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苑7期 屯堡妇女的丝头系腰与打扮古今谈

    中华鲍氏网 2011年1月29日 鲍中权


                         屯堡妇女的丝头系腰与打扮古今谈
                                                                                   口鲍中权
        公元1370年,明太祖朱元璋令颖川侯傅友德等将军,率部由四川进军贵州,征讨贵州诸蛮。为今后浩浩荡荡几十万明军,征讨盘踞云南、仗着天险和路远、与中央王朝对抗的兀朝梁王巴匝尔斡尔密,作好战略准备。明军收复贵州后,朱元璋决定,把征讨贵州的军队留下来,稳定江山。这个决定改变了征讨贵州明军的命运。官兵的家属,也按朱元璋的指令,迁徙贵州,共同“屯田、养兵、守土”,开发贵州,繁衍子孙。僻远的贵州就这样迎来了它历史上第一次(以后还有几次)大规模、有组织的汉族集团移民。移民以及他(她)们的后裔,保留着祖先留下的生活传统习惯、服饰打扮习惯、语言腔调、祖先的遗风等,历史学者称“屯堡文化”。
        贵州安顺《鲍氏家谱》记载:“鲍公始祖原籍安徽歙县棠樾村。始祖妣牛太君入黔时,系(音“记’’)有本族织的丝头系腰。以后这系腰作为珍品,除做客外,都很好保存下来。到清雍正六年(1728年)鲍氏十一世祖鲍大千,从当时朝庭称为蛮夷之区、丛山峻岭、交通十分艰难的贵州,义无反顾出发,冒着瘟疫、匪贼拦路抢劫、凶山恶水之险阻等风险,自费单人徒步,经湖南、江西、到达安徽歙县棠樾村本家,学织丝头系腰手艺,走路花时三个多月,行程5,720华里。学会后,把纺丝线的小车、纺棉线的大车、以及皮全、梳板、带子刀等工具尺寸图画好,有关工艺流程的数目字记在本子上,拜别宗亲师傅,回程。收徒教艺,传给本村鲍汪两姓子孙。”世代相传至今。产地独一无二,久负盛名。屯堡妇女几百年来,穿长衣大袖,腰间系的丝头系腰,其,腰饰美,鲍公大千,做出了奉献。也对鲍屯人走农工相辅经济,找到了一条出路。 
        央视2002年3月《夕阳红》、 《龙行天下》,西部频道《一路顺风》等栏目摄制组到安顺,充分展示“屯堡文化”风情,其中一道亮丽的风景线是屯堡妇女的梳妆打扮。
        屯堡妇女天生爱美,从头饰、耳饰、颈饰、手饰、腰饰的每一个环节上都很讲究。已婚屯堡妇女把秀发梳棺后叫‘发髻’,发髻戴上玉石的簪子、管占、梅花。在梅花与管占上,连结一条五六寸长的细银链,极富动感美。再包上青纱帕或洁白头帕,头饰巧梳扮、美在其中立。佩戴一对玲珑别致的耳环,显得分外娇俏。穿长衣大袖子,其衣领、大襟、袖口.镶有花边。外衣,中青年妇女颜色较艳丽,老年妇女素静些。内衣为洁白色,衣领、大襟、袖口,同样有花纹滚边。内外衣长及小腿肚。内外衣衣领,矮、窄,穿时扣紧,以突出女性颈长颈细。手和指,佩戴银的或玉石的手镯,银的戒指。腰系墨色丝头系腰(有时是墨色或洁白色布系腰),系围腰布,使穿长衣的身材,远离臃肿,系出窈窕,显示女性曲线美。内外衣颜色搭配讲究宽窄。衣领和脚边,只能露出一线(顶多一分)宽的白色,而袖口则露出七、八分宽的,挽在外衣袖口的白色,内衬露白,恰到好处,别致醒目。丝头系腰和洁白围腰布带,打结于臀后,青白相映,闪动飘逸,轻摇细摆,不论春夏秋冬,尽显屯堡妇女风采。屯堡妇女一上舞台表演文艺节目,鲍屯织丝头系腰又流行起来,客商云集。
        屯堡妇女打扮距今已六百多年,没有给她们带来劳动和生活的不便,既有打扮美,又有适用性。它的搭配打扮,整体感觉完美,有魅力,有独特品位,有个性。是屯堡女的一种智慧,是她们传统审美观念的杰作。作为一种古文化现象,它愉悦了包括屯堡人自己在内的一切人们。 (原刊2003年3月28日《安顺晚报》)
 


分享按钮>>文苑7期 记鲍家屯庆汪公圣诞迎春会
>>文苑7期 屯堡姑娘南京寻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