明清高密单氏文化述论

    中华单氏网 2012年10月22日 万家姓


摘要:高密单氏是明清时期山东著名的科举望族,以诗书传家,二百余年兴盛不衰。其厚重的家学积淀,孕育出大批社会文化精英,在诗学、古文、经学、音韵学及书法篆刻等领域有出色表现,他们推动了齐鲁文化的繁荣与发展。高密单氏不仅是高密诗派的主要创作群体,而且是清代方苞的桐城文派在山东传播发展的主要基地。

 

明清时期高密单氏是山东地区著名的科举望族。明朝初年,相传高密单氏由江南凤阳府迁至山东高密县,自明至清,单氏共有进士21人、举人42人,家族成员出仕为官者达II8人。其中官至一品者有:单明诩,明万历三十四年进士,都察院右都御史(从一品);单膺齐,清顺治十二年武榜眼,江南提督(从一品)。官至知府者6人,知县者36人。高密单氏家族成员的足迹几乎遍及全国,单氏家族文化亦通过他们,传播到天南地北。高密单氏自明万历年间声望鹊起,兴盛达二百余年之久,其绵长悠久的家族文化亦是单氏持久兴盛的重要因素。高密单氏开“高密诗派” ①之先,单作哲与单为鳃则是桐城文派在山东的主要传人。本文主要根据文集、笔记、家谱、地方志及一些鲜为人知的史料,考述高密单氏突出而独特的家族文化及其影响。

明嘉靖年间,高密单氏自第七代始濡染书香。明万历年间,高密单氏第八、九代以科举起家,此后科甲相继,人才辈出,成为山左望族。高密单氏诗书传家,厚重的家学积淀,孕育了一大批文化精英,乃清代中期的重要诗派“高密诗派”的重要创作群体,诗歌是其家学的主流。家族文化传承的主要载体为家族成员的著述,高密单氏在明清两代有著述传世的为59人,各类著述达110多种。其中大部分是诗集,44人有诗集传世。随着家族的兴盛发展,单氏家学层面也日渐丰盈,家族成员涉猎许多领域并有突出成就。本文拟从诗歌、古文、经学、书法等方面揭示单氏家学的主要成就及影响。

在诗歌领域,高密单氏人才辈出。最早有诗集传世的为第十代单若鲁,单氏家族诗学之兴始于单若鲁,此后诗歌作为家学代代相传。单氏诗学对高密、莱州府以至整个齐鲁地区产生了很大影响,如单楷、单宗元开高密诗派之先,对“高密诗派”有发轫之功;单娘及其所立“通德诗社”影响至整个莱州府;单为锪则通过门下弟子扩大了“高密诗派”在山东的影响。单可惠及才女单苣楼的诗学成就亦引人注目。单若鲁,清顺治三年进士,官至国子监祭酒(从四品),“世祖章皇帝临雍讲学,若鲁以尧典进。词旨简易,备极规切,上嘉纳之,寻进祭酒。” 【1】后迁侍读学士,纂修清太宗文皇帝、世祖章皇帝两朝实录。人仕后,开始学作诗,从最初的“鹦鹉学舌”到后来的“意波初涌” 【2】,单若鲁逐渐沉醉痴迷其中。其诗虽未名噪文坛,却为自己和高密单氏开拓了新的生存空间。单若鲁对自己有诗作传世,很感欣慰。致仕后,亲自督课子侄于秋水居,子务邵、务爽,孙份、问皆能诗,尤其是单务爽,少有文名。单务爽,康熙间举人,胸膛磊落,为诗雄健清丽。清康熙初,高密王飚昌、綦汝辑诸人会诗于单若鲁之秋水居。雍正间,高密官胜律、单含等十余人会咏城西芜园及单知宜野趣园。一时间,“致仕名流,读书贵介俱出其中。” 【3】

