6万毫升。郭明义发起的遗体器官捐献志愿俱乐部,至今已有200多名矿工和社会人士参与。这是一种成人之美、助人为乐的行为。郭明义说:“雷锋的道路就是我人生的选择,雷锋的境界就是我的人生追求。”

当今世界上有不少富翁也成人之美。美国40位亿万富翁承诺:至少捐出50%财富,支持慈善事业。纽约市长迈克尔.布隆伯格说:“如果你想为孩子做点事情,并表明你是多么爱他们,那么,最好的一种方式就是赞助那些机构、组织,以便为他们做些帮助,创造一个更美好的世界。”

我们也必须看到,社会上有些不道德的小人,他们的行为则恰恰相反,不但自己做坏事还让别人跟着办坏事。如:贩卖毒品、拐卖儿童、开办赌场、开设妓馆卖娼等等,做些缺德败风之事;有的人开假票据、制造假人民币、做一些祸国殃民的勾当;还有的公务员,以权谋私、贪污腐败,怀有野心、黑心,坑害人民。这些都是缺德小人的作为。“多行不义必自毙”。小人从害人开始,到害己告终。这就是小人的必然结局。

对己对人的两种不同思想

《论语·宪问第十四》篇孔子说:“君子求诸己,小人求诸人。”意思是说,君子严格要求自己,小人苛刻要求别人。

经验表明,对自己不从严要求,而过分苛求、挑剔别人,不仅不能很好地与人相处、共事,还会失去同事、朋友,给自己带来许多痛苦。虽然这种痛苦,不像失去万贯家财那样触目惊心,但它会给人带来心灵上的折磨和孤独。君子对待朋友,对待他人,决不苛求和挑剔,常以自己的美德和言行化解矛盾。孔子说:“躬自厚而薄贵于人,则远怨矣。”古人有“严以律己,宽以待人”的修养格言,这是人生修养的重要方面。古代有一个“六尺巷”的佳话,说的就是严以律己,宽以待人,以和为贵的做人之道。在清朝康熙年间,安徽桐城才子张英在朝中担任宰相的职务。一天,张英收到一封家信,信中说家中要扩建府宅,想让邻居让出三尺地盘,谁知邻居却不愿意。张夫人为此十分生气,写信让张英回家解决此事。张英看信后,对家人依仗官势的做法十分不满,回信写了一首诗:“千里家书只为墙,让他三尺又何妨?万里长城今犹在,不见当年秦始皇!”张夫人见信后,十分羞愧,主动拆了墙院,后退了三尺。邻居大为感动,也把自家墙院后退三尺,于是两家之间有了一个六尺宽的巷道。从此,“六尺巷”的故事广为流传,受人赞扬。

《论语·子长》篇中孔子说:“君子尊贤而容众,嘉善而矜不能。”意思是说,有品德的人尊敬贤德的人而包容众人,称赞好的一面,而体谅不足的一面。为人处事要记住“宽则得众”,“容则大成”的格言。在现实生活中,也有不少宽以待人的修养境界。据台湾《讲义》月刊报道,有一篇题为《宽恕》的文章,列举了这样一件事:有一次,外交界前辈陆先生,不幸被车撞伤,必须卧床3个月治疗。当司机前来探望时,陆先生不但表示不会提出法律诉讼,还反过来安慰司机说:“既然事情已经发生,你就不要难过了,往后小心点儿就好。”这就是一种宽以待人的思想境界。

孔子说:“君子和而不同,小人同而不和。”意思是说,君子将协调而不盲目的附和,小人则盲目符合而不协调。这就是说君子讲究团结,不盲目地调和与服从,而小人则将无原则地团结盲目地调和与服从。孔子说:“己所不欲,勿施于人。”这是做人格言,我们也应该在处事上有所注意。孔子还说:“德不孤,必有邻。”意思是说,有道德的人不会被孤立,必定敬仰他的人会来同他做伙伴,在人生路上和他同心同德。

《论语·子罕》篇中说,孔子没有这四种缺点:不臆测,不武断,不固执,不主观。人要使自己的言行正确,要保持清醒的头脑,要认清事情的真相,然后做出正确的决断。这就需要多学习,多比较,有一个正确的思考,才能提高辨别是非的能力,这对于自己做人处事是非常重要的。

君子坦荡荡,小人长戚戚

《论语·述而》篇孔子说:“君子坦荡荡,小人长戚戚。”坦荡荡:坦,平坦;荡荡,宽广的样子。戚戚:忧愁的样子。意思是,说君子胸怀宽广,小人经常忧愁。

所谓胸怀宽广,这是一种高尚品德,懂得人生的乐趣,能做到豁达大度。小人则不然,小肚鸡肠,患得患失,那必然忧愁缠身,受痛苦折磨。

宋代著名的文学家欧阳修,性情敦厚,襟怀坦荡,从不计较个人恩怨。因此,同他相处过的人都说他光明磊落,胸襟坦荡。欧阳修在朝廷担任重要职务后,曾推荐了3个可以做宰相的人。他们是:吕公著,司马光,王安石。吕公著和他的父亲都攻击过欧阳修,司马光也与他政见不合,王安石则固执己见,不愿与他多交往。可欧阳修并没有对他们耿耿于怀,更没有伺机报复,而是以大局为重,实事求是,看到他们的才干和长处。欧阳修这种宽大为怀的品格,深受世人的敬佩,大家都称他是一个光明正大、以德报怨的人。

