鲍仁与苏小小及幕才亭

    中华鲍氏网 2010年8月30日 鲍志成辑


              《鲍氏文苑》总第三期(2001年九月)                                    掌故轶事

                        鲍仁与苏小小及慕才亭


[编者按] 《鲍氏文苑》第二期刊鲍世绅《鲍仁与慕才亭》一文,介绍杭州西湖西泠桥畔慕才亭与南齐滑州刺史鲍仁关系。这里辑录有关苏小小与鲍仁西湖佳话韵事,供参考。
苏州杨柳任君夸,更有钱塘胜馆娃。
若解多情寻小小,绿杨深处是苏家。
这是唐代大诗人白居易作的一首《杨柳枝词》。诗中第三、四句提到了苏小小其人。苏小小何许人也?
相传苏小小是六朝南齐(479—501)时人,是钱塘有名的一个歌妓。关于她的故事传说,最早见于六朝南陈徐陵(孝穆)编集的诗集《玉台新咏》中的一首古诗《钱唐苏小歌》:
妾乘油璧车,郎骑青聪马。
何处结同心? 西陵松柏下。
传说,苏小小是个美丽而又聪明的女人,自幼父母双亡,寄住在西陵(西泠)桥畔的姨母家,因生活所迫,沦为歌妓。她多才多艺,能歌善舞,擅长演奏各种乐器。她虽身为歌妓,却很知自爱,不随波逐流。苏小小平时十分喜爱西湖山水,自制了一辆油璧车,独坐车中,叫人推着,遍游湖畔山间。一日,游赏西湖,沿湖堤而行,不期遇到一位少年阮郁,正骑着一匹青聪马迎面而来。两人邂逅相遇,一见钟情。为了表达爱慕之心,苏小小口吟一诗:“妾乘油壁车,郎骑青聪马。何处结同心?西陵松柏下。"阮郁闻知,后来登门求见苏小小,互诉爱慕之情。不久,这对年轻人终于如愿以偿,结成良缘。自此,两人比翼双飞,“每日不是在画舫中飞觞,游览那湖心与柳岸的风光,就是自乘着油壁香车,阮郁骑着青聪骏马,同去观望南北两峰之胜概。”(《西湖佳话•西泠韵迹》)不料好事多磨,仅仅过了三个月的婚后幸福生活,阮郁在京做官之父派人来催归。阮郁不违父命,忍心与小小挥泪相别,匆匆而去。自此之后,杳如黄鹤,毫无音讯。苏小小情意难忘,时时思念。
这年秋天,为了排遣心中烦闷,苏小小乘油壁车到满觉陇赏桂,见满山红叶,甚觉可爱。在烟霞岭下一座破庙前,看到一位书生正在攻读诗文。交谈之下,方知这位书生名叫鲍仁,正欲上京赶考,但缺少盘缠,不能前往。苏小小十分同情书生的贫困遭遇,慷慨解囊,赠银百两,资助鲍仁上京赴试。
又过一年,夏秋之交,苏小小赏荷归来,夜间贪凉,坐在露台久了,犯了风寒,染成一病;加以经常思念阮郁,病情日见沉重,卧床不起。临终前,她向身边侍候的人嘱咐道:“我生于西泠,死于西泠,埋骨于西泠,庶不负我苏小小山水之癖。"说毕,奄然而逝。正在此时,得到苏小小资助去京应试登第、已任滑州刺史的鲍仁,专程来钱塘西泠向苏小小道谢,获悉小小的死讯,抚棺痛哭不已。鲍仁后来遵照苏小小“埋骨西泠”的遗愿,就出资在西泠桥畔择地造墓,墓前立一石碑,上题“钱塘苏小小之墓"。后人又在墓上建亭,亭名“慕才亭”。这就是千百年来流传的西泠苏小小故事。
