棠樾鲍氏祠堂义田..

    中华鲍氏网 2010年9月6日 鲍雷


                   八皖溯源                                 《鲍氏文苑》总第二期(2000年10月)

                                    棠樾鲍氏祠堂义田
                                                                         鲍雷(歙县)
走人棠樾鲍氏宗祠,(即鲍氏万四公支祠、敦本堂、俗呼男祠)沿寝堂的台基石阶拾级而上,便可看见左右两壁陷嵌的书法刻石十数方。其间有清吏部尚书、安徽巡抚朱圭撰,经筵讲官、大学士刘墉书,两江总督、兵部尚书陈大文撰、翰林院侍讲梁同书以及户部尚书黄钺书写的《鲍氏义田记》三种书帖体式。这些刻石上的文字,主要是对鲍氏义田制度的颂扬。寝堂上还有徽州府《义田禁碑》榜文两块:寝堂右下壁嵌《公议敦本户规条》、《公议体源户规条》刻石五块,被后人目为昔时的“村规民约”。
义田是哪里来的?它的作用又是为何?下面略作介绍:清•嘉庆十年(1 805),棠樾鲍氏族人鲍启运捐献义田500亩入敦本户归祠堂收租,每年以平粜的方式卖粮给族人赈灾。在此之前,他还以体源户的名义,先捐出了义田540亩,尔后又增至700亩,为祠堂作为赡养族内鳏、寡、孤、独四种穷人及残疾人之用。两次共捐献了义田l 200余亩。这些义田是鲍启运恪守父志,积俭十多年后才购置完成的。
义田由鲍氏族内司祠者或听族长文会佥派贤能者管理。设督总一人襄事三人,连管四年后更换一次。义田每年的租谷收入,除完纳国课、水利、祭祀等项开支外,主要用作周济族人,赡养鳏、寡、孤、独四穷及残疾等人的生活。按陈大文所撰《鲍氏义田记》的说法,是一项“敬宗收族"、垂之永久的义举,至于设“常平仓法"周济族人之义田设置,则是鲍氏的独创,揆诸历史“绝无而仅有,拟之古人,殆又过之。"文中盛赞鲍氏义田制度的完善程度。
考义田的设置,始自宋范仲淹的义庄,范仲淹为官显贵时,买负郭常稔之田千田,以养济群族之人,号日“义庄”。嗣后偶有仿效。到了明代,义庄有所发展,数量渐渐增多。清代中叶,义庄受官府普通重视,显达里绅,一些拥有族望的人,把建义庄当作实现最高道德准则的神圣事业。乾隆礼部侍郎沈德潜说:“尊祖敬宗收族莫善于此。"还有人把范仲淹建义庄编成歌谣,定为祖训,到处传颂:“子孙贵盛,家门之幸,当思范公,顾恤同姓……"于是,全国各地竞相设置义庄。有的宗族耆长还把设义庄、置义田写入遗训,指令后人完成,有的地方则在修祠伊始就把设义庄筹划在内。道光以后,义庄几遍天下,同治、光绪时期达到高潮。
义庄与宗祠拥有的义田,或称祠田、祭田、蒸尝田……各地称谓不一,而实际效用一致。它的收入用于祭祀、助学、举办宗族公益、赈灾贫困宗人等等。棠樾鲍氏宗祠义田,就是在上述历史时期为了同一的目的而设置的。
义田是宗祠经济基础的重要成分,因为敦族敬宗,不仅要讲义礼伦常,还必须有充足的钱财,有义田才能办到。否则,祠堂的权力就会削弱或将难以维持。义田保证了族权的经济基础,而族权又是封建政权的辅助。因此历代帝王普遍重视义田。清雍正皇帝在阐述《圣谕十六条》时,就鼓吹宗族“立家庙以荐蒸尝,设家塾以课子弟,置义庄以赡贫乏,修族谱以联疏远。"由此可以看出置义庄、设义田在维护封建统治上的重要性的。
注释:
朱圭(1 73 1一一1 806) 清•大兴人,字石君,号南屋,乾隆进士,官至体仁阁大学士。性孝友,通经术。善书,包世臣《艺舟双楫》评圭真书逸品让。
刘墉(17 19一一1 804) 清•字崇如,号石庵,乾隆进士。由编修累官体仁阁大学士、加太子太保。善书,尤长小楷,名满天下,政治文章,皆为书名所掩。
梁同书(1 723一一l 8l 5) 清•钱塘人、字元颖,号山舟,乾隆特赐进士,官侍讲。十二岁能为擘窠大字。初法颜柳,中年用米,七十后愈臻变化,与刘石庵、王梦楼并称“刘、梁、王"。
黄钺(1 750一一l 841) 清•安徽当涂人,字左君号左田,乾隆进士,官至礼部尚书。工书善画,山水得萧云从余韵。与大学士董浩并称“董黄二家"。
常平仓法 汉代所创之备荒、赈济办法,后历代仿行。谷贱,以较高价籴入;谷昂,以减价籴出,故称“常平仓法"。
鳏寡孤独“四穷” 鳏,丧妻;寡,丧夫;孤,孤子;独,独身无靠,谓之“四穷",鲍氏设有“四穷仓",以赈济上述四种穷人。
 


分享按钮>>修建中的湖南武陵源燕氏宗祠正厅楹联浅析
>>歙县南乡岭脚鲍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