第十三代单娘,自幼学诗于祖父单庚,日读唐人诗,后肆力于汉魏诸家。及长游京师,与名流唱酬,声动天下,有“山左三幼”之目,即曲阜颜幼客懋侨、博山赵幼石庆、单幼青娘。钱塘陈兆仑称其诗云:“开卷读之,往往惊绝,盖大体胎于汉魏,独为举世所不为,而波澜意度囊括唐宋以下,不名一格。” 【4】单娘与高密李氏的“五李”及单氏的其他成员在李长麟的南园成立“通德诗社”,约有四十余人唱和其内,诗社影响至整个莱州府,“莱郡守洪公肇懋月以马递诗,一时称盛。” 【5】单娘著作甚多,但是只有《大昆仑山人稿》与《大昆仑山人别集》传世。子单可基、单可垂承父学,有诗名。单可基,清乾隆四十六年进士,任河南、广东等县知县。童年即擅诗名,为诗与其父如出一体,著有《竹石居稿》。单可垂,单娘季子,拔贡,任福建霞浦县知县。单可垂嗜饮,性情豪迈,精词章之学,诸城窦汝苟称其诗:“清新脱寒瘦,壮浪蕴怪奇。名流数校对,字字如扣丝。才名著当世,足为后人诗。” 【6】

对于高密单氏在高密诗派形成与发展中的地位和作用另有专文探讨,此处简要论之。近人汪辟疆先生曾指出高密“单氏三先生”(单楷、单宗元与单娘)在诗派中的地位,认为“高密诗派之起,奖掖提携则同里单书田、单青侯、单绍伯开其先;诗派成立,则石桐、少鹤抉其奥。” 【7】尤其是单楷、单宗元作为先辈诗人,对高密李石桐、少鹤影响至深。他们皆从单楷问诗法、皆游单宗元门下,诗学深受单楷、单宗元的影响,可以说单楷、单宗元二人是高密诗派的开山鼻祖。此后单襄綮对高密诗派理论的创立与完善有一定的贡献。单为鳃对诗派的绍述广大功不可没。单为鳃门下弟子分别来自山东的莱州府、登州府、济南府,分布较广,扩大了高密诗派在整个山东的影响,使高密诗派成为继王士祯“神韵派”之后,主导齐鲁地区的主要诗歌流派。

高密单氏家族成员为诗大都宗“高密诗派”,而第十四代单可惠之诗另辟蹊径,独树一帜,时人称其为“高密诗派”之后齐鲁诗坛的又一支后劲力量。单可惠,号芥舟,别号白羊山人,少为名诸生,肆力于诗古文词。单可惠强调作诗应以“真雅”为根本,即“立意真实,择言雅训”。《赠野甫兄》一诗表明了这一主张:“读书四十载,略识诗本根。立意贵真实,择言尤雅训。”单可惠还教育其子单为濂为诗“要以真雅作根本”。【8】 睹城邱锡光在《白羊山房诗钞》序言中云:“吾山左地接兴京,首被声教。新城王司寇以诗冠海内,执骚坛牛耳者数十年,嗣则德州卢运使官维扬踵其故事,开社赋诗,名声几与之埒。而高密二李所谓石桐、少鹤者继起,或谓其各有所持,于二公亦无多让,由是桐鹤诗派日盛矣。白羊山人单芥舟先生稍晚出,乃独辟蹊径,别树一帜,论者有后劲之叹焉。”

高密单氏丰厚的文化底蕴及二百年来一脉相承的家学传统,不仅滋养了大批才子,而且孕育出才女单苣楼。女诗人单苣楼及其诗集《碧阁楼遗稿》,是单氏家族文化中引人注目的亮点。单苣楼,单为鳃之姊,自幼聪颖异常,与弟为鳃一起切磋诗艺,常联句于堂前。《光绪高密县志》载:“单氏可玉女适诸城王侍郎玮庆。氏少以孝闻,与弟为鳃同学切剧数十年。善记悟,通琴理,喜摹赵文敏书。于归后,尝以文史课其子侄。每日焚香一室图书,列座讲析清皎,一如严师。有《碧阁楼诗》,入《山左诗钞》。”单氏女性能诗工书者不仅单苣楼一人,姊妹数人皆能文,惟苣楼有《碧阁楼遗稿》行世。《碧阁楼遗稿》共辑诗60首,其诗清丽婉约,似行云流水。可惜她24岁就过早离开人世。

