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鲍氏网新闻】冲锋在抗疫前线的科研勇士鲍琳琳

    中华鲍氏网 2021年4月30日 中科院新闻


冲锋在抗疫前线的科研勇士鲍琳琳

□ 中国医学科学院新闻中心

鲍琳琳,中共党员,1979 年出生,2005年 9 月起在中国医学科学院医学实验动物研究所工作,2013 年聘为副研究员。从事科研工作以来,多次参加国家卫生应急科研项目,先后荣获国家科学进步二等奖、教育部科学技术奖二等奖、北京市科学技术奖三等奖等奖项,被授予中国医学科学院优秀青年科技工作者奖等荣誉称号。

自2019年12月新冠肺炎疫情发生以来,中国医学科学院医学实验动物研究所(简称动研所)承担了科技部科技攻关任务“新型冠状病毒动物模型构建”等项目。共产党员鲍琳琳教授,挺身而出,主动请缨,承担起该项目主要执行人的重任。在 17 年前那场非典疫情时,身为一名研

究生的鲍琳琳,坚决要求加入非典战役,跟随动研所秦川教授一起进行动物模型攻关。随后,在禽流感、手足口病、甲流、H7N9、MERS、寨卡等历次国内外重大疫情中,都有她冲锋的身影,一次次锤炼,铸就了钢铁般的意志;一次次探索,练就了精湛的技术;一次次的成功攻关,构建了扎实的平台与团队。

动物模型,作为评价疫苗和筛选药物、研究致病机制和传播途径的必需工具,是疫情科技防控成功的关键之一。没有这个工具,疫情的科技攻关成果就只能埋没于实验室,无法应用于临床。这次新冠肺炎疫情来势汹汹,感染人群和病死人数都高于 2003 年的 SARS,虽然生物安全三级实验室识别了所有的生物安全风险并进行严格防护,但不可否认风险依旧存在。但鲍琳琳说,“我是共产党员,是国家培养出来的专业科研人员,现在国家面临危难时必须冲在前面”。

自研究所应急工作组建立以来,鲍琳琳同志与团队人员一起,在秦川教授的指导下,夜以继日地奋战在生物安全三级实验室,团队成员轮番上阵,加班加点工作,与时间赛跑,至今没有休息过一天。他们只有一个信念:“动物模型早一天建立,就意味着疫苗和药物早一天出来”。

生物安全三级实验室,历来是防疫科技攻关的战场和险关。让动物感染病毒、清扫含高浓度病毒的动物粪便、解剖动物尸体等实验环节都极其危险。实验室与外界压差约为-100Pa,长时间在里面工作,对体力和精力都是极大的挑战。科研人员同医护人员一样,每天身着厚重的防护服,进入实验室后不能去厕所,不能吃饭喝水,脱下防护服,脸上、手上同样留下深深的印痕。尽管团队里多为年轻人,但长期超负荷工作令每个人精疲力竭。

作为团队的负责人,鲍琳琳总是不断地给大家加油打气鼓劲儿。她还会提前为大家准备一些零食,每天总是叮嘱大家“好好吃饭,保养好身体”。而她自己却经常忙到忘记吃饭,最后离开实验室。为了早日取得抗击疫情的胜利,鲍琳琳带领团队,放弃了家庭的春节欢聚,在危险中“逆行而上”。

17 年前非典时,在资源匮乏、技术空白的条件下,摸索了半年时间,才建立了国际首个 SARS 动物模型。而现在的速度已是今非昔比,短短 7 天,新型冠状病毒感染小鼠模型成功建立;短短 9 天,实验猴模型又成功建立。自此,科技攻关的战役终于取得了战果,找到了疫苗和药物的“试金石”。此时问鲍琳琳:你们的团队是否可以稍微休息一下了?她的回答是:“为时尚早!我们刚研制了“试金石”,接下来就是筛选药物和疫苗,研究发病机制和传播途径等一系列艰巨工作,要分秒必争,容不得丝毫的松懈。截止采访,鲍琳琳团队已经先后筛选了30 余种药物,并将结果第一时间上报国家,以求解决临床难题。每天他们依然坚守在实验室,为战胜疫情分秒必争、奋勇拼搏。



分享按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