和氏名人篇——和素

    中华和氏网 2012年3月5日 和氏家族


目录

简介
内务府完颜氏家族与满文翻译
《和素像》轴

简介

  和素(1652-1718),字存斋、纯德,完颜氏,清康熙年间满洲人,隶属内务府镶黄旗。累官至内阁侍读学士,御试清文第一,赐巴克什号,充皇子师付,翻书房总载,清代著名满文翻译家。
  阿什坦之次子,精通满文及汉文。冠以部院笔帖士入仕,后迁内务府员外郎,主管银库。在此任上,他重订规章,以防止监守自盗。后擢上驷院郎中,受到圣祖皇帝赏识。当皇帝需要一位严格胜任的师傅去教育皇子时,即选中了他。和素曾一度坐免,但数日后即复起为武备员外郎,仍充任皇子的师傅。此后不断擢升,1712年任内阁侍读学士,总管内翻书房武英殿事,并兼佐领。他教授皇子多年,谦谨俭约敦厚诚实,备受尊敬,誉为最富有才能的满族翻译家之一。[1]
  巴埃南(P.Parrenin)在一封写于1740年的信中对和素作了以下评价:“和素是清代驰名遐迩的认识,他讲《醒世要言》于1704年译为满文刊行。圣祖皇帝之大部皇子,均由他主教满文及汉文。全部《经》书及1691年问世的中国史书《资治通鉴纲目》均由他主持翻译。同时,他也是1708年刊行的包括满文全部词汇、用满文释义的《清文鉴》的主编。他是通晓满汉二种文字最杰出的满族人之一。已于数年前逝世。”(引自《一些感人的珍贵信件》,1843年版,卷三,页750。指《中华传教事业》一书——译者)。[1]
  除以上提到的满文译著外,他还编辑了一套包括八部著作之“丛书”,共七卷,名《七本头》。除其他著作外,其中有他先前所译的《素书》、《通鉴总论》、《醒世要言》及《孝经》之修订本。他还翻译了一本有关古代诗歌音调的书,名《太古遗音》,是十七世纪初南京一位音乐家杨抡所著。和素将这本满汉文对照的书,改名为《琴谱合璧》,十八卷。此书已收入《四库全书》。

内务府完颜氏家族与满文翻译

  和素一生译著较多,主要有《左传》、《黄石公素经》、《琴谱合璧》等。清人昭梿在其《啸亭续录》中说,和素通满汉文,曾翻译过《太古遗音》、《菜根谭》、《西厢记》和《金瓶梅》。
  和素的父亲阿什坦也是清代著名的翻译家,译有《大学》、《中庸》、《孝经》等书。

 《菜根谭》
  大约成书于明万历年间的《菜根谈》一书,在清代流传比较广泛,从众多的现存版本中可以看出,满文译本别具特色。
  满文《菜根谈》由清代满族翻译家和素译,其成书时间在康熙四十七年(1708),现有刻本藏于北京图书馆等处。此刻本分为上下二卷,共收入274段,与现存汉文本《菜根谈》段数相差较远。道光二十八年(1848)察哈尔蒙古人胡鲁古斯•额鲁礼韬庵对和素译本进行了补译,新增译文105段,并增译了乾隆三十三年(1768)通理的序言。
  满文本《菜根谈》采取满汉合璧形式刻印。满汉各条两两相对。满译文的语言通俗流畅,韵律和谐,同时也照顾到汉文的排比、对仗特点。满文译本与流传于乾隆年间的汉文“宝光寺本”相比大体相同。满文卷上为99段,卷下为105段,补卷为105段,共计379段;“宝光寺本”卷上为182段,卷下为201段,共计383段,二者相比除了个别段不同外,其他基本相同。

《金瓶梅》
  有学者认为和素是满文本《金瓶梅》译者,主要依据有二条。其一,他是康熙朝著名的翻译家,曾参与翻译过许多著名汉籍;其二,努尔哈赤第二子代善之后、宗室昭梿在其《啸亭杂录》的“翻书房”一条中说:“有户曹郎中和素者,翻译绝精,其翻《西厢记》、《金瓶梅》诸书,疏节字句,咸中蓕肯,人人争诵焉。”

《和素像》轴

  清,绢本,设色,纵159.2cm,横115cm。

 
 本幅无作者款识。上诗堂有张英、励杜讷、孙宝宪及和素本人题记。和素题曰:“四十有五,年尚未老。缅想从前,遏多功少。尔形方健,尽可自好。无忝所生,敬奉斯道。康熙三十四年仲冬吉日。和素自题。”
  图绘和素45岁时的坐像,身穿朝服,项挂朝珠。其面容具有典型的满族特征,面色微赤,高颧,留须,神态蔼然,目光沉静,举止端庄。画面生动地再现了这位满洲大臣儒雅谨严的性格和精神风貌。


分享按钮>>礼县赵氏家族的“漾块”习俗
>>周氏家族与他们的老茶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