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鲍氏网新闻】光溪鲍氏第十次续修宗谱序言

    中华鲍氏网 2022年12月9日 鲍晓娜


光溪鲍氏第十次续修宗谱序言

鲍晓娜

本次《光溪鲍氏宗谱》第十次续修工作,凡历四寒暑,业已告竣。实为光溪鲍氏历史上,新的里程碑。

考光溪鲍氏一族,自南宋末,始迁祖德公开辟以来,即南宋祥兴二年乙卯(公元1279)至公元二〇二一年辛丑,已历七百四十二年。其间,于明代成化十一年乙未(1475),至中华民国二十年辛未(1931),四百五十六年中,共修谱九次。据藏于宁波天一阁之民国辛未版旧谱原件记载,《光溪鲍氏宗谱》原有序文25篇,诰命4道,《世源》等跋文8篇,传记111篇。并有欧式世系图、苏式世系表,详记家族自第一世至第二十五世之完整世系。纵观旧谱对光溪鲍氏数百年历史之记载,条分缕析,可谓大观。

然而,光溪鲍氏毕竟成于南宋灭亡,丧乱之际,典籍残缺,乃是最大遗憾。据旧谱,仅知始迁祖德公,为南宋殉国之临江守将廉公遗胤。兵燹之中,旧谱被毁。当明成化中,光溪鲍氏第九世祖宗冕公首创修谱时,已届德公身后近二百年之久。德公曾祖、父考的名讳已失传。遵从“谱其所可知,不谱其所不可知(见光溪鲍氏十世祖璋公所撰之《世源》)”的原则,遂断以德公为始迁祖。厘清以往之族史源流,只能留待后昆。五百年来,因历史条件之局限,光溪鲍氏寻根之梦,迄未完成。时至今日,已进入二十一世纪,天时,地利,人和,均已成熟。故本次续谱大业,即从寻根开始。

从2015年至2017年,浙江鲍氏族史研究会,发动平阳,乐清,无锡,宁波,宜兴各地之鲍氏宗亲,开始了寻根之旅。两年中,走遍浙江东南、西南部各地。终于在庆元地区之上济村,发现了重要线索。地处浙江西南部的庆元地区,本为唐末五代时期,浙江龙泉鲍氏一族,于南宋末凋零之后,自祖居之浙江龙泉黄南村迁出后的主要居留地。在上济村,发现了《上济谱》原件。

现存之《鲍氏庆元上济谱》,最后成谱于民国二十一年壬申(1932)。其中保留了自北宋咸平二年(999)至明清时期龙泉鲍氏的诸多谱序、传赞。尤其可贵的,是其中的《世系表》。自龙泉鲍氏一世祖,后晋之东海郡公、署忠义军节度使琳公,至第十二世之完整世系。于其中发现南宋末临江军守将廉公为第十世;光溪鲍氏始迁祖德公为第十二世。至此,可谓真相大白:光溪鲍氏实为唐末五代以来,浙江龙泉鲍氏之一支,是一个有千年历史背景的家族!

但是,发现一支历史悠久的家族,其渊源不能仅凭家谱之记载。家史本国史之一部,此论其来尚矣!故龙泉鲍氏之存在,还需寻找历史旁证。龙泉鲍氏一世祖琳公,及龙泉鲍氏之有关记载,以往在平阳、庆元等地的鲍氏旧谱中,曾见南宋何先觉、鲍彪、鲍柄,及元代鲍培老等人的序中提及,是有力佐证,但均未超过家谱记载之范围。感谢浙江当地的历史学者,在研究有关龙泉鲍氏历史时提出,龙泉鲍氏本是两宋以来的“进士之族”,有进士超过百人。科举取士,是封建时代的抡才大典,两宋尤其重视。据元代马端临《文献通考·选举考》的记载可知,两宋立国共319年(960-1279),开进士科共116次,每次均有正式记载。光溪鲍氏本次续谱,即以此为线索,制作了一帧《浙江龙泉鲍氏脉系登进士第题名录》,自两宋以迄明清,均以官方记载及其它各种资料,并与家谱相印证。确定有龙泉鲍氏进士共54名。两宋中式共35科,49人。其中第一位龙泉鲍氏进士为琳公第四代孙鲍太易,北宋天圣五年丁卯(1027)登进士第,二甲,王尧臣榜。以后科甲蝉联,连绵不断。此名录可作为龙泉鲍氏之存在及其是两宋之江南世族的不可动摇证据。《题名录》现已刊于宁波光溪鲍氏宗祠《报本堂》中,并将收入本谱。

在龙泉鲍氏的诸多前辈中,除鲍由、鲍彪等学者名人外,还有一位彪炳史册的民族英雄——南宋临江军守将、平虏将军鲍廉。廉公为浦东下沙五灶港人,谱载龙泉鲍氏第十世。生年不详。廉公生于龙泉鲍氏的进士之家,其祖、父、弟、子、侄孙,均为南宋《鲍氏文苑》总二十四期(2022年11月)进士。公于淳祐十二年(1252),以资荫七品宣教郎,出任常熟县令,文武全才。蒞任即与当地秀民钟秀实等,在旧《琴川志》基础上,增修该志。对山川形势,贡赋多寡,文献保存等,“记载详明、了无余蕴”。成为历史上多种《琴川志》中,最受学术界推重的一部。清代学者阮元在《揅经室集》中评价说,“可与施宿之《嘉泰〈会稽志〉》,梁克家之《淳熙〈三山志〉》并称”。史称《宝祐重修琴川志》,今世尚可见到。

