河南甄氏名門望族歷史文化摭談

    中华甄氏网 2012年11月13日 万家姓


  甄姓氏族被譽爲華夏古今諸多姓氏中最古老優秀卓越的姓氏之一,這是因爲她淵源於四千二百多年前的血緣始祖虞舜聖君,因而使我族史顯得十分悠久;還因爲在我們這個優秀的族群中曾打造出舉世聞名的名門望族,並從這些望族中涌現出傳灼古今的衆多志士賢達,帝後將相,名吏鴻儒,高士神醫。河南甄氏名門望族就是諸多甄氏名門望族中誕生時間最靠前,跨越時空最漫長,歷史文化最璀璨,代表人物最杰出的名門望族之一。

  河南甄氏名門望族肇始之淵源
東漢時期,河南嵩山東麓的陳留古郡國誕生了一位偉大的史學家叫圈稱。他學識淵博,史底厚重,通曉古今:他在博採陳留古郡國及其周邊的風土人情,博覽三皇五帝乃至秦漢時期的史料之後,撰寫了一部史料豐富,史實翔實,具有極高歷史研究價值的史書叫做《陳留風俗傳》。他在這部正野史完美結合的史書中用畫龍點睛的大手筆對我甄氏在陳留古國的氏族淵源及發祥史做出了言簡意賅的贊評:“舜陶甄河濱,其後爲氏,望出中山河南”。這字賽玥珠玓□的十五字真言,可以説道出了我甄姓氏族的發源發祥之榮耀歷史。其中藴含有三層含義:一是説五帝之中的虞舜聖君在華夏母親河黄河之濱制陶作瓦,締造了中華文明;二是説舜祖的部分後裔跟隨他制陶作瓦並以此職業、技藝作爲自己氏族部落之標徽,因而甄氏族群有了自己的姓氏稱謂;三是説此後在優秀卓越的甄姓族群中誕生了兩個最有聲望、最有地位的名門望族:一個是以位於嵩山西麓的古都洛陽爲龍頭的河南甄氏望族名門世家,一個是從河南望族中分支並播遷至中山郡國的甄氏望族名門世家。因此,圈稱的這十五字真言也就爲我們今天探溯甄氏得姓之淵源、望族之由來、族史之輝煌提供了真實可靠的綫索,也爲研究甄氏族群中名門望族的興衰毁譽史,挖掘甄氏文化積澱提供了極爲珍貴的文獻資料和歷史依據。

