鲍氏文苑六期 寻觅“鲍公生祠”纪实

    中华鲍氏网 2010年6月16日 鲍世行


史迹遍踪                                                                                                  《鲍氏文苑》总第六期(2004年10月)

                                                               寻觅“鲍公生祠”纪实
                                                                               口鲍世行 


                                                                        鲍公生祠在何方?
        2002年11月16日,我应邀去昆明讲课。从云南大理(下关)沛堂兄处得悉,昆明金马寺附近曾有鲍公生祠,纪念象贤公在滇政绩。他让我去寻访,并派他在昆明青年旅行社工作的女儿鲍操陪同。可惜有关象贤公的资料十分缺少。我向永臣、训声等宗亲电话索取相关资料。 
        17、18两天讲完课,19日计划去金马寺踏勘。鲍操十分热心,她先去金马寺考察了一次。她说:“最近金马寺已整修一新,现为一小学占用,访问当地老人都不知道有“鲍公生祠。”
        我向安徽歙县棠樾树民兄电话询问详情。他说:“安徽贵池陈尚来来棠樾旅游时,曾说起昆明老鸦营(在金马寺东南)有鲍公生祠。”还说: “清嘉庆年间编撰《宣忠堂宗谱》,对此建筑群有详细说明。”
        随即我打电话给昆明市文物局李安民副局长进一步了解情况。据称:昆明市分别于1984年和2000年进行过两次大规模地上、地下文物普查,每次都提供有关线索2000余条,第一次最后归为211项;2000年重点查民主革命和抗战时期的文物。在这两次深入调查中,都没有人提供过关于“鲍公生祠”的有关线索。他还说:“自东汉以来,当地对于有政绩的官员有修建生桐的风俗,但数量不很多。鲍象贤能修建生祠,这是很不容易的事” 
                                                                          在昆明的寻觅
        19日晨,鲍操和男友小罗如约来到寓所,不久市文物局文物处的同志也准时到达。我们趋车先到金马寺所在的官渡区博物馆,丁荣馆长热情接待了我们。我们先翻阅了1983年12月昆明官渡区文物志编纂委员会编印的《昆明市官渡区文物志》,内中没有任何有关鲍公生祠的资料。丁馆长介绍,官渡区原来寺庙很多,但明代以前的建筑均已毁。丁今年58岁,一直生长在当地。他说鲍公生祠还是第一次听说。至于老鸦营是在城南,并非在城东,和金马寺是南辕北辙,并非一回事,当问及金马寺东南的归化寺时,他说:归化寺始建于明,县志上有记载,它毁于上世纪70年代,目前已荡然无存。 
        在趋车到金马寺的路上,陪同我们的昆明市文物局文物处肖李于阗说:官渡区文物多,1984年普查时,2000余条线索中,官渡区占900余条。官渡区在城市东面,原来地形多为浅丘,现在建筑多了,就不明显了。车子到达金马寺后,我们认真研读了镶在墙上的《明正统六年重建金马山灵应禅寺记碑》和近年的重修碑记,考察了金马寺和金马塔等建筑。据介绍金马寺始建于南昭(相当于唐),明正统重修。金马塔垒涩出檐,造型颇似西安小雁塔,极具唐风。后又开车到金马寺东南的归化寺,访问了一位姓赵的老村长,他说,归化寺早被农资公司占用,已经荡然无存了。一天的考察就此告一段落。
                                                               鲍公生祠原来在云南建水