《论语·颜渊第十二》篇中司马牛问孔子怎样才是君子。孔子说:“君子不忧不惧。”司马说:“不忧愁不畏惧就是君子吗?”孔子说:“内省不疚,那有什么忧愁,有什么畏惧呢?”这就是人们常说的问心无愧,就是对得起自己良心。比如做官、经商、教书、种田,无论做什么,都要于人于己问心无愧,保持个人品质纯洁无瑕。

《曾国藩家训》中说:“人无一内愧之事,则天君泰然,此心常快足宽平,是做人第一自强之道,第一寻乐之方,守身之先务也。”孔子说:“《诗》三百,一言以蔽之,曰思无邪。”意思是说,《诗经》三百篇,用一句话来概括就是“思想纯正,没有邪恶的东西”。思想没有邪恶,这正是正人君子的思想境地。

豁达做人,这是君子之道。说起这事,我们想起张着嘴笑哈哈的弥勒佛,他大肚能容,容世上难容之事;开口常笑,笑天下可笑之人。这正是豁达做人的象征。著名书法家启功先生在那段令人叫绝的《自撰墓志铭》中写道:“中学生,副教授。博不精,专不透。名虽扬,实不够。高不成,低不就。瘫趋左,派曾右。面微圆,皮欠厚。妻已亡,并无后。丧犹新,病照旧。六十六,非不寿。八宝山,渐相凑。计平生,溢日陋。身与名,一齐臭。”寥寥72字,把自己的身世、成就、家庭状况及音容笑貌,都作了自我评价。一代宗师,视名之淡,视利之轻,忘怀得失,自寻其乐之情,跃然纸上,是君子豁达做人的生动写照。

要做君子,莫当小人

做君子还是当小人,这是人生的选择。做君子就要不断地学习,不断地自我努力,不断地超载。孔子说:“为仁由己,而由人乎哉!”认为只要心中存仁,按照仁的标准去做,向着仁的目标不断努力就能成仁。屈原《九章》曰:“善不由外来兮,名不可虚作。”意思是说,美善不是由外来的,而有自我内在努力的结果。孔子认为“学习”对一个人来说是最重要的,他提倡的学习不只限于书本,更重要的是学习做人做事。他曾说:“三人行,必有我师焉。”这就是他注重在实践中反复学习的体现。据载:东汉有名大臣李固,从小勤奋好学,l4岁时就已名满京城,但李固并不满足自己的成绩,主动放弃了优越的生活条件,孤身一人踏上求学之路。他听说千里之外的山里住着一位知识渊博的老先生,于是就风餐露宿,一路走一路打听,最终找到这位先生的住处,可是,老先生拒不收徒,请他另寻他人。李固没有气馁,在老先生门前等了25天,他的真诚打动了老先生,最终被收为学生,从此在老先生的悉心教导下,李固学问大长,成了国家的栋梁之材。可见,做人要重视学习的重要。

《论语·学而第一》篇曾子曰:“吾日三省吾身,为人谋而不忠乎?与朋友交而不信乎?传不习乎?”意思是说,我每天再三反省自己,替人家办事没有尽心竭力吗?与朋友交往没有不守信用吗?老师传授的学业没有用心复习吗?这样经过每日的反省,才能更好地认识自己的不足,不断完善自我。据载:曾子是孔子的学生,名叫曾参,是个非常注重道德修养的人。他每天晚上休息之前,总是对自己一天的所作所为进行反思:我这一天到底做了什么有意义的事情,做了什么没有意义的事情,做错事情了吗?给人家做事是不是尽心尽力了?要学习的东西都掌握了吗?他这种勤于反思,时时注意加强自身修养的精神,很值得我们学习。要做君子,就要有这种反省的精神,以利发扬长处,弥补不足,不断完善自己。

《论语·季氏第十六》篇孔子说:“君子有九思:视思明,听思聪,色思温,貌思恭,言思忠,事思敬,疑思问,忿思难,见得思义。”意思是说,君子要考虑九件事,看的时候要考虑是否看明白了,听的时候要考虑是否听清楚了,脸上的颜色要考虑是否温和,容貌要考虑是否恭敬,说话交谈要考虑是否忠诚,对待工作要考虑是否认真,遇到疑问要考虑是否该问,发愁的时候要考虑是否有后患,看见可得的要考虑是否该得。这九件事的考虑对于品德修养非常重要。孔子还说:“见善如不及,见不善如探汤。”意思是说,看见好的行为,就像怕赶不上一样努力追求;看见不好的行为,就像把手伸到开水里一样赶快避开。一个人如果能这样去要求自己,就可以做堂堂正正的君子,而不是一个受人唾弃的小人。


分享按钮>>兴教育人的郭氏家族
>>葛氏起源变迁族谱分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