致话焦轩主的一封信..

    中华鲍氏网 2010年3月7日 张风雷


                            致话焦轩主的一封信
                                                                □ 张风雷

话焦轩主自言:“姓陈,名祖愉,马贡芳侄孙。前八年下放、后十年下岗。一生坎坷,人生几何?下岗期间,话焦轩主自强不息,矢志不移。除在镇江向长辈讨教外,还用下岗的195元的微薄工资,两次自费到广州实地考察。收集有关资料,补写历史,以之纪念。”某读之,深为之所动。因之修函一封,以表敬意。
从话焦轩主诸语,不难发现,轩主系出名门世家。然世系苍桑,亘古有之。旧诗有云:“旧时王谢堂前燕,飞入寻常百姓家”,大抵言之。某静读话焦轩主《重游<鲍氏书塾>有感》一文,文笔老道凝重,笔端含情。功力可嘉,不似寻常。于是亦可见先生国学厚底,家学宏博。
柳诒徵(诒徵,字翼谋。号劬堂(1880-1956 ),江苏镇江人。)和马贡芳将军(马锦春,字贡芳 (1874.11-1939),辛亥革命元老之一,江苏省镇江市人。)当系古城镇江不可或缺之文化名人,某人深知其文化内涵,遂汗颜于江城之文化保护之意识,之观念。
关于马氏,某所知无多。柳氏诒徵,在《文教资料简报》(南京师范学院图书馆、中文系资料室,总期第122期,1982年2月出版)第90-110页码上,有今人柳曾符先生(复旦大学中文系教授,柳氏后人,诒徵之孙。)诸文介绍。某亦读之再三,也深为之谨严治学,务实求真,不溢词,无虚美所动。
近二年来,某亦矢志勤读以书,涤荡学海,砥励图进;更携妻子,无辞辛苦,遍踏江城山水,以觅先人踪迹。冀以启蒙发聩,迪慧明志。放眼江城,岗峦起伏,碧江如练。实美哉!幽哉!壮哉!野史轶事,亦多所闻,唯小街陌巷,径造无多。然而,正是“寻常巷陌,人道寄奴曾居”,令某大跌眼镜。江城有许多名家小诗,极其脍炙人口,如杜牧诗咏绿水桥,云:“句吴亭东千里秋,放歌曾作昔年游。
青苔寺里无鸟迹,绿水桥边多酒楼。
大抵南朝皆旷达,可怜东晋最风流。
月明更想桓伊在,一笛闻吹出塞愁。”
临窗而坐,琅琅咏之,荡气回肠,让人愁肠百结,思绪飞扬,似饮甘醇美酒哟!
二○○四年九月二十四日星期五写于镇江花园寓所。
重游《鲍氏书塾》有感
私塾是什么?私塾到底什么模样?年轻的一代只有查过字典之后方能略知一二。
看到第一楼街张贴的《拆迁布告》,“拆”字已上了《鲍氏书塾》外墙,话焦轩主抓紧时间,特地重游了《鲍氏书塾》。
坐落在五条街市场对面的第一楼街21号和第一楼街23号两个大杂院就是当年的鲍氏书塾。鲍氏书塾,有房屋三进,前进为学塾。后进为小楼,一代文豪命名此小楼为“第一楼”。命名此私塾为精庐。至今房屋主体结构保存完好。
清光绪年间,镇江城区私塾林立,当年的鲍氏书塾无论在规模,还是其气派,在镇江城区都排不上第一,但有一代文豪为此私塾命名、作诗,一个私塾出了一文一武两个历史名人,却使它在镇江城区私塾中成了唯一的。
这武的名人嘛,就是辛亥年尾(1912年元旦),孙中山临时大总统亲自册封的组织二次广州起义的领导人之一的马贡芳将军。马锦春,字贡芳, (1874.11-1939),江苏省镇江市人。辛亥革命元老之一,1911年武昌起义之前二次广州起义的策划者和组织者,广东北伐军副总司令、陆军少将,爱国将领,系近代史上有名的“讨袁七将军”之一、时马贡芳出任宁、镇、澄、淞四要塞司令,再次北伐,受到了袁世凯的明令通缉。马贡芳将军亦是江南重镇,古城镇江的历史名人。今年,马贡芳将军墓已列为镇江市市级文保单位。
