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苑11期 关心安徽老家的鲍培松

    中华鲍氏网 2010年4月4日 邵淑芬


                                                             关心安徽老家的鲍培松

                                                                          □ 邵淑芬
现年77岁的鲍培松有一个幸福美满的家,儿女们都早已各自成家,享受着家庭天伦之乐。
鲍培松儿时的不幸,让他记忆深刻,记得自己的老家在安徽省歙县江村。解放前,他的父亲曾在兰溪一家绸布庄做过伙计。因为第一个妻子不能生育,为了延续香火,他父亲曾经租过一个女人做老婆,后来又买了一个女人做老婆,都没有给他留下血脉,直到第四个女人,也就是鲍培松的母亲,才生了鲍培松一个儿子,此时鲍培松的父亲已经47岁了。在生下鲍培松后,他的父亲就把鲍培松的生母休了,而把刚刚断奶的鲍培松交给大娘(鲍培松父亲的原配)抚养。所以在10岁前,他曾经
有过一段无忧无虑的童年。可是在10岁那年父亲过世,后伤心过度的大娘也追随而去。一位远房堂兄把鲍培松领养了去。
他的堂兄让他上了三年学堂。只是堂兄常年在外经商,不能时常照顾他,最后干脆连学也不上了。
他21岁再见到生母。一条被子,一领草席,一把雨伞,是他从老家江村带出来的全部家当。刚开始,他被带到一远房表姐夫家落脚。半个月后,他表姐夫老板的侄子帮他介绍到兰溪诸葛一家杂货店做伙计,这时他才算有了立足之地。他至今记得那间杂货店位于诸葛镇上塘街28号,店名叫汪永发杂货店。
在他19岁那年,他积极参加抗美援朝报名。体检在兰溪一中进行的,他有机会在兰溪城里转转。当路过大源绸布庄时,依稀记得父亲当年就是在那里做过伙计,于是,他不由自主地停下脚步朝里张望,只见柜台里有一个老头子,便走进去,没想到那位老头子正是他父亲的师弟。并告诉他,他的生母还健在。
突然有一天,有人捎封信给他,让他赶紧去大源绸布庄,他的生母在那里等他。他赶到大源绸布庄,看到了生母。生母给了他2万元旧币,(相当于2元纸币)作为见面礼。也许因为生母有了自己的家庭,而新的家庭也不富裕,所以后来也很少联系了。
他坚持往老家的学校寄钱物,以表达他对老家的赤诚之心。成年后,鲍培松就把老家安在了兰溪,此后一直没回过老家,直到2004年才第一次回去。第一次回乡的经历让他感慨万千。这让他联想起贺知章的《回乡偶书》:“少小离家老大回,乡音无改鬓毛衰。儿童相见不相识,笑问客从何处来”。走在熟悉而又陌生的回乡路上,乡里人却不认得他,还问他是哪里人,他用乡音回答是江村人。村里人都不相信,说他是走街串港巷的生意人。
其实,他心里始终惦记着家乡的一切。虽然他的生活并不富裕,但他省吃俭用,把20多年来拾捡废旧物品变卖后积攒的钱全都捐给了老家的小学。他寄去了许多学习用品、图书和现金。后又转心设计定制了150项交通安全小黄帽寄过去。
(原载《兰溪徽学研究》2008.1,本刊有删节)

 


分享按钮>>文苑11期 鲍训声鲍世鑫书法..
>>文苑11期 固定读者赞助者名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