高密单氏以科举起家,明清时期科举应试之人都精研经书,科场中第之士都有较深的经学素养,而诗歌却成为单氏家族的主流文化,其现象颇让人费解。笔者推测原因有二:第一,经学在明清时期虽然是科场考试的一项重要内容,但是获取功名之人大多死记硬背以求中式,并不一定有精深的研究。大部分人把研读经学作为人仕的手段,而不是致力终身的学问。高密单氏想必也是如此。第二,高密单氏深受齐鲁地区主流文化的影响。齐鲁地区自古以来一直是中国传统文化的重要源头,宋代以来,齐鲁地区在文学领域名人辈出,尤其清代以来,齐鲁之间多诗人,王士祯、赵执信、宋琬各树一帜。高密单氏家学深受影响,家族成员多致力于诗词歌赋,成为高密诗派的重要创作群体。


高密单氏在古文方面的代表人物有单作哲、单为鳃,他们是桐城文派在山东的重要传人。桐城文派的开山始祖是清代著名的古文大家方苞,高密单氏第十三代单作哲曾师从方苞门下,亲承方苞之学,自此古文始成为单氏家学的重要内容。单作哲得到方苞的倾心传授,他竭力弘扬师说,刊刻方苞遗稿,又与方苞之子共同整理刊刻方苞生前亲订的其好友的遗稿。方苞的桐城文法通过单作哲及单氏家族的单为德等人在山东得到广泛传播和蓬勃发展。

单作哲,字侗夫,号紫溟,自幼聪明过人,雍正十三年应顺天试,方苞得其卷大为叹赏,进呈后被钦定第一,方苞因延请单作哲至其家,校订经义,单作哲因此受业于方苞门下二年,经术文章大进。方苞常叹日:“吾暮年得士,单子一人而已。” 【9】密邑后学张沛恩亦云:“桐城衣钵,先生宜居首选。” 【10】单作哲乾隆六年赴京铨选时,始师事方苞,受古文法二年。此前,单作哲把自己所写《先父行略》、《先母行略》曾寄与方苞评点,方苞深为其言辞打动,云:“乾隆六年季春,余以兄子之丧,并不能兴,单生作哲缄致其所述考妣遗事,起视之,气结不能终篇。” 【11】盖单作哲为文质朴,不尚华丽,与方苞古朴文风正相契合,受到方苞赏识。因此方苞决定收作哲为晚年弟子,悉心授之以学。方苞晚年甚为器重与倚畀作哲,不仅倾心加以指点,还把晚年著述《朱子诗传补正》、《尚书述》、《书义补正》的原稿传与作哲。《尚书述》一书惟独传给单作哲。据刘声木先生《桐城文学撰述稿》考证,方苞《评点韩文》原稿亦传给单作哲。作哲也竭力弘扬师说,完成恩师遗愿。单作哲云:“曩侍方望溪先生于京邸,先生历数交游以相勖励,因知高淳有张彝叹先生,既读望溪先生所为《四君子传》,盖心仪彝叹先生之为人。” 【12】因此作哲不仅刊刻方苞遗著《朱子诗传补正》,还与方苞子方信芳一起整理刊刻了方苞去世前手订的《张彝叹先生遗诗》、《王昆绳先生遗文》。单作哲得自方苞真传,古文自然有所成就,著有《古文法式》一书,可惜此书未能流传至今,至使今人难窥其在古文领域的造诣。