南宋宝祐初年,廉公调入沿江制置使司。咸淳五年(1269),以平虏将军职,任江西西部军事重镇临江军守将,参与宋元战争的最后决战。德祐元年(1275)春二月,廉公率所部转战于长江中、下游六合、天长一带,大小百余战。元军主将伯颜,于九江渡过长江,进入江西后,分兵攻取临江军。廉公血战至最后一息,与城共存亡,不屈殉节。《宋史·瀛国公纪》记载,“二月甲子日,元军攻陷临江军,民尽去,守将鲍廉死之”。以后清代毕沅的《续通鉴》,以及明清时期的江西通志,处州府志,清江县志,上海县志,南浔志,琴川志等,廉公出生、入仕、转战、殉国、归葬各地的文献,及褒忠祠、忠烈祠等,都设有对他的纪念碑文等。数百年来,他的忠君爱国精神,中华民族的不屈正气,一直受到历史记载和民间的祭奠,享受大地的烝尝。

光溪鲍氏始迁祖德公虽不是他的嫡孙,但一直坚守他的民族气节,代代相传。“因君父之仇,元屡征不仕”,甘愿隐居在东海之滨,作一介平民。在如今重新修复的光溪鲍氏宗祠《报本堂》廊柱上,仍刻有“义不仕元”的誓言。每年农历二月二十三日,为廉公殉国忌日,将开祠拈香祭拜,以此成为定制。

本次续谱之第二件使命,是重新认识光溪鲍氏迁宜,建设宜兴陶都之历史过程。

谱载,自明代中叶以来,生活于甬上的光溪鲍氏家族,即陆续有迁往宜兴,从事治陶业者。此文载于《光溪鲍氏宗谱·允良公传》,“公固浙省望族,世居宁波,徙迁江左,卜居义兴州南白荡,至今已五、六世”。按宗谱之世系表记载,允良公为西房第十三世,生于明代嘉靖三十九年(1560),即十六世纪中。据此,光溪鲍氏迁宜,至少在十五世纪中或更早。鉴于光溪鲍氏迁宜的时间长,人数多,及其对宜兴陶都建设的巨大影响,是族史的重要部分。由于旧谱近百年的疏离,使这一部分历史,长期处于传说记忆中,还难成信史。

首先,光溪鲍氏迁宜的原因,旧说中最强烈的印象是“避倭寇之乱”。光溪鲍氏在七百余年的历史中,曾多次遭受战乱之扰,其中有倭寇之乱,是肯定的。谱载,东房松琇公派下第十一世谔公,于明嘉靖年间,“因倭乱来寇小溪(鄞县的别名),被倭所伤而亡。”是最清晰的记录。其余还有明清之际的民族战争,以及晚清发生的咸丰十年的“庚申之乱”(1860)等等。对光溪鲍氏的影响都很大。

据宗谱的世系表记载,光溪鲍氏东房第十一世诠公,为谔公之堂兄弟,是光溪鲍氏历史上迁宜的第一位。应与避倭乱有关,在宜兴传四世而止。此时,还不是迁宜兴的高潮。

本次续修宗谱,为分析家族外迁状况,曾对宗谱记载之外迁人员,作过精准统计。发现从明代中期至清代初期,近二百年中,外迁的七十余人中,竟有一半,即三十余人是迁往宜兴的,各房宗亲都有,大部分在晚明或清初,已不是倭难时期。迁宜究竟为何?迁宜后,光溪鲍氏是如何建设陶都的?为解读这些问题,必须认真学习宗谱中对迁宜情况的直接记载,即对迁宜人员的具体分析。

在本次续谱,整理迁宜人员资料时,在世系表中,发现迁宜的三十余人,到宜兴后,逐渐发展成了三十余个房系,它们各有特点。在以后的世代中,主要是最初的一百余年,约明末至清乾隆时期,筚路蓝缕,艰苦奋斗,活动于蠡墅、白宕、丁山等地,开创了鲍氏在宜兴陶都的基业。这一结论,乃是对认识光溪鲍氏迁宜历史的划时代贡献。

试举几个有代表性的房系为例。

光贤公,西房福礼公派第十六世。生于清顺治十四年(1657),卒于康熙四十三年(1704),据《竹林公(光贤)传赞》载。他少年时,对迁宜业陶一事,即“习闻之,窃自喜”,可以说,早有思想准备。但因老父在堂,兄弟孱弱,未能远行。直到父晓山公殁后,即康熙九年(1670)以后,才独自来白宕,“买宅业陶,以陶业起家”。他的一支,后继有人,子孙兴旺。当民国二十年(1931),光溪鲍氏第九次续修谱时,已传至第二十四世,有30余人入谱。光贤公是迁宜各前辈中,最富开拓精神,积极进取的一位,可以说是迁宜的主要代表人物。

