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东使笔记》简介...

    中华鲍氏网 2010年8月30日 李小光


            《鲍氏文苑》总第三期(2001年九月)                                     艺苑撷英

                             《东使笔记》简介
一九九五年秋,我在杭州古籍书店购书,识严宝善先生,次年春得其所著《贩书经眼录》,见录有清会稽鲍存晓寅初撰《东使笔记》,光绪二年手稿本,藏杭州大学图书馆的记载。是年秋,世禄、斐佩伉俪来宁,我以此事相告,世禄证实寅初公乃其族祖;越数月,世行兄托友人从杭大图书馆获得稿本的复印件;一九九七年夏,世禄兄摘抄原文数则寄我,因知所谓“东使”系光绪帝即位后,清延派赴盛京(今沈阳)为已故帝后加徽篆宝之命,所谓“笔记"乃日记也。其后,世禄兄又将手稿翻印一份寄我,并有予以考释标点之命,我以才疏学浅恐难胜任,迳往洽杭大图书馆,补充复印件脱漏相允,及读手稿全文,为所吸引,而手不能释,遂决意不揣浅陋,勉力进行标点整理。是冬始,至一九九八年二月完成初稿,复经世行、世禄、世绪和世绅诸兄及亦冈、亦骧尊长校正,方成定稿。
《东使笔记》手稿本乃孤本,钤“国立浙江大学藏书”及“杭州大学图书馆善本书藏印”24X14公分开本,毛边纸16行红丝栏稿纸对叠,每页8行,共86页,直书。书口印“痴虫杂著"及“雪泥兰絮室藏”,说明作者以“痴虫"自号,以“雪泥兰絮室”为室号。现据原文进行标点整理,采用按日划分段落,将天头补记及傍注部分补入正文或以注疏形式表现,并予句读标点,对于手稿本之蠹蚀破损处阙文,依残留笔划,笔意可辩认者予以填补,不能辩认填补者以“口”符号或在圆括号内注明缺若干字表示。个别明显笔误迳予改正。手稿本注疏原作小字双行书写,现改为单行排印加圆括号区别,余仍其旧,以存原貌。
寅初公生于清道光二年(公元一八二二年),岁次壬午。卒于光绪十年(公元一八八四年),岁次甲申,终年六十三岁。咸丰八年(公元一八五八年),岁次戊午举人,同治七年(公元一八六八年),岁次戊辰进士,人翰林院,同治十年(公元一八七一年),岁次辛未授编修,充国史馆协修。光绪二年(公元一八七六年)岁次丙子,奉使盛京,《东使笔记》即往返沿途所见所闻所感之作,亦即其自谓之“纪游作也"。其文体以日记形式包罗诗、文、词诸体。现知其存世著作除此《东使笔记》手稿本外,尚有《鲍太史诗集》八卷(绍兴斜桥德润斋刻本),为作者故世后友人郑荔生编辑。《东使笔记》手稿本中诗作,因是即兴随录,在人编《鲍太史诗集》时,又经修饰,故两者互有异同。作者曾另有文数卷待刊,但未实现。保存在《东使笔记》中之词、文,是存世所仅见者。
作者生活于清之末季,正值鸦片战争和太平天国运动失败之后,帝国主义不断对华侵略,国内反洋反教,以民族矛盾形式出现的人民闹事时有发生,国内阶级矛盾与民族矛盾剧烈,清廷处于内忧外患之秋,此手稿从一个侧面反映了当时的社会情况。作者作为儒教薰陶致仕的一员,忠君,以至不能正确认识太平天国运动的社会意义,是很自然的事。历史局限性使然,这是不能苛求于古人的。作者在诗文中反映的反夷侵略,系念世道民生,同情百姓疾苦,抨击官场时弊,主张为官清廉勤政,济时报国,都闪耀着他贞正质直的光采,值得称道。《东使笔记》成稿于作者晚年,此时,于仕途已渐萌退志,但守节操,尚淡泊,依然溢于行间。其为人处事平易冲和,留有余地,亦时有流露。作者一生喜作诗,其诗重寓意,直书胸臆,不事雕琢,反映民生疾苦者,颇有白居易“救济人病,裨补时间"之义,文亦如之。其闲适诗类,也可见到陶潜、陆游的影响,不仅“闲曹宦兴如陶令”,而且“老境诗情近放翁”,直如晚年“我诗如渊明",的陆游一脉相通了。古体诗气势恢宏,诗除小令清新可诵,都可见其唐宋传统的功力。作者手稿之书法,行草俊秀流丽,近似董其昌书风,非清代一般馆阁体可比。
《东使笔记》手稿本标点整理既毕,冀其不仅为鲍氏家族多一文物传家,且于社会多一清末文献可广其传。并述所见,深为欣幸。不当之处,定所难免,诚望识者指正是感。 (此文系李晓光为《东使笔记》刊本所作前言)
 


分享按钮>>鲍辉与“出使绥德”诗
>>王安忆小说《小鲍庄》(梗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