  由“舜陶甄河濱”五字真言推溯至西漢大史學家司馬遷在嵩山洛陽撰修的我國第一部紀傳體史書《史記》。司馬遷在《史記》中介紹了我甄氏血緣始祖虞舜的身世:“虞舜者,名曰重華。重華父曰瞽叟,瞽叟父曰橋牛,橋牛父曰句望,句望父曰敬康,敬康父曰窮蟬,窮蟬父曰帝顓頊。”“帝顓頊者,黄帝之孫而昌意之子也。”這就是説虞舜聖君乃軒轅黄帝之第九代孫。軒轅黄帝誕生於河南中岳嵩山東南支脈的具茨山下的軒轅故里,由此推知,虞舜的祖根就在河南嵩山。《史記》又載:“舜,耕歷山,漁雷澤,陶河濱,作什器於壽丘,就時於負夏。”其中“陶河濱”三字與我甄氏得姓關係最爲密切。但司馬遷並未點明舜祖制陶作瓦的確切方位和具體地點,因而給後人的甄族姓氏研究留下了博大而深邃的空間。唐代張守節在《正義》中爲這三個字作注雲:“於曹州濱河作瓦器也”。唐代蕭德言所撰地理典籍《括地志》雲:“陶城在蒲州河東縣北三十裏,即舜所都也,南去歷山不遠。”宋代裴駟在《集解》中也爲這三個字作注雲:“皇甫謐曰:濟陽定陶西南陶丘亭也。”以上三家之言皆出自於古版本《五帝紀·虞舜》爲“陶河濱”所作的注釋。而在三家之前却有更靠前的兩位東漢史學家爲“陶河濱”三字作注:一位是東漢史學家圈稱在《陳留風俗傳》中記載:“舜陶甄河濱”,他在“陶”後加了一個“甄”字,就是這個“甄”字報出了兩條歷史信息:一是舜祖不但制陶,而且還制瓦。師古曰:“甄,作瓦之人也。”至今,我們還可以從甄字中的以土作瓦之義體悟出我甄姓的圖騰淵源;二是跟隨虞舜聖君制陶作瓦者有了自己部落的姓氏代號並傳承於後代。另一位是東漢的學者郭緣生所著的《述征記》中記載:“舜所耕陶墟阜連屬,濱帶瓠河也。”加上以上三家之言,見於古籍對陶河濱地點的説法有五:河南陳留黄河古汊流濟水之南畔、山西永濟黄河支流嬀汭之畔、濮州鄄城黄河古汊流瓠子河畔、山東的定陶古濟水之畔、山東的曹縣古濟水之畔。東漢時期前後的黄河自山西永濟折東出河南洛陽之後,由嵩山北麓的滎陽折向東北,再經濮陽西流向天津入海。在河南嵩山滎陽北由黄河南岸分汊出一支流而形成古四瀆之一的濟水。據《漢書·地理志》可知,其時濟水自嵩山北分黄河水東出,流經河南陳留北,再至山東定陶西,再折東北,至濼口以下入海。而瓠子河則從河南濮陽西南自黄河東岸分出,經山東鄄城折北,至阿城折東經茌平南再東注入濟水。由此可見,諸多史學家之説各有各的依據與道理。但衆説紛紜中有一個共同點是可以肯定的,那就是舜祖就是在華夏母親河黄河及其支流汊河邊上率領族人制陶作瓦的。而上述五説不離黄河這條聖河主綫,况且虞舜作爲華夏部落聯盟酋長,無論是在執政前或執政後,到黄河畔經濟科技開發較早的管轄區域指導族人或臣民制陶作瓦而使之“不苦窳”應是不争的事實。舜作爲文明聖君及部落聯盟酋長,他年青時學習制陶作瓦,中年執政後指導臣民制陶作瓦以提高科技含量提昇制陶作瓦的品位,不可能終生只在唯一的一個場所活動。因而多出處,多時代,多典籍根據作者各自的視野、閲歷從不同角度記載舜祖聖君的足迹所至與業績所創應當是合乎情理的,如果没有足够的歷史依據而盲目否定他説,排除异議,自封唯一是不可取的。因爲舜祖出生地只有一處,而他創偉業包括指導制陶作瓦的地點則應是多處。因爲截止目前,從華北到黄淮,從河南山東到河西走廊,均出土了不同時代、不同檔次的各類陶器、瓦器就是明证。故曰:舜祖作爲制陶作瓦的高科技工程師而飲譽華夏,應是黄河上下有其迹,五湖四海藴其德。

  我河南嵩山陳留古郡國作爲虞舜聖君制陶作瓦之基地並在此成就甄族姓氏之歷史依據有五:首先,圈稱是東漢陳留人,他的史書又題名爲《陳留風俗傳》,而且書中史料大多爲陳留及其周邊的演繹歷史和風土人情。他所説的“舜陶甄河濱”之地點方位,理所應當指的是古郡國陳留段黄河古濟水河畔。其二,歷代典籍及甄氏古族譜也都更加詳盡的予以佐证,其中明代永樂二十年(1422年)夏四月,朝議大夫國子祭酒兼翰林侍講兼修國史總裁豫章胡儼曾爲山東慶雲《甄氏族譜》作序,序中明確記載:“甄氏出自陳留虞舜之後。初,舜陶甄河濱,其後因以爲氏,所謂以事氏者也。”《胡儼列傳》載之於二十五史之《明史》。他高壽八十三歲,在永樂年間兼任明廷諸多要職,深得朱棣賞識。他作爲當朝國史總裁,其論點當然是有充分而真實的歷史依據的,説話是有裁决份量的。其三,漢代時,陳留與定陶、曹州、鄄城均連片處於黄河中游的東南側。陳留距定陶僅一百公里,距鄄城也不過一百五十公里。宋代裴駟在《集解》中所稱舜陶河濱於“定陶西南”,陳留恰處此毗鄰的方位。作爲係華夏萬民的福祉於心的虞舜聖君之脚程應當是能跋涉到的。其四,河南嵩山的陳留是古老而悠久的古郡國,上古即有部落聚集。陳留東距有虞的部落封地河南虞城僅有一百四十公里,當爲虞舜和商均的治理區域。陳留原爲西周古城,原名爲留,春秋時係鄭國城邑。後被我甄氏先祖陳胡公之後的陳國所並,故改名爲陳留。漢武帝劉徹於元狩元年(公元前122年)在此設陳留郡,領河南東部十七縣,其繁華程度不亞於京師,陳留人圈稱爲陳留專門編撰《陳留風俗傳》後更加揚名四海。可以説,虞舜聖君因於陳留陶甄而遺風傳萬世,陳留因虞舜在此創設中華文明而千古流芳。古今陳留設縣一千八百五十三年,其中設郡國專署治所達三百九十餘年就是明证。其五,瀕臨陳留的古濟水是黄河的汊流,其中遊氣候温和,田疇平整,雨水充沛,土質黏沙適度,是最適合於制陶作瓦的天然場所。舜祖在其領地範圍内的陳留古濟水畔指導臣民科學制陶,精心作瓦,是集天時、地利與人和於一體之大成者。