高密单氏中再续桐城文风的是第十五代的单为锪,单为锪是单作哲族孙。他是否曾师从作哲,无相关记载,但方苞传给作哲的《尚书述》、《书义补正》原稿,后来都归为锪所有,且为锪为《尚书述》一书作序,并为之付梓。由此看来,单为锪之学与单作哲似有渊源,方苞之书在单氏家学的传承中起了重要作用。不过,单为镪最早接触方苞古文,始自与历城古文家朱曾掂的交游,单为鳃还曾为朱曾酷《养中之塾文集》作跋。单为濂亦在为锪处获读朱曾酷古文,被其浩然之学问,近古人之文笔折服,于是寄所写《祭田记》一文给曾酷,求为删削。单为锪所提倡的古文之道与方苞所创古文义法如出一辙,他认为:“古文之道日义日法。法,始于《尚书》《周官》,而备于周秦汉文,苟有所师承,精而求之,尚不难得;义,则柳子所谓文以明道者,必灼见夫六经之旨,心得而力践之,然后言之成理而不悖于道,故鲜能之。” 【13】他在《朱钝甫古文序》中还引用了方苞关于“义法”的阐述,对方苞之说倍加推崇。

单为锪门下弟子较多,宗桐城文派之人有单袼堂、长清周彤桂、诸城徐伯象、莱阳王兰异,均是山东人,他们对桐城文派在山东的发展起着重要作用。单祜堂是为锪族侄,师事族父为锪,受古文法,其文笔沈鸷,惜不永年。周彤桂,字复卿,长清人,光绪辛卯举人,师事单为锪,受古文法,得闻正学,又与张昭潜等讲业会文,以文学相切磋,杂著三种,大指以尊崇孔教为主。徐伯象,字佛骥,号凫芰,诸城人,监生,师事为锪学古文法,精《易》学,工隶楷书,可惜无著作留世。徐伯象与为镪相交二十多年,感情至深,单为锪对徐伯象寄予厚望,云:“异日藏马山下有人讲学其间,如孙明复、石徂徕者,其人者必凫芰也。"【14】莱阳王兰异,字芷庭,同治十三年进士,官翰林院编修,书法文章为当世所重。曾从单为锪学诗古文词,王兰异常与人云:“吾书法受之李伯扬刺史,诗古文词则宜良严秋槎、高密单伯平两先生之教也。” 【15】王兰异门人何家琪亦云:“先生为诸生,见知于宜良严秋槎、高密单伯平二先生。严丞莱阳以诗名,单训导栖霞以儒者学兼训诂文章为教,先生皆师事之。” 【16】王兰异的弟子何家琪承桐城文风,也可说是单为锪的门下人。何家琪,字吟秋,号天根,河南封邱县人。清咸丰十一年,何家琪受学于王兰异,他于史汉六朝之文,诸子百家之书无不研究,性情狷介不苟,自视甚高,著有《天根文钞》、《天根诗钞》等。何家琪古文义法虽宗桐城,但又不拘守于桐城文派,潍县刘纶升称其“以古文名中州者多年” 【17】。高密单氏除单作哲与单为锪的桐城文法外,第十四代单绍古文亦颇可称道。单铝,字廉夫,号菱浦,监生,天资英异,幼有神童之称。其古文简洁有神韵,深受长洲古文大家王芑孙的赏识,王芑孙在《单菱浦过庐古文序》中云:“廉夫之文廉悍而峭坚,虽于韩柳王三家皆各得其遍,而其所得皆心得也”,“当今海内如此人,不及四五辈也。” 【18】

高密单氏在经学、音韵学领域亦有著述传世。治经始于明代单崇、单山原兄弟。明熹宗时期魏忠贤擅权,因此单崇回籍后,无意仕途,于邸第东北立书院,以“一经传家”,且“晚而好易,因以训其幼子读明夷之卦”。【19】单螈,字次姚,端方严毅,笃志好学,潜心于宋五子之书,刻《四书要说》授生徒,著有《紫邱文集》。

