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鲍氏文苑》第四期 领导干部的楷模鲍汉青

    中华鲍氏网 2011年1月19日 鲍宁远


                                                     领导干部的楷模鲍汉青
                                                                     口鲍宁远供稿
        鲍汉青,又名鲍汗青(1914—2000)。江苏宝应县人。中共优秀党员,江苏省第五届、第六届人大常委会委员,江苏省第五届人大常委会副秘书长,第六届人大常委会法制委员会副主任。
        鲍汉青同志1934年在上海光华大学附中毕业后赴日本东京法政大学经济系学习3年。在此期间,正是中华民族危机处于空前严重的时候,鲍汉青同志与当时也在东京法政大学学习的中共党员、社会主义联盟成员姚耐等同学一起,组织了“时局讨论会”,时刻关注着国内局势的发展。1937年“七七”卢沟桥事变发生后,鲍汉青同志毅然放弃在日本的学习,抱着挽救中华民族的满腔热情回到了祖国,在上海参加抗日救亡活动。“八一三”淞沪抗战爆发后,他又与“上海留日同学救亡会”成员一道,去江湾前线抢救伤员,并在《抗敌报》上发表文章,宣传抗战,揭露日军的反华暴行。1939年8月,经皖南新四军副军长项英同志批准,鲍汉青同志参加了新四军,先后在新四军军政治部敌工部、新四军一师政治部敌工部工作,在争取、瓦解敌人的斗争中发挥了积极作用,转化了一批被俘日军士兵。从1941年5月起,鲍汉青同志历任苏中抗校、抗大苏中大队政治教员、一师抗大九分校宣教股股长、苏中公学宣传科副科长。他认真贯彻中央关于“学校教育必须服从于当前敌后斗争的实际需要”的办学方针,在战争环境中坚持教学,帮助学员了解中国历史和中国社会,认清中国革命的性质、任务和特点,确立历史唯物观、科学的世界观和革命的人生观。他还运用大量活生生的事实,揭露国民党顽固派的反动本质,鞭笞日本军国主义的滔天罪行,宣传党的抗日民族统一战线以及根据地建设的各项方针政策,展望中国革命的光明前途。1945年9月鲍汉青同志调任宝应县副县长,后任苏皖边区第二专员公署秘书、教育处副处长、宝应县委宣传部部长,为恢复和发展生产、新区土地改革作出了贡献。1948年11月至1949年7月先后任华中大学校委会委员、大学部主任,为我军渡江南下、开辟新区培养干部做了大量卓有成效的工作。1949年华大随我军渡江后,改名为苏南公学,鲍汉青同志任教务处主任。同年8月任苏南区党委吴县农村工作团副团长。1951年6月至1952年12月任苏南行署办公厅主任。1953年1月中央决定撤销苏南、苏北行政公署合并成立江苏省,鲍汉青同志参加了建省的筹备工作,后被任命为江苏省委办公厅主任。1954年至1966年任省人民委员会副秘书长。1972年9月至1979年12月任南京博物院革委会副主任。1979年底江苏省恢复成立人民代表大会,鲍汉青同志参加了五届人大筹建工作,当选为省人大常委会委员、副秘书长,后任法制委员会副主任。这期间,他依法履行职责,积极参加地方立法、监督等各方面工作,勇于反映民情、民意,敢于仗义直言,督促纠正了一些冤假错案,为推进人大工作和民主法制建设尽职尽力。1985年离休后,他仍然十分关心党和国家建设,坚信以江泽民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的领导,对建设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充满必胜信心。
        鲍汉青同志知识渊博,通晓英、日、俄、世界语四种语言,对古典诗词的研究颇有造诣。即使在病重住院期间,他仍坚持与病魔作顽强斗争,学习不怠。已出版了《诗词画艺术散记》、《读赵朴初诗词曲》和《汗青集》等三本专著,为后人留下了一份宝贵的精神财富。
        早在中学时代,鲍汉青同志就开始阅读马克思主义书籍,接受进步思想。从日本返回祖国后,他一边投入抗日救亡运动,一边研究中国革命的基本问题,向往革命,追求真理。1940年12月他加人中国共产党。在艰难曲折的长期革命斗争中,他忠于马列主义、毛泽东思想,胸怀共产主义理想,坚定社会主义信念,对党和人民忠心耿耿,任劳任怨。在文革中受到极“左”路线的迫害,身处逆境,也从不计较个人的荣辱得失。他衷心拥护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以来的路线、方针、政策,坚决贯彻党的基本路线,为人民鞠躬尽瘁。他工作认真踏实,严谨细致,始终把党和人民的利益放在第一位。他服从组织,团结同志,发扬民主,尊重他人,一贯保持党的优良传统和优良作风。他胸怀坦白,平易近人,保持着人民公仆的本色。他作风正派,清正廉洁,对各种不正之风和腐败丑恶现象深恶痛绝,对个人无所企求,对子女严格要求,这些都体现了一位老党员、老干部、老知识分子的崇高革命精神和优秀品德。


分享按钮>>《鲍氏文苑》第四期 沪上才女——鲍亚晖
>>《鲍氏文苑》第四期 鲍亦荣小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