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小古村落 引来大专家

    中华鲍氏网 2010年3月7日 鲍中权



                              小小古村落,引来大专家
                                                           ——鲍氏族史研究传佳音之一


2005年11月5日至7日第六次《鲍氏文苑》座谈暨纪念鲍家屯建屯636周年大会在贵州安顺鲍家屯召开。会后参加会议的鲍世行、鲍中行、鲍训相、鲍加、高倩、鲍家元六位专家联名建言,向建设部、水利部、国家文物局及贵州省、安顺市、西秀区、大西桥镇四级政府提交了一份《关于请求保护贵州安顺鲍家屯屯堡古村落的报告》,该报告引起了建设部、水利部、文物局及省、市、区、镇四级领导的高度重视,建设部副部长仇保兴专门作出了关于切实保护屯堡古村落、坚决制止建设性破坏的批示;建设部决定组织专家对鲍屯村进行考察,并在此基础上对安顺有旅游价值的屯堡村寨进行延伸性考察,使安顺屯堡文化形成完整、全面的理论,为申报世界文化遗产作好充分准备,尽快进入世界文化遗产行业。2006年2月13日起,一个由14名专家组成的专家组,对贵州安顺鲍屯屯堡古村落进行多学科、跨地区、多领域的考察,此次专家组组成人员中有:全国著名的城市规划、水利工程、文化传播、国防科学、服饰研究、国际工程咨询、金融和屯堡文化等领域的专家、学者及文化产业的企业家。
考察引来了贵州省、安顺市媒体,还有安徽黄山电视台记者、新华社记者等的采访。他们开辟专栏、专题、专版和专门频道,通过评论、言论、通讯等,加大对贵州安顺鲍屯的宣传力度。鲍屯蕴藏着十分丰富的独特的旅游资源:
1、明代初年建设的古水利工程,专家称为“黔中小都江堰”,保持状态良好,效益显著且延续至今;
2、生态平衡、环境优美、自然景观独特;