清代高密单氏有8人以经书传世。单可虹“以经术教后进,四方名士多师之”,单研奥“经术修明”。【20】高密单氏这一批治经的学者集中于清代乾嘉时期,这一时期正当乾嘉朴学盛行,高密单氏家学亦深受影响。但是单为锪治经与当时的乾嘉考据学派不同,考据学派大都以音韵、训诂探求经义的本源,而为德则以“义理”贯通六经,不是纯粹为了考据而考据。山东巡抚阎敬铭称其“治经综群说之美,务当义理,不为望文附丽之说。发为诗文辞,用法至密,而气体亦洁。” 【21】单为德《读经札记》凡例有八,首要一条便是“以义理贯通六经,可示法戒为主,而文章之法亦偶及之”,【22】其凡例表明了他治经的方法与宗旨,即通过对经书的辨别考证,以义理为宗,成一家之言。单为锪的《读经札记》与《春秋三传札记》,是在精研方苞著述《春秋通论》、《礼记析疑》的基础上,有所继承和突破,形成自己的一家之言。

高密单氏不仅在诗歌、古文、经学方面人才济济,成就卓著,而且在浓厚的文化氛围的长期浸润下,文化层面日渐丰盈,在书法、篆刻等艺术领域,亦有声动异域的书法家、篆刻家。其中名声最大者为单为濂。单为濂讲字论学深得古人三昧,著有《字学一得》,可作为临字学书之人遵守的妙诀。清道光间高丽国王得其字,十分欣赏,命大臣金命喜索书16幅而去,以裘珠相酬,单为濂坚辞不受,以诗谢之,一时传为佳话。【23】为濂也因而与使臣金命喜结为异国知己。他的书法外柔内刚,神采飞扬,其行书有刘墉《七言诗轴》的韵致,书法有“一一字千金”之誉。单华炬,字西仲,诸生,书法为世所重,有《兰亭临本》刊行。
 

高密单氏家族文化的影响力并不仅仅限于文化领域,还促进了明清地方文教事业的发展。在二百多年来形成的家族文化传统的滋养和熏陶下,读书力学已成为单氏家族成员穷其毕生所要追求的人生理想,因而单氏家族成员出仕为官后,积极把推崇文教的理念迅速实施于所到之处,大力培养和提携士人,为兴盛地方文教事业做出突出贡献。

首先,高密单氏为高密的文教事业发挥了重要作用。单氏家族积极倡导、参与修建高密通德书院,辑录高密士人诗文,协修高密地方志。为振兴人文,单紫诰首倡兴建高密通德书院,高密县令陈来忠云:“壬申春,据绅耆单紫诰等公禀,请示于宫保抚宪丁批允,乃集官绅筹议捐建。”第十七代的单礼经也协助陈来忠兴修书院,“先是邑无考院,试士殊不便,礼经乃佐县尹陈公悉心擘画,购宏敞民宅建通德书院,尤为士人称颂。” 【24】单伦、单德谟父子还相继为郑公祠的修建捐地筹钱,单绳谟云:“邑西鄙有康成郑公祠,先大夫曾捐地十亩,兄承先志,偕文学宫君应荐、孝廉王君清旭谋醵金,葺理以新祠宇。” 【25】单作哲感叹高密文学之士诗作不传,名湮灭不彰,于乾隆二十九年因病归里时,潜心辑录高密先达遗诗321首,编帙成册,即《高密诗存》上下卷,高密许多诗人的作品赖以流传。【26】单氏家族成员还积极参与高密地方志的编撰,光绪二十二年重修高密县志协修人员,有单氏家族的单步青、单润传等。