一新公,东房松琇公派第十三世。生于明万历二十一年(1593),卒于清顺治八年(1651),约于晚明时迁宜。其房系以钻研陶艺著称。至第十七世,约乾隆至嘉庆间,为该房系之全盛时期。有庆元公,生于康熙五十九年(1720),卒于乾隆五十五年(1790),是宜兴鲍氏远近闻名的陶艺大师,人称“桂树鲍家”。《庆元公传赞》称其“公治陶辄有天幸,他人或窥伺其效慕,弗逮也。”又说他治陶“从不苦窳。”窳,读雨,即从不出次品。且经营能力,堪比范蠡,能“三致千金”。他的精湛技艺,是当时宜兴鲍氏陶艺之开先河者。

承德公,西房福礼公派下第十四世。生于明万历三十五年(1607),卒于康熙二十年(1681),公为家族中有名的孝子。崇祯间,宁波发生饥荒。公父早逝,乡人亦均不能自保,公不得已,鬻妻以奉母,遭分镜之苦。母逝后,承德公约于清初迁居宜兴,创一新房系。民国二十年续修谱时,已传至二十三世,有23人入谱。

石壁下三房。由西房福礼公派下第十四世尚仁公创立。公生于明万历十年(1582),卒于清顺治六年(1649),约晚明迁居宜兴。于家世飘零中,选择以业陶为生。家教严谨,父慈子孝,兄弟情深。其孙光泮公,十六世。以少年,带领诸弟,艰苦创业,披荆斩棘,终生不渝,遂成陶业大户,称“石壁下三房”。在宗谱中,该房系从第十四世至第十七世,竟有10人得长篇传记,记其嘉言懿行,实属罕见。可惜在咸丰“庚申之乱”中,罹难达8人。第九次修谱时,还有14人入谱,多为青少年。

所有迁宜各房系中,最强大者,为新中房第十三世时隆公一支。公生于明万历二十三年(1595),卒清顺治十五年(1658)。据宗谱世系表及时隆公父子传记分析,时隆公父子,于清顺治间,相聚于宜兴,业陶经商。以其房系强大的繁衍能力,高超的组织水平,以及在家族中的崇高威望,很快成为宜兴鲍氏家族的代表者。以后读书进取,走儒商道路,成为士绅阶层。亦儒亦商,亦官亦商。房系迅速壮大,名人辈出。至十八、十九世纪以后,更使宜兴鲍氏的陶业,纵横于国内、国际市场,成为进行社会化生产的窑业世家。以家族内部股份制的经营方式,进入中国近代民族资本主义发展的洪流中,独树一帜。

本次重修宁波《报本堂》宗祠时,堂中所列的神主,已将迁宜各主要房系的创建诸公列入,永远纪念他们为光溪鲍氏迁宜,开辟中华陶都事业的功勋。

本次续谱工作的第三项任务,是关于外迁人员的召回。光溪鲍氏历史上,外迁人员甚多,据旧谱记载,自明代中期以来,除迁至宜兴的,还有迁往鄞城、茅山、定海、宁海,以及昌国、天台、新安溧阳、绍郡者,共七十余人。大多散处于江浙、江淮大地。除迁宜者外,都已经失去联系。本次续谱,本着尊祖敬宗,敦宗睦族的精神,决心开展外迁工作,发愿召回所有外迁之族人,以光大光溪鲍氏家族的力量。决定于宗谱中设立《外迁卷》,并规定各项处理外迁工作的办法,妥善处理各有关事务,务使达到加强团结,以徕远人的目的。目前,有迁至定海的舟山鲍氏,迁至溧阳的芳东鲍氏。及迁至虞家塔的桃浦鲍氏等三支外迁族人,已顺利回归光溪鲍氏大家庭。

清咸丰中,光溪鲍氏宗亲多人,因“庚申之乱”,或不幸罹难,或从此走失,哀痛何极!有新中房时隆公派下第二十一世润珍,时年16岁,被掳至福建漳浦,后入赘他姓。几十年中,他曾两次辗转千里,返回故乡,送来所生三子年庚,冀能认祖归宗。民国二十年修第九谱时,为达成其心愿,已将“漳浦三兄弟”续入新中房,为第二十三世。不幸,之后战争频仍,时事动荡,又复失联。其子已入谱一事,也无从送达,倏忽已九十年。本次续谱,秉承先辈旨意,曾入闽联络未果。又因疫情阻隔,只能寄希望于今后。《报本堂》宗祠,已将润珍公神主列入,盼望其后裔昌盛,能早日返回,以慰祖辈庇佑之心。

值此续谱即将落下帷幕,回顾工作之全过程,光溪鲍氏并不敢以良史自居,今后惟有刻苦学习,不断超越自我,继续前进!感谢光溪鲍氏全体宗亲的支持,感谢各方面朋友的关注与帮助。

                                       公元二〇二一年辛丑夏六月

                                     光溪鲍氏第十次修谱工作委员会

                                           北京晓娜执笔



分享按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