苏小小死后,前来西泠桥凭吊苏小小墓者不绝于途。苏小小墓成了外地来杭游览西湖者必到之处。远在千余年前的唐代,不少诗人在游赏西湖、凭吊苏小小墓的同时,写下了很多脍炙人口的诗篇,如李贺的《苏小小墓歌》:“幽兰露,如啼眼。无物结同心,烟花不堪剪。草如茵,松如盖。风为裳,水为佩。油壁车,久相待。泠翠烛,劳光彩。西陵下,风吹雨。”白居易在任杭州刺史期间,更多次作诗咏及苏小小,最著名的,除了本文开头所引的《杨柳枝词》外,尚有另一首《杨柳枝词》:“苏家小女旧知名,杨柳风前别有情,剥条盘作银环样,卷叶吹为玉笛声。”亦是专为歌咏苏小小而作的。
此外,与白居易同时代的另一位诗人张祜也曾作《题苏小小墓》诗:“漠漠穷尘地,萧萧古树林。脸浓花自发,眉恨柳长深。夜月人何待,春风鸟为吟。不知谁共穴?徒愿结同心。”诗中,对苏小小的身世悲剧,抒发了诗人的感慨。后来的诗人辛文房亦作有《苏小小歌》:“东流水底西飞鱼,收得钱塘云锦书,几回错认青聪马,著处闲乘油壁车。鹦鹉杯残春树暗,葡萄衾冷夜窗虚。莲子种成南北岸,苦心相望欲何如?"歌中,他感慨于苏小小的不幸遭际,给以深深的同情。宋元明清以下,各代均有题咏苏小小的诗词之作,如金代诗人元遗山的《苏小小图词》:
槐阴庭院宜清昼,帘卷香风逗。美人图子阿谁留?都是宣和名笔内家收。 莺莺燕燕分飞后,粉淡梨花瘦。只除苏小不风流,斜插一枝萱草凤钗头。
用词的形式来题画,实际上是词人对苏小小美好形象的描画。元代著名诗人杨维桢的《西湖竹枝歌》:“苏小门前花满株,苏公堤上女当垆。南官北使须到此,江南西湖天下无。"这首竹枝词写西湖之美,虽只有几句,但一开头就写苏小小故地西泠之美,语带双关,俚而不俗,耐人寻味。
元明清以来,用楹联形式题写在苏小小墓与慕才亭上,以示凭吊者,为数亦很多。其中流传较久、见于前人记载的,如“金粉六朝香车何处;才华一代青冢犹存”;“且看青冢留千古;漫道红颜本暂时”;“桃花流水杳然去;油壁香车不再逢";“灯火珠帘尽有佳人居北里;笙歌画舫独教芳冢占西泠";“几辈英雄拜倒石榴裙下;六朝金粉尚留怀土垄中",等等都是。这些历代楹联,莫不表现了人们对苏小小其人其事的追怀与倾慕。最著名的是旧日长期题刻在慕才亭上的两副楹联,其一是:
湖山此地曾埋玉;花月其人可铸金。
其二是:
千载芳名留古迹;六朝韵事著西泠。
当代著名文学家茅盾曾多次游赏苏小小墓,并对亭上的楹联深表赞赏。他在一封信中对前一联发表自己的见解说:“我欣赏此联,因其简赅,胜于其他长联。尤其是下联,点出苏小小的身份及其可贵处。"(见茅盾1 976年12月给表弟陈瑜清信)茅盾还把下联中的“花月”,改为“风月”使之更符合小小的身份。
苏小小虽只是古代传说中的一个女子,名不见于古代正式史籍记载,即使是成书于六朝南陈的《玉台新咏》录载了《钱塘苏小歌》,也只在注中引载了《乐府广题》的一小段题解:“苏小小,钱塘名倡也,盖南齐时人。”这算是有关苏小小生平和最早也是最有权威的载述。但是一千多年来,由于历代文人的诗文题记,再加上人民群众的口头流传,苏小小的故事被敷演成话本小说,写成《钱塘佳梦》与《西湖佳话》中的《西泠韵迹》等,并改编成一些地方戏曲在民间上演,因而苏小小这一传说中的人物形象也就家喻户晓了,一直流传到今天。 (原载《南北朝前古杭州》,题为《风月其人可铸金》,陆鉴三作,鲍志成供稿)
 


分享按钮>>鲍叔牙巡视盐场遇难.
>>..鲍超轶事四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