鄂东北“东氏”的变迁

    中华乐氏网 2012年7月19日 鄂东北乐氏


鄂东北“东氏”的变迁

鄂东北乐氏理事会 乐平坤 乐青平
我们是怎样来孝感的?带着这个问题上,我们查阅了大量历史资料,各种形式的乐氏族谱,走访了各地乐氏族 人,使我感到“孝感人”麻城过籍的渊源,说清了这个问题。
湖北全省包括我们孝感历史上曾遭兵灾战乱的重创,几乎成了无人区。如今的老孝感人,绝大多数是600年前从江西迁过来的,站在湖北大处说,叫“赣民迁鄂”;站在孝感小处说,叫“麻城过籍”。在孝感是普遍的历史现象,它产生的原因是什么呢?经考证《明史》、《孝感县志》及有关资料后,终于明白了。这一切的原因都是元末统治腐败,必须改朝换代,造成农民起义后的军阀割据,兵灾战乱所引起的。所谓的“麻城过籍”、“赣民迁鄂”实际是明朝皇帝朱元璋在建立大明后,于洪武二年(1369年)颁布的强制移民政策所造成的。皇帝为何下令强制移民呢?当然有它的复杂历史原因和社会因素。
早在推翻元末统治时期,我们湖北就出现了两支农民义军的领袖。一个是明玉珍在鄂北举旗造反:一个是陈友谅在鄂南举旗造反。他们两人后来队伍发展壮大,与当时的张士诚、方国珍、朱元璋一样成了元末势均力敌、平起平坐的诸候王。
明玉珍是鄂北应山人,他的子弟兵都 是孝感地区人,后来他的队伍打到了四川,以在四川建立了大夏政权,自立为大夏王。这样,孝感的子弟兵及其北属以为得归明主,从此有靠了,也随之入蜀,后来他们亲串亲、户串户的相互带动下,于是孝感人口大部分入川,追随明玉珍去了。
陈友谅是鄂南洪湖人,在洪湖率千余名子弟兵起义,后利用元军主力在北方与红巾军作战之机,加强扩充地盘,同时吞并了徐寿辉的所有人马,使他们的队伍已拥有鄂、湘、赣及皖、浙、闽的部分地区,在起义群雄中当时的势力最大,号称为汉王。可是陈友谅却用兵不善,将六十万人马统统屯驻在鄱阳湖的无数大小战船上,他根本没有料到,想统一全国的吴王朱元璋突然发动了鄱阳湖大战,朱元璋大获全胜,陈友谅中箭而死。朱元璋乘势到湖北追杀陈友谅、明玉珍军队,湖北黎明百姓为避战,纷纷外逃,另谋生路。这样一来,不仅鄂南,尤其是人口本就凋零的鄂北(当然包括孝感),从此更加十室九空、土地荒芜了。以上史实就是“原先的湖北、孝感人都到哪儿去了”的原因。
那孝感人又是从哪儿来的呢?朱元璋当上皇帝后,经过对全国人口进行广泛清查登记发现,湖北、两广以及北方等地,几乎是十室九空、土地大量荒芜,全国人口的分布,稠密严重不匀,黎民百姓厌恶战争,希望和平。为了江山社稷的稳定和国家的经济繁荣,在朱元璋建立大明后的第二年(洪武二年——公元1369年),采纳了“关于要在全国有关范围内强制移民”的建议,发出了南方地区“四川填两广、江西填湖北”,北方地区“向华北平原大迁移”的强制移民政策。
“江西填湖北”的政令一出,人口密集的江西官方在当时的人口中进行“三丁抽一”。帛到谁,接到指令,不管你是否同意,不论早晚,都必须立即开拔,否则以抗旨论罪。
江西紧挨湖北,进鄂南的移民集结地位于江西鄱阳县的瓦屑坝,是鄱阳湖畔一个较大的村庄,当年是从江西进入鄂南的渡口。而麻城则是朝廷设在湖北的移民中转站,是直入鄂北的移民集结地。所以在孝感,一般都要走麻城(今湖北黄冈麻城市)。这就是为什么一些姓祖谱上所说的“我祖自明洪武二年从江西迁入湖北”的真正原因,也是孝感人“麻城过籍”说法的依据。
“赣民迁鄂”、“麻城过籍”当时是很凄惨的事。明洪武初年,我们百家姓氏的始迁祖们,却是被封建朝廷的政策所逼,无可奈何地离开父母兄弟和温暖的家,或亲属结伴、或兄弟同行、或只身独往。有的家庭因为亲情难以割舍,为了长相厮守、相互照料,甚至不讲什么“三丁抽一”,“要死死在一起,要活活在一堆”!干脆全家老幼拖儿带女,踏上了艰苦的流亡迁徙之路,向湖北、向孝感方向无目的、无秩序地辗转漂泊。
 


分享按钮>>始祖-李珪
>>鄂东南乐氏祖宗乐史(字子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