其次,高密单氏因文化底蕴深厚,不少人出任儒学教官。单氏家族素以忠孝传家,单可垂有诗云:“吾宗家世本忠孝,烈愍大义照乾坤。惟愿与子共勉旃,不愧单氏之子孙。” 【27】 因此他们大力宣扬忠孝节义,起到教化民众、改易风俗的作用。明清两代高密单氏任儒学教官者有22人,其中府学教授5人,州学学正2人,县学教谕8人,训导7人。清代建立各级官学,地方上有府、州、县学,教授、学正与教谕为各级地方官学正职,训导为副职。教官的主要职责为掌“习其礼事,明其经训”,【28】可见地方民众的知书达理,离不开教官的辛勤教化。在清代,高密单氏任教官者都在山东省内。清代儒学教官考核制度严格、频繁,“学政考巅教官,按其文行及训士勤惰,随时荐黜。” 【29】能够担负教官一职,说明单氏家族成员自身儒学素养已达到较高的水平。颇有影响的为栖霞教谕单为德,他是一位博学多识的学者,《光绪栖霞县志》收录了七篇他任教谕期间写的碑、传、祭文,有三篇为孝女烈妇作的碑传,两篇纪念咸丰捻军之乱中阵亡战士的祭文,一篇行善乡里的例贡生王永盛的小传,还有一篇重修文庙碑记。从文章的内容可看出,单为德大力倡导儒家忠义、节孝,竭力兴盛人文。他称赞浴血疆场的战士“忠义勃发,卓立苍茫”9·认为朝廷对未嫁守志殉节的女子予以旌表,“所以励世磨钝者,广大精微”,使“闻风兴起之人,指不胜屈”;教导栖霞俊彦之士,读书庙学,以达到儒家的“修齐治平” 【30】。

再者,高密单氏在其它各地为父母官者,亦提携后学、敦文教、易风俗,并修撰地方志。高密单氏第九代单崇任翼城县令时,政绩卓著,首重学行,喜奖士类,曾资助贫寒才俊之士完成学业。寒素子王廷谏年少即受单崇赏识,单崇令其与诸子侄共同切磋学艺,薪水之资皆为代办,使其能一意专攻,后王廷谏中进士,仕至山东臬宪。

清代地方学校和书院是教化民众、传授儒学的重地,然而大多数经费匮乏。单氏家族成员在任内或置学田,或率先捐银以支付书院开支,使学校和书院得以顺利运转。清康熙五十七年,江团赣榆知县单畴书置学田“凡广顷八十三亩有奇” 【31】。乾隆四十三年,山西太谷县凤山书院先前所置经费,每岁利息所得,仅可支付院长工资,“而士子之供膳阙如”,以至“诸生聚散无常,不能萃处一堂,朝夕亲炙,共砥砺,夫身心性命之学而废。” 【32】因此,知县单燔率绅士为凤山书院“续捐银二千二百两有奇,交商征息,以给束修膏火之” 【33】,使士子得名师启迪,而无薪水之累。

单德谟官分巡杭嘉湖道监司时,捐奉修奎星阁以兴人文。乾隆十三年,改任福建汀漳龙道,他振兴当地名迹,重视文化建设,革除诸种恶习,使当地风气为之一变。单德谟首先捐俸修邺山讲堂,其弟单绳谟云:“邺山讲堂,仅余基址者百余年矣。兄捐俸首倡,好义群趋,三堂不日落成,且延名宿以主讲席。”漳人于邺山为其立生祠,岁时瞻拜以纪念其功绩。当时福建民俗顽劣,有轻生好斗、喜食鸦片、溺女停柩等诸种恶习,单德谟赴任后,严于整饬,亲赴田问询问百姓疾苦,携汀漳绅士宴集,“一时风气丕变” 【34】。

单作哲重视地方志的编修。地方志记载~个地区的沿革变迁、地理物产及人物风俗等,对于当地经济文化的发展十分重要。他连修两部县志,即《饶阳县志》、《枣强县志》,皆任饶阳与枣强知县时所为,所修方志成为以后续修的蓝本和典范。清代桐城方宗诚称赞作哲所修《枣强县志》:“单君,高密宿儒,又尝从游于桐城方望溪侍郎,得明

著述之体要。故其为志,博考详稽,微若不足,而义法谨严,文体精洁。” 【35】此外铜陵县令单履中编修《铜陵县志》十六卷,永宁县令单履咸编修《永宁县志》八卷。

①“高密诗派”是清代中期的重要诗歌流派,以中晚唐诗人张籍、贾岛为宗,诗风寒削瘦刻、清奇雅正。

 

参考文献:

【1】高密县乡土志·仕宦【M】,清宣统元年石印本,

【2】高密县志(卷六)艺文志【M】,清光绪二十二年刻本

【3】高密县志(卷八)杂,NIM].清光绪二十二年刻本.

