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鲍氏文苑》第四期 蜀源鲍氏之谜

    中华鲍氏网 2011年1月19日 鲍杰


                                          蜀源鲍氏之源
                                                                         口安徽歙县鲍杰
        蜀源鲍氏三十世(以荣公为一世计)的我,今年已是六十有余,自懂事时起,就听先辈们谈说,蜀源鲍氏是由棠樾分迁而来,此说一直流传至今,深信不疑。
        去秋,庆幸《鲍氏文苑》研讨会在歙县紫阳饭店召开,规模之大,规格之高,气氛之浓,盛况裴然,谢村人转告邀约与会,受益匪浅。既使我丰富翔实地缅怀先祖的功高绩伟、量雅节亮和传统美德,又较多较广地获知鲍氏后裔的“当今风流”,不愧叔牙之后。更庆幸诸多鲍姓宗亲仁人志士,对我鲍氏血浓情深,精心挖掘,勤奋笔耕,为鲍氏史实绵延而呕心呖血,可尊可敬。鄙人虽首次参与,却从中对蜀源鲍氏的迁入,获得较详的知情。蜀源鲍氏,荣公之前多种资料均显一致,在此无需赘叙,又以荣公为一世,其葬于棠樾,蜀源始祖在棠樾之说也无误。在此,仅只蜀源鲍氏由何地直迁而至写上几笔,以供蜀源宗亲后人,正本清源。
        据第三期《鲍氏文苑》鲍俊盛宗亲文章所载:“荣公以文学起家,始于堂樾建书园。观堂樾山川生秀,人生清奇,有欲迁之志而未逮。”由此可见,荣公有欲迁棠樾之意,生前夙愿而未实现,迁棠樾非其也,只是死后葬于棠樾。又述:“至曾孙居安、居美二公始迁堂樾”。荣公三子铸公之长子为瑜公,共有四子:长子居纯、次子居美、三子居安、四子居仁。居美、居安认为棠樾山川之胜,田地之芜,足以留子孙百世,遂自西门挈家居于棠樾。后俊盛宗亲文中就未提及长子居纯,四子居仁,因其二人另有去处。有族谱记载,居纯公“生子供至孙止”,可能是居纯公仍住歙州西金龟坦鲍家屯,因至孙止无后,故后便无记载,与歙城西今日无鲍姓相吻合。居仁公则见蜀源四面群山环抱,金带溪亘贯而过,青山绿水,地理环境极其优美,入内能使人陡感身临小桃花源,又对村前鸿鹤林惊羡不已,拟以营葬生母。居美居安二公迁于棠樾之地发展期间,居仁公亦移家蜀源乃葬母于蜀源鸿鹤林,朝夕依恋,以终其身。此前,只因荣公在棠樾始建别墅和书园,后荣公妻初葬西沙溪(入棠樾之路口),荣公葬棠樾,继荣公三子铸公、居纯四兄弟之父瑜公葬及安厝于富亭山(入棠樾路边,现投巨资建设中的“鲍家花园”新址)。在此期间,居纯四兄弟及上辈亲属只是经常往来歙州城西与棠樾之间,并未定居。综上史实,棠樾、蜀源二支鲍氏,是属几乎同时由歙州郡西分迁而入,蜀源鲍氏并非定居棠樾之鲍姓迁入。棠樾、蜀源二支鲍氏,都系荣公始祖之后,蜀源鲍氏根在棠樾,笔者重申不应有点滴质疑,不伤毫发,意在说清蜀源鲍氏由何处直接迁来而已。
        岩寺鲍氏系蜀源鲍氏后裔,乾隆二十五年光纯公所编谱牒明确告知。居仁公之玄孙名昌孙者(八世祖),亦名昌善,字俊乙,行三,倬公三子,少读书能文,负志有为,常游学于麻三书院。少年时,岩寺郑周卿与其父相交甚好,郑未嗣,“先是本镇郑周卿来请于公父母,求为嗣。归郑不数年,而郑有子,遂令回宗。由是就其地赁肆经营,经本镇买基筑室,迎父母至所居而终养焉,是为岩镇祖辈。”从上所述,岩寺鲍氏系蜀源八世祖昌孙公之后裔,来龙去脉叙记都很清楚。也可看出,岩寺鲍氏与居美、居安二公迁棠樾、居仁公迁蜀源的始因截然不同,岩寺鲍氏系先嗣后归宗,“继于本镇买基筑室”,独立其业而延继。昌孙公享年七十有八,死后归根,因元配“项氏早卒未出”,与继配吴氏合葬蜀源鸿鹤林。