这文的名人嘛,就是柳诒徵先生,柳诒徵,字翼谋,号劬堂(1880-1956 ) ,江苏镇江人。 1912年--1913年任镇江中学校长,后执教于两江优级师范学堂、南京高等师范学校、东南大学、东北大学、北京女子大学、北京明德大学、北京高等师范、浙江大学、中央大学重庆柏溪分校等校;曾任南京江楚编译局编辑,江苏国学图书馆馆长。柳诒徵毕生献身于文化教育事业,并作出了重要贡献。
柳诒徵七岁丧父,和姐随母到外婆家,住第一楼街21-23号小楼,一住就是十多年,所以讲,位于第一楼街21号和第一楼街23号的鲍氏书塾是柳诒徵故居一点也不为过。当时马贡芳已在鲍氏书塾上学,幼小的柳诒徵把年长的马贡芳视作兄长,亦步亦趋,青梅竹马。而此小楼,即柳诒徵诗中所称的“第一楼”,马贡芳和柳诒徵幼时常嬉戏游息于小楼,同窗三载。柳诒徵从此与马贡芳结下了生死之交,此小楼亦是在马贡芳将军六十岁那年,柳诒徵和马贡芳将军二人相约二十年后重聚的地方。
幼时的柳诒徵,马贡芳牢记塾师的教诲:“南北有二铭:“南有《瘗鹤铭》;北有《石门铭》;而《瘗鹤铭》是焦山摩崖石刻之祖。惜数百年前已崩塌,落入江中,直到清朝才由长沙官员从江中捞起五块残石得九十三字,还有十多字残缺不全,置焦山西南观音庵”。马贡芳经常带着柳诒徵,拿点锅巴,在观音庵,面对《瘗鹤铭》,两同窗好友一呆就是半天,饿了,吃点干粮,渴了,喝点井水。由于两学子的好学勤奋、务实和孜孜不倦的学风,历经摹写,使这一文一武的同窗好友终成大器。然后,一路杏花村。去“三昭洞”悼念焦公,“予童年频过其室,携手入山,访焦仙隐处,旧游如昨,几阅沧桑”;欣赏和留连于历代文人墨客、书家雅士的摩崖石刻之中,融古铸今,融会贯通,苦下功夫,集汉魏碑刻之大成,把古代碑刻中的字迹效果,通过毛笔书写,提炼到纸上来。皇天不负有心人,少时的勤奋,终使焦山巨公崖(罗汉崖)摩崖石刻上留下了“马贡芳”的英名,永世留芳,名垂千古。粗看两人不俗的的墨宝中的蝇头小楷,如同一人所书,细看才知不同。
1933年柳诒徵看到幼时同窗的马贡芳将军六十岁所作的《六十年来之草字账》后,浮想连翩,不大做诗的柳诒徵作诗一首:《寿马贡芳六十》。简括了马贡芳将军一生,尽道相识五十余年的友情,并相约二十年后再在小楼相聚。“过此更廿年,矍铄外翁如。招我第一楼,述旧为轩渠。”由于马贡芳将军的早逝,未能实现1953年和柳诒徵重聚第一楼街21-23号旧塾后进小楼的愿望。
当年私塾的学子们的是怎样生活的?鲍氏书塾到底是什么模样?话焦轩主摘录了不大作诗的柳诒徵所作的的部分五言诗,供大家暇想。
“忆我幼孤露, 奉母居外家。
外翁老劬学,两舅各授徒。
马生故吾邻, 早诵诗与书。
顾我年最幼,跳荡兼蠢愚。
母教有定程, 日课毋敢逾。
下学辄嬉戏,群儿互揶揄。
聚弈蛰厨下, 角智不肯输。
外翁独钟爱,抚我欣拈须。
翁舅相继逝,母亦弃孤雏。
每过舅氏宅,花竹犹相于。
斜阳钱公桥,树色荫精庐。
绿杨某所植,朱藤某所扶。
山光与水态,景物都未渝。
回想儿时事,惘惘徒长吁。”
话焦轩主简介: 陈祖愉,马贡芳侄孙,前八年下放、后十年下岗,一生坎坷,人生几何?下岗期间,话焦轩主自强不息,矢志不移,除在镇江向长辈讨教外,还用下岗的195元的微薄工资,两次自费到广州实地考察,收集有关资料,补写历史,以之纪念。
联系电话:0511-2983238
Email:zjfox0694@sina.com


分享按钮>>...镇江鲍氏...
>>重修忠谏鲍公祠碑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