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苑7期 记鲍家屯庆汪公圣诞迎春会

    中华鲍氏网 2011年1月29日 鲍中权


                                   一朵常开不败的艺术奇葩
                        ——记2004年农历正月十七鲍屯庆汪公圣诞迎春会 
                                                                                口鲍中权
                                                                      一、庆圣诞庙会的来历
        公元1369年,明朝开国皇帝朱元璋,为完成统一大业,先后共派三十万大军征服黔滇,战后,为稳定和巩固西南政局,强化中央集权,让三十万大军,驻军留下来屯田守土,并让官兵携妻带子进入贵州、云南,居住在设置的卫、所里,居住在自择地方自建的小村落里,战时出征,和平时屯田。他们广辟田园,繁衍子孙。这些官兵来自江苏、浙江、江西、安徽的汉族。当时,卫、所、屯、堡、哨、铺广布贵州各地,军户达几十万之多。是封建王朝历史上最大的一次汉族迁移运动,其人口超过当地少数民族人口总数的数倍。以后还有几次成批迁来的平民百姓,叫“填南”(早来的叫“调北征南”,是随军事行动来的),从事农耕。也是聚族而居,又增加屯堡村落。除了住在屯堡的大量汉人以外,还有很多汉人,因仕途、经商、手艺,分布居住在城市或集镇中。
       上述屯堡村寨人的后裔,20世纪八九十年代历史学者称为“屯堡人”,屯堡村寨还保存着一些旧址和生活遗风,称为“屯堡文化”。
        据《南中杂记》记载:明太祖朱元璋,以天下大定,兵多而无用故设卫、所、屯、堡、哨、铺,以分之,号曰:屯田。所谓“养兵千万不费民间斗粮也”。明朝在贵州大规模屯田,不仅贵州土地资源得到开发,而且中原农业生产技术,也得以在贵州推广,使贵州农业有较大发展。此外,在原有驿道基础上,对出省干道加以拓宽和改造,增设驿站,与湖南相连。朱元璋并支持深明大义的奢香(夫人)开设驿道。明永乐十一年(1413年)设置贵州布政司,贵州开始成为一个行政省。省的建立,加强了贵州与中原的政治、经济、教育、文化的联系。贵州开发速度加快。在漫长的历史岁月里,勤劳、智慧的贵州各族人民,以汉族为主要力量,为贵州的开发,历经艰辛.使贵州的政治、经济、教育、文化、交通,得到较快、较大的发展。
鲍氏家谱载:大明洪武二年,朱元璋调北征战,鲍公始祖福宝调戌贵州普定卫(普定卫,即现在的安顺)、军官职、都司。原籍,南京直隶省安徽徽州府(现在的歙县)新安卫(现在的歙县)衮绣乡(现在的棠樾村)大合社(现在的棠樾村)棠樾村(棠樾村离歙县五华里)。卜居于贵州普定卫(现在的安顺)杨柳湾(清朝时改名为永安屯,以后叫鲍家屯)。 
        自大明天顺三年(1459年)以后,鲍氏读书出仕的人渐多,外出经商的人也渐多,达官贵人和做生意发财的人,代不乏人。当官的、外出做生意的、与在家耕读为本的五姓人(鲍、汪、江、吕、许),共同出于宣扬“佛、儒、道”的目的,宣扬因果报应。提倡以仁为中心的礼、义、忠、孝、悌的道德观念。主张德治、仁政,重视伦理教育。并受光宗耀祖的思想支配,把始祖们在江南(现在的徽州地区)文化带入现在的鲍屯,进行了一系列建设,在建筑方面,有汪公殿(汪公殿为主要)、大佛殿、关圣殿、小青山太平寺鲍氏宗祠。在文化方面:(1)每年正月十七隆重热烈庆祝汪公圣诞;(2)每年清明节祭各自始祖。名曰:上大坟。(3)每年农历七月半中元节家家烧包袱祭祖。(4)鲍氏续家谱。
        以实物见证和文化民俗,对人们思想道德意识进行教育。
        鲍屯是明朝初年驻军屯田遗留下来的屯堡村寨之一。当年卜居现在鲍屯的,还有汪、江、吕、许四姓人。汪公始祖洪宝,原籍江南徽州府孝感乡朱士巷。江公始祖大湖,原籍江南徽州府,乡、村不详。许姓始祖和吕姓始祖的大名及原籍不详。 
        安徽歙县棠樾村建有忠烈祠,“忠烈”之名,源自汪华。鲍屯建有汪公殿,各家神榜上书“忠烈汪王”,远隔数千里的两地,对汪公的简历记述相同。汪华,隋朝歙县人,是隋末唐初一位著名的地方官。从小生在歙县。公元604年,隋炀帝杨广杀其父隋文帝杨坚而自立皇帝。公元605年以后六年间,迫使百万人从事无偿劳役,修大运河、建宫殿、筑长城、开辟驰道,严重破坏生产,兵役也极繁重,还荒淫至极(公元618年被禁军将领宇文化及等缢杀)。各地不断暴发农民起义,天下义兵四起反抗。在此战乱时,汪华领兵,占据歙、宣、睦、婺、饶六州(相当于现在的大半个安徽省和浙江的杭州地区),自号吴王,保境安民。唐统一后,他归顺朝庭,使上述六州人民免于战乱之苦。被封为越国公,后又随唐太宗李世民征战,功勋卓著,授封为九宫太守。贞观二十三年(649年)病逝于陕西长安(当时的都城,现在的西安)享年64岁。朝庭追封为“忠烈汪王”。应家乡父老请求,于唐高宗永徽四年(653年),他的遗骸接回歙州,葬于城北七里凤山上。又传说,隋末唐初,歙州闹饥荒,汪华向一好友将军刘琮借粮五百万石大米来挽救大众百姓,又再次得到歙州人民的拥戴,人民不忘他的恩情,将他供奉为神祉。《安顺府志》载,正月十七,安顺伍关屯,鲍家屯迎汪公,正月十八十九鸡场屯、狗场屯迎汪公。将汪公神祉生日突显出来,让其在人们眼中有更大的意义、更高的价值和富有号召力。 
