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鲍氏文苑》第四期 做官不徇私的鲍心玺

    中华鲍氏网 2011年1月14日 鲍玉成


                                  做官不徇私的鲍心玺
                                                                          口鲍玉成
        鲍心玺,字昕煜,生于清嘉庆十七年(公元1802),卒于光绪二十五年(1898),清道光年间进士。
        心玺公天资聪颖,自幼酷爱读书,精通《四书》、《五经》,记忆力极强,简直是“过目不忘”。十九岁即入黉门,二十七岁中举人,三十一岁考中进士。功成名就之后,他执意不肯做官,皇上和吏部根据他的人品和考中进士的名次,放他去做江西巡抚,可他曾三次上殿面君,要求辞去巡抚之职,请留京师做一般办事员的工作,宁肯归家为民,也不去做官。皇上经再三考虑,并没贬他归家,留京师翰林院做编修工作。
翰林院编修,也是一种较高的职务,虽无什么实权也相当府级(省、部级)人员,年俸银百两。
        鲍心玺出身于农家子弟,懂得民间的疾苦,参加工作后,十分地卖力,积极负责,踏实认真,加之他学识渊博,举止言谈温文尔雅,深得同僚们的好评。皇上得知后,再次放他出京做官,可他苦谏哀求,说服了皇上,打消了放他出京做官的念头。
         根据工作的需要,他经常深入下层搜集资料,各州府县的官员听说翰林院的鲍心玺出京公差,如同皇上的钦差大臣一般进行迎奉,给他造成不少的麻烦,实为劳民伤财,后来,他干脆不穿官服,不乘车马,身穿老百姓的粗布衣衫,背上行囊,步行各地。一年初秋的一天,他只身步行,来到山东滕、沛、铜三县交界的地方,天气炎热,高梁棵没人,遇上两个贼人劫路,他的行囊被劫,他蹲在高梁地头稍加歇息时,闻到一种恶臭味,寻味察看,发现不远处有一具尸体,经询问农民群众得知,这块地是三县不管地,名为“殴托地”,经常有无名尸放在这里,无人问案,久而了之,杀人者可以不负法律责任,冤魂得不到昭雪。鲍心玺发现这一怪事,连夜返京,奏明了皇上,得到皇上圣旨,命他为钦差,专门处理此事。他又速返此地,问民众这儿离哪个县路程最近,就三县的路程均为七十里,便下令三县知县均限时赶到“殴托地,,堪验尸体,经仔细辩认和调查,该尸为滕县纸坊人,名为王殿魁,系奸夫害本夫案。当时大清律有一规定,哪个县出现人命案,知县即可免官。滕县知县刘震敖,为了保住自己的官职,暗地贿赂鲍心玺,当夜送其下处白银二千两,足够鲍心玺二十余年的俸禄。鲍心玺并不心动,当即将此殴托了百余年无人管问的是非之地,划归滕县管辖。随后,他带着知县刘震敖,带上贿银一同返京,当面奏明皇上,将案子交与刑部,将贿银没收为公。处斩了刘震敖之后,皇上表彰鲍心玺为全国官员学习的“楷模”。
        清光绪三十四年七月,河南开封知府姜云溪匆忙至京,私下会面鲍心玺,说被地方诬告,请予搭救,鲍心玺说咱虽同窗挚友,你要说实话,否则我绝不会救你。原来河南地方有灾,姜极力请示上级减免税银,可就是不准,只好按常年征税,所以有人告姜为“贪官”,皇上传召姜至京问罪。鲍心玺通宵未眠,为其写了奏章,第二天姜云溪以其奏章面见皇上,遂免其罪官复原职。
        姜云溪祖上是殷实的富户之家,他为了报誉鲍心玺的救命之恩,没同鲍心玺知晓,变卖了自家的所有家产,在鲍家屯为鲍心玺置地三顷六十亩,建造了五处瓦房院。多年后鲍心玺退休返家才知实情,遂寻姜的下落,欲退回全部财产,可姜已早亡多年,并且连后人也没有。“鲍家瓦房院”直到民国初年仍还完好。鲍心玺寿终正寝,享年96岁。


分享按钮>>《鲍氏文苑》第四期 天涯倦容已华颠
>>《鲍氏文苑》第四期 鲍承先二次让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