        蜀源鲍氏自七世祖,即居仁公孙辈,始有迁曹溪、吴溪者,后就不断有迁住本县蕃村,以及外县外省贵池、黄山桥、旌德、繁昌、铜城(陵)、临清、南京、无锡、仪征、鄞县、北京、河南、景德镇、浮梁、玉山等各派。笔者均因后情浅疏,恕不能言及。现就《著存堂》在鲍氏之间的相互关系,笔者所持质疑,借此与各方宗亲商榷探讨。
        目前所知,蜀源、新管、高车头(浙江会嵇)三地鲍氏宗祠均称“著存堂”。鲍世绅宗亲在《鲍氏文苑》第三期《以德治家》篇中明确提述:“绍兴鲍氏由曾尚公于清乾隆37年(公元1774年)从安徽歙县迁绍……”,曾尚公并“在安徽新管和绍兴高车头建立了“彤管双辉,的牌坊”,使我们对新管与高车头的鲍氏是同出一宗,新管与高车头的“著存堂”是同一祠无所置疑。根据谱牒记载,蜀源“著存堂”历史由来已久,笔者幼年坐在祠堂里上课时,就见刘墉宰相所写“著存堂”匾额高悬头顶。蜀源与新管在1987年建立黄山市前,历来一直都属歙县管辖,仅在一县之境内,同是鲍姓,又共用一堂,必有其因。那么,蜀源“著存堂”与新管“著存堂”有无因果联系,本人依史料作些肤浅推揣。
        首先需澄清的一个时间概念,因我前面提到蜀源“著存堂’’祠匾为刘墉所书,刘系乾隆帝宰相,蜀源“著存堂”如以刘墉题匾为始,再早也超不过1736年(乾隆称帝1736—1796),何况刘在乾隆始还未称宰,而蜀源鲍氏与棠樾鲍氏是在宋建炎年间就已迁入,时间定格在1127年左右,以刘匾为始,就与史实相差甚远,这是其一。其二,自1100多年鲍氏始迁蜀源,至1700多年刘墉题匾,时差跨度为600年左右之长;从四世居仁公到乾隆年间二十四世光纯公,历经二十代人,如从未曾出现祠名,也是令人不可思议。我想,可能是因刘墉不仅名气大,而且书法造诣极高,当时蜀源又不乏朝官(编撰棠樾鲍氏宗谱的光纯公就是乾隆年间人),故趁有幸刘墉来蜀之机,乞请重新题书(另有刘见景生情抒题之字),这就是亲见刘亲笔所书之匾额,也就在情理之中。澄清了这一时间概念,也就排除了误解。
        1127年前,歙县鲍姓聚居于歙郡西金龟坦鲍家屯,只是到荣公才建别墅和书园于棠樾,四世祖居美、居安二公始迁棠樾定居,老四居仁公葬母与兄弟分开始迁蜀源定居,老大居纯公就未见有只字提及迁涉,只是明确记有“至孙止,无后”,这就断了一脉。从瑜公之子居纯公四兄弟的去向,我们已经很清楚,无有一人迁往新管。追根溯源,再从瑜公的旁系来分析。始祖荣公共有四子:一公、二公及四子锺均失讳而止,三子铸公生有四子:长子壬介公生居纯等四人,上面已详述,玢公葬棠樾村前富亭山,江氏葬蜀源。次子瑾至孙则止,三子珞、四子磷有文字记载均迁歙县南乡,都未见只字提及有迁往东乡新管的记载。
        我个人认为,鲍氏宗族观念历史上都显得较强,家风淳朴厚道,和睦相处,群体意识很浓,原先集居于郡西,谁也不会轻言外居。只是后来因城西地域狭窄,少有田原,随着人丁兴旺,固守该处已无法再以维持,更何谈发展,况荣公生前已选外扩之胜地,延至其下第四代,则于成行,居美、居安迁棠樾,居仁迁蜀源,第三世祖增、磷二公迁南乡,时间上或是基本先后同时,或是相差不远,在此之前,没有由郡西迁出之人。由此可见,这就很有可能迁东乡新管者为居仁公之后,故与蜀源同祠,迁出后亦称“著存堂”也就不足为怪,那末浙江高车头“著存堂”自然也就与蜀源“著存堂”套近乎了。这些纯属笔者从目前所见史料的分析推测,绝无盲然定论之意,自知为时尚早,仅在此抛出这一话题,供有兴趣的宗亲们共同探讨,力解“著存堂”共名之悬谜。
                                                                                退休干部、蜀源村人鲍杰 (供职单位:歙县审计局)


分享按钮>>《鲍氏文苑》第四期 读谱摘记
>>《鲍氏文苑》第四期 绍兴(会稽)鲍氏豆姜族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