         回京后收到训声、树民、永臣等宗亲寄来象贤公相关资料,计有《鲍氏诵先录》中的“巡抚云南都察院右副都御史思庵鲍公生祠”(下称“鲍公生祠”), 《棠樾鲍氏宣忠堂支谱》中编撰的《明史•列传》、《明史稿》、《明世宗实录》、《江南通志》、《陕西通志》、《云南通志》、《广东通志》、《府志》、《县志》中有关鲍象贤的传记、行状;此外,《宣忠堂支谱》中的“明兵部左侍郎赠工部尚书象贤公像”及鲍公生祠图及跋文尤显珍贵。今录像贤公像、传、年谱(根据《明世宗实录》改写)和鲍公生祠图、跋文并试标点,“鲍公生祠记”试作注释,供大家研读”。 
        读上述资料后可知鲍公生祠并不在昆明,而是在临安。《鲍公生祠记》称: “饬戎临安”,“临人闻之喜甚。”《跋文》更明确指出:“建生祠于临安”。这个临安不是浙江的临安,而是云南临安,即今建水。《中国地名词典》、“临安”条目称:“临安,旧县名,在云南省南部。清置建水县,为临安府治,1913年裁府留县,并改名临安。1914年因与浙江临安重名,恢复原名建水。” 建水在古代是我国南方丝绸之路的要冲,是镇守滇疆的锁钥,还是地区的政治、经济、文化和交通中心,素以“文献名邦”、“滇南邹鲁”、“古代建筑博物馆”而著称,因而是我国公布的第三批国家级历史文化名城之一。
        《中国国家历史文化名城》(中国青年出版社出版)一书有如下记载:“建水隶于红河哈尼族彝族自治州。全县人口中哈尼、彝、回、傣、苗族占人口的31%。古往今来又受中原文化的影响,形成了以汉文化和少数民族文化相交融而又各具特色、多元一体的边地文化城市。” “汉唐时期,云南通往越南的一条重要通道就是由昆明经建水,再沿红河至河内,所以这里是被称为“通济城路”的我国南方丝绸之路的要冲。
“元时,建水开始有内地汉族工匠和回回军移入。明代,设临安广西元江等处宣慰司, 改临安路为临安府,并设临安卫指挥使司5个 千户所。由于卫所军队进驻,汉族人口大规模迁入,经济比较繁荣昌盛。万历年问编撰 《滇略》一书中记载:’临安之繁华富庶甲于滇中。谚曰:“金临安,银大理”,言其饶也。”
鲍公生祠在临安的什么地方?“鲍公生祠 记”说:“遂于城东通衢数矢,……割地一亩 强为基……。”可见鲍公生祠在建水城东大道的一侧,占地一亩强。
        鲍公生祠是怎样一组建筑?“鲍公生祠图跋文”说:“祠有坊,有门,有堂,有楼,亭榭、庖湢,莫不毕具。”“鲍公生祠记”有更具体的描写:“前立大门三间,扁日:“鲍公生桐”,中间竖坊,扁日:“遗爱”,正堂三问,肖塑公像,龛坐锦铟,垂蔽绛幰,扁日:“福庇堂。左右各三间,堂后建屋三间,高朗可眺,扁曰:“后乐楼”。庖湢溷厕有室,可朝夕;庭植松柏可徙倚;崇墉缭匝严内外;丹铅黝垩具观美。”鲍公生祠图则可形象地见到这是一组合院式建筑群,实际上,在“鲍公生祠大门前还有一广场,东、西备有“磴第”、“绣衣”。牌坊。(本期第53页“鲍公生祠图’) 
        图中还可见祠周围环境。从图上看出,祠在东门“迎晖门”西南侧;估计所谓“通衢”系使从西门“清远门”至东门“迎晖门”的大道。对于迎晖门,《建水州志》记有“东楼凌汉”一景,称“东城楼,高百尺,干宵插天,下瞰城市,烟火万家,风光无际,旭日初升,晖光远映,遥望城楼,如黄鹤,如岳阳,南中大观。”《中国国家历史文化名城》一书载:建水城筑有四门,¨上各建楼三层。现仅存东门朝阳楼(即迎晖门)。占地2312m2南北长77m,东西宽26m,依地势筑于高岸,楼阁双起于两丈多高用砖石镶砌的门洞之上。楼为三层,高24m,三重檐歇山式顶,画栋雕梁,巍峨耸峙,流云摩肩,飞霞浮顶。”还说:“楼上木雕屏门,镂刻精巧,人物形象生动,透雕三层,堪称精品。还有明洪武一大铜钟,高二米余。”
        以后,鲍公生祠的情况又如何呢?据清嘉庆版《棠樾鲍氏宣忠堂支谱》,鲍公生祠图跋 文称:“公殁至今,二百余年,子孙至其地者绝少。比年,亲友中有宦游临安者,属为访之,则云;三十年前,生祠遗构始毁于火,故址犹存,土人移祀于名宦祠。”且嘉庆至今又过了二百余年,现在情况如何,我真希望能有机会亲自去云南拜访。
 


分享按钮>>鲍氏文苑六期 汀州知府鲍恺墓寻访记
>>鲍氏文苑六期 仪征鲍孝女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