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鲍氏文苑》第四期 刊后语

    中华鲍氏网 2011年1月21日 鲍氏文苑


                                                                                 刊后语
        《鲍氏文苑》第四期经2002年大半年来的组稿、审稿、定稿和付印四个阶段的工作,在金秋十月即将与广大族人和读者们见面了。本期编辑组的宗亲们都不是从事于刊物编审工作的人员,大家对办刊方针的把握、来稿的取舍、编印的质量等方面极缺经验。可说是常怀着忐忑不安的心情在工作着。
         好在有《鲍氏文苑》第一、第二和第三期各编辑组的宗亲们的办刊经验和严谨的工作作风可资学习和借鉴,并依靠广大的作者和读者群体。因为作者和读者是刊物的衣食父母,只有广大作者的踊跃赐稿和众多读者的订阅及传看,才是办好刊物的前提。需要特别提出的是“创刊号”编辑组的北京宗亲们,在把握办刊宗旨、选择内容等方面,都为我们以后各期树立了成功的范例。他们一如既往地为族刊撰稿、供稿,帮助寻找和查证资料,不仅丰富了族刊的内容,且翔实的历史资料,也避免了一些似是而非的传闻。
        本期编刊之初,编辑组宗亲们统一了两点认识:一是族刊是全国鲍氏宗亲们自己的刊物,虽然本期在江苏出刊,但不能仅限于江苏地域内的族史、人和事,要注意编发我国边远地区和农村宗亲们的来稿,也就是要注意族刊的广泛性。二是本期的栏目虽较多,内容也较广,但必须要有一二个栏目较为重点,内容较突出,所谓有较强的“看点”。本期我们数度收到来自云南边陲鹤庆鲍氏宗亲的来稿,他们族支数百年前迁自中原,在那里繁衍生息,有完整的族史和宗谱,“认祖归宗”的迫切心情,激动和感染了我们。安徽蜀源村和苏北农村的宗亲也踊跃来稿,他们现在生活虽还不富裕,但族人间的凝聚力很强。
        第二点认识,我们选择了“谱牒研究”和新辟“创业史”两个栏目。“谱牒研究”是族刊的传统栏目,老栏目如何能有新意,诚如北京世修宗亲来信中向我们指出的:族刊研究族史,不可避免地要牵涉到“宗谱”或“家谱”的研究,研究不是照搬,不能把“糟粕”当“精华”来传扬,我们认为他的意见极为中肯。为此我们选择了古今多种宗谱中的序言予以编发,因各族支宗谱的序言,往往是请当时的学者或族中熟谙族史的长者来撰写,他们在序言中对该族支的历史沿革、历史遗存,对宗谱的纂修指导思想和纂修方法等都有一番论述,以此作为今人续谱的借鉴。如清乾隆年间的大学者纪昀为《宣忠堂鲍氏支谱》所作的序言,他广征博引,引经据典,洋洋洒洒,读者都觉较为艰深。因此我们特请我族史学家,北京晓娜宗亲为该序言作注释。她引述大量的历史和文学著作,并以细腻的笔触注释了这篇序言。读过的都认为这篇注释本身就是一篇经典之作,为此我们推荐给广大读者。研究族史宗谱必然会涉及到族支的“世系表”,以往的世系表是只列男丁不列女眷。本期收入的江苏宝应支系的世系表,摒弃了“男尊女卑”的陋习,尽量将族中的“女儿”列入,或许可为今后续谱时参考。对于“创业史”栏目,我们的本意是鲍氏先祖及现今族人,无论是经商或办企业,遵循“诚信为本”的精神,创下了不凡的业绩,鲍氏的深厚的文化积淀和优秀的传统文化,都来自于坚实的经济基础。徽商的“亦贾亦儒”“先贾后儒”,仍然是今人研究的学术课题。本期我们收入了自古宜兴鲍氏业陶史和绍兴鲍氏业盐史,以及现代鲍氏族人在经营钢铁、金融、木业和广告等行业上的企业管理经验,既使族人以资借鉴,也增加了族刊的可读性。以上是我们的主观愿望,是否能达此目的,还请广大读者来检验。
        编辑工作中要说有什么经验的话,就是我们在整个过程中,注意与作者和读者间的“通联”工作。“通联”工作虽会花费编者的不少精力,但既有必要也值得。作者来稿是对族刊的信任,目前来稿的作者大都是族人中的年长者,他们有丰富的阅历,熟悉族史及掌故。编者修改了稿件,又返回去征求作者的意见,既提高了稿件质量,也达到了相互沟通、增进了解的目的。在此,我们对广大的作者致以诚挚的谢意。遗憾的是本期的篇幅所限,有小部分稿件未能刊登,谨表我们内心的歉意!
        最后衷心感谢对本期的赞助者及资助者,因为有了你们在经济上及其它方面给予的援手,才使本期得以顺利出版。俗语说:涓涓细流汇成江河。也感谢订阅族刊的广大读者,有你们的支持,族刊才有生命力。更要感谢《鲍氏文苑》前三期各编辑组的宗亲们给予我们的热忱帮助和指导!


分享按钮>>《鲍氏文苑》第四期 第四期赞助名单
>>《鲍氏文苑》第四期 棠樾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