                                                              二、热闹欢乐、祥和的十七
        今年正月十七,鲍屯村前大田坝中间的水泥路面两旁,彩旗飘飘,这是汪公出巡的道路。大屯门、汪公殿的六棵大柱头,都张贴庆祝汪公圣诞对联。沿街家门,各巷道交大街的路口,放一小方桌,桌上燃点香烛,摆着糖食果品。房檐上,高挂起长达数米的鞭炮,迎候汪公赐福。寨中心的大街尽头,是一高筑的戏台,戏台后面是新建的汪公殿,高大宏伟,汇集了古老的绘画、雕刻、装饰艺术的精华,为今天和后人留下文物古迹。屋脊中间是宝鼎呈祥。两头是鳌鱼倒立,屋面盖生黄色琉璃瓦,四方倒水,飞檐翘角。正面两棵大檐柱上,盘旋而上的二龙抢珠,活灵活现,龙爪鳞片、龙头、浮云形象逼真,柱脚是莲花墩。楼层高处穿坊分别雕塑双凤朝阳,惟妙惟肖。檐柱与木门窗之间是走廊。门窗漆猪肝色,雕花绣朵。六盏大红灯笼分两排挂在二楼三楼,夜间与月色媲美。雀替、草卷点缀在不同位置。正门高悬“功冠唐勤”两块匾。下面的大柱头上刻有对联, “古今圣贤千秋敬,历代忠良万民尊”。庙的侧面、后面屋檐下的支撑造型为猛虎下山。整个建筑式样古色古香。很多游客家庭,趁着雪景,在庙前留下美的纪念。 
        中午2时,炮响三声出营门,汪公已由殿内神台迎座大红轿子内,用4人抬轿,开始出大街、出村巡游展示,前有鸣锣开道。接着各文艺队的大鼓,大锣齐鸣,鞭炮喧天。本镇:(1)石板村的舞狮队、舞蹈队;(2)娄家庄苗族风情芦笙歌舞队;(3)马场村彩船、蚌壳舞队;(4)西陇村跳跃孙悟空及师徒4人表演队。本村的花鼓大铜锣、秧歌队、舞蹈队,都跟着出巡表演。后面是造型各异的采亭由彩车承运,采亭旁有多棵彩撑杆护卫亭庄上的小演员。一号亭,毛泽东、邓小平两位伟大领袖像,表示人民感谢他俩,带领人民从贫穷落后走向富裕富强。二号亭对联是,翻身不忘毛主席,富裕牢记邓小平。三号亭是纸扎的“金猴献福”、“猴运腾飞”。四号亭《关云长出五关》。五号亭《薛葵薛姣抛打绣球》,六号亭《还珠格格》,彩车上张贴祝福语。四邻八寨的村民冒雪前来观赏。云南、江西、浙江、福建、上海东方卫视、央视十频道等六家媒体到现场摄像录音,并索取汪公资料。 尽管是几十年未见的“六九”第三天出现大雪飘飘不止,天气很冷,路面积雪积水成塘,游人还是摩顶踵肩,各位演员顶雪冒寒,仍一丝不苟的表演,活动内容丰富多彩,节日气氛热闹异常。吹芦笙的是几位苗族男青年,苗族风情歌舞队是年青的苗族女同胞。余下男女演员均是汉族农民。彩船的船夫老头由一位72岁的老奶奶扮演,舞台艺术使人陶醉;不论是苗族风情表演;还是舞狮的腾跳、摇头摆尾,走路;或是舞蹈的舞姿;孙悟空的跳跳蹦蹦;扭秧歌的张张笑脸,都令观众赞美。 村前三百余米长的水泥路蜿蜒在青山绿水间,巡游一圈后,把汪公迎进殿内神台就座。各文艺队依次序一家一家上戏台表演各自的拿手好戏,歌舞异彩纷呈,人们观看演出再次得到美好的文艺享受。场场观众喜爱,不断喝彩,脸上露出真诚的笑意。
        小商小贩凑着热闹的节日卖吃卖玩;那烈火烹油的小吃,生意格外红火;把节日的气氛推向另一个热点。游客尽情欢乐到下午五点钟才回家。东道主的鲍屯,再次招待各文艺队茶饭后,分乘中巴车返程。
        回味一天来的活动场景,心,久久不能平静。这是一个外界不甚了解的屯堡村寨。它远离大城市的繁华,更显出它的宁静而不浮躁;它尚未达到富裕小康村的标准,但不失快乐。它是一个山水美丽,人文景观独特的村寨,是屯堡文化的净土。从这里,我们得到一个启示,屯堡文化,文是核心,代表一个村寨形象的是它的文化,只有文化,才能使山川生色,名胜古迹闪闪发光。 
        鲍屯,集体和个人,将乘从省至县开发农村屯堡旅游的东风,建设人文和自然景观,使鲍屯显出文化的神韵,增加它的历史厚重感。大自然鬼斧神工的杰作,使得村前的小青山,以奇山秀水得名。又处在贵州黄果树大瀑布、龙宫黄金旅游的热线滇黔公路旁。积极寻找合作开发伙伴,解决开发资金上的大困难,鲍屯农村旅游业,会迎来美好前景。

贵州安顺鲍家屯全景
 


分享按钮>>文苑7期 贵州安顺鲍家屯祭祖文
>>文苑7期 屯堡妇女的丝头系腰与打扮古今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