3、建筑古迹风格奇异,村寨巷道的八阵图
布局和优秀的建造技术、艺术之石碉楼都有特色,均有明显的军事上防卫的烙印;
4、千年鲍家拳久传不衰;
5、揉进拳术的地戏,不失为一大特色;
6、丝头系腰纺织技术独一无二,世界上任何地方都找不到第二个类似样品;
7、能体现我国传统的择地选址经典理论之村落地理位置,这一系列历史文化特色,得到有效推介。
黄山市电视台记者说:与故乡安徽歙县有渊源的鲍屯,其屯堡文化的方方面面,我们向往已久,今天看到十分高兴。两位记者表示,要把他们看到的景观,通过他们的镜头带到黄山去,让黄山人民再次拾起这古老的文化。还有2006年2月17日,新华社中、英文发出记者韩洁的专稿《明朝古风在贵州安顺鲍屯延续600多年》,鲍屯别有韵味的屯堡文化,引起海内外的关注。各家媒体的辛勤工作,我们表示忠心的感谢。
2006年9 月23日,水利部水利电科学研究院水利史研究所、防洪减灾研究所29位专家对鲍屯村明代水利工程进行实地考察,陪同考察的有西秀区水电局领导、大西桥镇党委书记,安顺日报记者贴身采访。
据介绍,除水利史研究所所长谭徐明专家是第二次鲍屯之行外,28位是第一次来贵州考察。包括谭所长,他(她)们学历很高,有博士后1人、博士13人、硕士12人、大学3人,都是水的父母官。谭所长看到水碾坊,已按原貌整修恢复碾米,自然称满了兴趣,喜形于色地说:“你们把屯门前这大片田全部种上只施农家肥,不施一斤化肥的水稻,选择美味的品种栽,用水碾碾成米,打成10市斤以下的精致小包装,包装上写——鲍屯特产,传统冷加工精制,无公害绿色大米,美味绝佳,品质保证。把微笑留下,带水碾米回家。专门卖给来旅游的客人,每斤比市场价多收两三角钱,保证皆大欢喜。”
爬上小青山太平寺,我对其中的一位专家说。中国传统的三教合一,既佛教、道教、儒教,屯堡人都信仰,其中有日、月、雷、土地、龙王、风等神仙,但没有治水的神仙。北京国防大学教授鲍中行建议我们塑一尊大禹的象在太平寺,将大禹治水,造福天下的辉煌业绩和历史意义突显出来,让屯堡人年年岁岁来朝拜、缅怀他。同时拓展了我们始祖鲍福宝大兴水利润子孙的水文化内涵。第二,《安顺鲍氏家谱》记载,我鲍氏系出神禹,外省鲍氏家谱也有记载。我们这样做,也是尊敬祖先纪念祖先。这位专家很赞同,说:“应该应该,你们真会想、真会做。”
考察完古水利工程,参观了挂了牌的八阵图,爬上碉楼顶上去看了一遍,下来后走进大小四合院转了一圈,同时目睹了纺织丝头系腰带的工艺流程,然后在学校举行座谈交流,我们、镇领导、西秀区水电局领导分别作了简短的介绍,接着水利学专家陆吉康总工程师发言,他说:过去,人们认为贵州穷山恶水,水浅地皮薄,雨停就喊干旱,今天来看是另外一重天,山青水秀,鸟语花香,空气清新,鱼米之乡。看了古水利,有几个独特点:筑坝的位置,筑坝形状有弯有直,各道坝高低不同,每道坝对水的分配等各有千秋。从古到今维护管理、维修,都建立和坚持一套完整的岁修制度。还有你们的一道坝、一条沟、一片田等等都非常感动人。六百年前的水利工程很了不起,山水风光、田园风光很美。你们老祖宗充分利用水资源丰富的优势,大兴水利利润子孙,在今年严重旱灾中,那么获得大丰收,水利发挥了重要作用。
走在贵州,,应该是一个地方一个样,让人看不完;所有的物质形态和精神形态的东西,都要各俱特色。贵州并不是所有村寨都可以做乡村旅游,只有部分适合做,你们确实适合做。人家在开发,你也开发,你要找出你的特色来,你的文化、水生态、水资源,在动作之前,要请专家论证,请媒体帮忙。看了你们的人文古迹、文化遗产,振威将军故居、太傅故居、民间工艺大师故居,你们的古水利有600多年的历史,占四分之一,至今仍发挥作用,收益面积两千多亩,这是你们老祖宗留下的一块宝地。令你们老祖宗怎么也不会想到六百年后,这个地方会衍生成一道独特的屯堡文化,招徕游客,发展旅游业。当然,几个小时的考察,不全面了解,不周到之处请补正。其他各位专家都分别从各自不同的角度,对鲍屯古水利给予了最高评价,同时也为今后发展鲍屯旅游业提出了各自的意见和建议。讲话充满知识性、缺位性,真可谓“同君一席话,胜读十年书。”谭所长最作了小结。她说:“鲍屯的古水利工程,抗旱防洪两全其美,它凝聚了你们老祖宗门的心血、汗水和智慧,你们老祖宗对新开的河道根据流水落差情况,搞了‘长藤结瓜’,筑了十道拦河坝,修成了两千多米引水沟,使不同高程的农田得到充分的自流灌溉,使之成为旱涝保收、稳产高产的良田,功在千秋。古水利与自然和谐相处,人与河流友好。水利是农业命脉,在鲍屯得到完美的印证。以上很多同志的发言,讲到发展旅游的有利条件,但要搞好规划,有一句话说得好:“制定一个好的规划不容易,落实更难。”前进路上的困难是大的,问题也是较多的,村支两委只有树立‘为民、务实、勤政’的形象,切实转变工作作风,发挥积极性和主动性,才能变理想为现实。今天考察后,我们尽力分别给西秀区、安顺市、省水利厅各级领导作好相应工作,求得他们政策上的支持。”
这次考察对共同营造国家支持,开发鲍屯旅游是个有利条件、是个好机会。在这次考察的带动下,鲍屯旅游这辆马车,终于有了起步的希望,尽管缓慢、沉重。
上述鲍氏族史研究传佳音——小小古村落,迎来大专家。如果没有第六次《鲍氏文苑》座谈会在贵州安顺鲍屯召开,没有鲍克跳、鲍信贤、鲍杨澈、鲍中央的雪中送炭,没有六位宗亲的联名建言,没有鲍世行写来的保护大纲的指导与鼓动,没有鲍中行写来的旅游开发总体规划的关心、帮助,没有鲍训相写来的文章的指引与鼓励,那么安顺鲍氏史研究将长期不能起步,鲍屯发展旅游只能是一句空话。在此,我们向上述人员表示衷心的感谢。他日创收结硕果,吃水不忘挖井人。

贵州安顺福宝系第20代孙鲍中权(草稿)
2006年10月25日  


分享按钮>>关于2010清明节期间全国各地殷氏祭祖活动的通知
>>孝烈双全的义士鲍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