【4】大昆仑山人稿序【M].清嘉庆三年刻本.

【5】高密县志(卷八)杂稽【M】.清光绪二十二年刻本.

【6】《课心斋稿》序【M】.清道光十年高密单氏耐寒轩刻本.

【7】汪辟疆,汪辟疆文集【M】.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88.263

【8】单可惠.白羊山房诗钞(卷四)【M】山东省博物馆藏稿本.

【9】单可基.在庵笔闻(卷二)五经中式【M】.山东省图书馆藏抄本.

【1()】张沛恩.紫溟文集叙【AJ紫溟文集【c].民国十六年石印本

【11】方苞.方苞集(卷五)【A].书高密单生追述考妣事后【c]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86.

【12】单作哲.紫溟文集·刻张彝叹先生遗诗引【M】.

【13】单为媳.奉萱草堂钞·朱钝甫古文序fM1民国十六年石印本

【14】单为媳奉萱草堂钞·送徐凫芰归东武海上序【M】.

【15】剥、葆田.王文孝公遗稿·诰赠资政大夫故翰林院编修王君墓表【M】,清光绪三十一年刻本.

【1614f家琪.王文孝公遗稿·翰林院编修王先生墓志铭【M】.

【17】何家琪.天根文钞·天根文法【M】.清光绪三十二年刻本.

【18】高密县志(卷六)艺文志【M].清光绪二十二年版.

【19】张福臻.明故万历庚戌科进士奉议大夫户部郎中单公墓志铭【A】.单氏诗文汇存全集【c】民国十六年石印本

【20】高密县志(卷四)人物志【M】.清光绪二十二年刻本,

【21】阎敬铭.《奉萱草堂钞》叙【M】.民国十六年石印本.

【22】单为媳.《读经札记》凡例【M】.山东省博物馆藏稿本

【23】高密县志(卷四)人物志【M】.清光绪二十二年刻本

【24】高密县志(卷一四)人物【M】.民国二十二年铅印本.

【25】单绳谟皇清诰授朝议大夫例授q-宪大夫原任福建分巡巡海

汀漳龙道先兄渔庄单公行略【M】.

【26】单作哲高密诗存【M】清乾隆二十九年刻本.

【27】单可垂闽中草·闽中草祁孙来闽读其过兰溪诸作颇有清超之

致,诗以勖之【M].民国十六年石印本,

【28】清会典(卷三一)【M】,台湾:台湾商务印书馆影印本

【29】清史稿(卷一0八)选举【M】.

【30】:'N霞县志(卷一O)艺文志【M】.清光绪五年刻本

【31】赣榆县志(卷六)学校【M】.清光绪十四年刻本

【32】太谷县志(卷六)艺文志·续捐凤山书院膏火碑记【M】,清光绪十三年刻本

【33】太谷县志(卷二)学校【M】.

【34】单绳谟皇清诰授朝仪大夫例授q-宪大夫原任福建分巡巡海

汀漳龙道先兄渔庄单公行略fA】高密单氏诗文汇存全集fc】,民国

十六年石印本.

【35】((枣强县志》补xt-序【M】.同治十二年刻本

The Shans’Culture of Gaomi in the Ming and Qing Dynasties

WANG Rui(Shandong Academy ofSocial Sciences,Jinan 250002,China)

Abstract:The Shans of Gaomi is a famous bureaucrat family,which lasted more than two hundred years.The familystudy brede a lot of Social and cultural outstanding persons,who made prominent achievement in many fieldssuch as poem study、classical chinese literature、calligraphy.They promoted the prosperity and development ot rculture in Shandong.The Shans of Gaomi was the important creative groups of Gaomi poetry.

Key words:Ming and Qing dynasties;the Shans of Gaomi;the family study;influence.

 


分享按钮>>高密单氏实籍
>>1938年(衡山)《单氏十修族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