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鲍氏文苑》第一期鲍氏叙谱“断限”之说

    中华鲍氏网 2010年12月17日 鲍树民


                           试论鲍氏叙谱“断限"之说
                                                                      口鲍树民
        综观鲍氏多种族谱,在论述鲍氏起源时,都这样写道:“鲍本姒姓,夏禹之后。春秋时,敬叔仕齐,食采于鲍,因以为氏。"鲍原来怎么姓“姒",又为何是夏禹的后裔?可能有些人不很明了。要回答上述问题,就得弄清“姓"的来源。典籍上说:“因生以赐姓。"姓是因母体生产前后的事物感知才命名的。王充在《论衡•奇怪篇》中谈及“禹母吞薏苡而生禹,故夏姓日‘姒"。那末“苡"怎么又变成“姒"的呢?因为姓产生于原始人类的母系社会,民“知其母,不知其父。"所以最初的姓字,都标上“女"旁,如“姜"、“姬"、“姒"等。“苡"易写成“姒’’是顺理成章的事。再说“姒"后来怎样转化为.“鲍”? 前人也还是没有讲清楚。读《重订新安谱开宗世系前图》(旧题“上党鲍氏世系’’)。见有敬叔前禹王曾孙,仲康庶子“贞"封于鲍,因以为氏的记载。显然与分封制未出现的史实不符。再说上古“姓"与“氏"是既有联系又有区别的两个概念。姓是表明血缘家族系统的徽号;氏是姓的分支派系一宗族系统的徽号,以别于子孙之所由出。姓氏混同的说法是从汉魏才有的。因此,古人的得姓及以姓派生的氏的繁衍,形成支派的徽号,就呈现出极其复杂的现象。实际上,中华各氏族的始祖并非单是以封地而得姓的。据《左传》《风俗通•氏姓篇》、《通志氏族序》、《潜夫论•志氏姓》等古籍载:除以封地为姓外。还有以字、以号、以谥、以官、以国、以事、以居等数十种情况而获得姓氏。人类社会经过了数千年的沧桑、战乱、人事幻变,要彻底弄清各个氏族的本源这桩“千古悬案",的确很难!有鉴于此,许多谱学家都反对叙谱时附会乃至荒唐的妄引、攀附显贵的做法。他们主张“断限",即断于某一代,不作无史料依据的远引。棠樾鲍氏谱对源流的征引,持慎重态度。传闻无据者存疑,不妄自决择入谱,在叙述地域鲍氏本源时,断自:普咸和年间的新安太守一鲍弘,在此之前,值永嘉青州大乱,北方望族纷纷避兵江南,弘的祖父伸,父泉,也在乱时来到江南。后伸拜护军中尉,出镇新安郡,那时晋刚攻下吴国(歙属吴辖),伸以抚绥,设施有方,得到军民的拥护,未几卒于官,子孙三代占籍,遂为新安人。弘任新安太守时,治所在歙县,他的别墅就在平畴沃野的丰乐河畔,地名金龟坦一鲍屯。此处与棠樾阡陌相望。弘在官时,恫矜民瘼,修东沧水利,以资灌概。惜功未遂而卒。后人继其业,功成名为鲍南堨。至今农田仍受其益。塌旁有弘公墓及纪念他的报功祠。(事见歙令庾沙弥所著《晋太守鲍弘传》)这一段史实得之前人所传,而又有实物作证,故歙县鲍氏公认弘为众族裔之始祖,弘以上因史料无考,只作一般叙述,不再远引。又据《歙志•沿革》:晋太康以后,五代至隋歙均属新安郡,鲍氏望出新安,所以世称“新安鲍氏"。如此守“断限",才能“缓据缜密,词理正大,不遗微以疏亲,不附显以借重,光启后先,足以传世,有甚于史。"(语出成化版《新安棠樾鲍氏族谱•序》)

附:新安鲍氏始祖弘公行迹、茔域示意图(见封三)△


分享按钮>>中华燕氏宗亲会暨陕西分会慰问燕振东宗亲
>>《鲍氏文苑》第一期 源远流长的棠樾鲍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