  總而言之,河南嵩山甄氏望門的人文始祖乃嵩山東南麓的具茨峰下誕生的軒轅黄帝,血緣始祖乃是曾在河南嵩山東陳留制陶作瓦的虞舜聖君,得姓之地乃陳留古郡國的古濟水南岸。故曰:古郡國陳留當是我甄氏發源得姓、發祥興盛的勝地之一。

  河南甄氏名門望族發祥之過程

  “河南”地處華夏中心而故稱中原,因其大部分版圖在黄河之南而得名。從廣義上講,河南係指以嵩山爲核心的黄河中游兩岸,即當今河南省所轄的黄淮區域。從狹義上講,河南特指以嵩山爲圖騰的古都洛陽爲龍頭的“河南郡”。河南乃故秦所設之三川郡,以黄河、洛水、伊水交匯於此而得名。漢高祖劉邦於公元前205年將洛陽更名爲雒陽。西漢時户二十七萬六千四百四十四,人口一百七十四萬七十九。轄嵩山周邊的洛陽、嵩陽(即登封)、滎陽、偃師、開封、樑、新鄭等二十二縣。公元39年由東漢光武帝劉秀設京師直轄郡河南尹,轄嵩山周邊二十一縣城。洛陽位於嵩岳西麓、黄河南岸,因其傍依中岳,背靠邙山,雄踞龍門,挾崤澠之險阻,當秦隴之襟喉,承嵩岳之龍脈虎氣,揚河洛文明而甲天下,因而先後有夏、商、周、漢、魏、晋、北魏、隋唐、後梁、後唐、後漢、後周、北宋(西京)、金(中京)等十五個王朝在此建都駐蹕。同在河南郡所轄之開封,古稱汴樑,先後有戰國時的魏國、五代的後梁、後晋、後漢、後周、北宋、金等七個封建王朝在此建都執政。可以説,“河南”望郡是中國原始社會、奴隸社會及封建王朝在此建都歷史最悠久、時空最漫長、朝代最繁多的華夏古都,這在中國文明史上是絶無僅有的。
 河南甄氏名門望族就是在河南古郡國的歷史大背景下應運而生,在河南古郡國的大舞臺上演繹出一幕幕恢宏博大的歷史壯劇而一展才華、成就事業的。甄氏門中的英杰才子、賢達高士、豪俠鴻儒必將雲集於華夏的政治、經濟、軍事、文化、科技中心,斡轉干坤,鑄造輝煌,河南甄氏在政治風雲的碰撞中崛起名門,在金戈鐵馬的鏖戰中打造出河南甄氏望族。

  河南嵩山甄氏之名門望族,從源流上看,其世家有原籍嵩山的虞舜執政時期傳下的直系嫡孫,有虞舜長子虞思國諸侯王商均的後裔,有商均之後陳胡公嬀滿的裔孫,有甄通先祖在洛陽任東周陶正之官時落籍於嵩山周邊的嫡孫,也有後來從河北定州、無極、山東、山西等地回嵩山洛陽爲官、爲僚、爲士、爲屬、爲商、爲民而重新落籍於嵩山周邊的甄氏世家。從時代上分,前期爲史學家圈稱所特指的虞舜時代、夏商周時代及秦漢時代,後期則指三國魏晋時期、南北朝時期及唐宋時期。從領地區域上講,“河南”甄氏名門望族不但轄有京師洛陽,而且嵩山之東的陳留古郡國、嵩山之南的潁川郡、汝南郡、淮陽郡,嵩山之北的汲衛古郡等黄河中游兩岸均屬河南甄氏望族的覆蓋地。

  河南甄氏名門望族在歷史的波濤推進下,先後經歷了奠基、發展、發祥、鼎盛等諸多嬗變過程。

  奠基階段。《史記·陳杞世家》對此有確切記載:“陳胡公滿者,虞帝舜之後也,昔舜爲庶人時,堯妻之二女,居於嬀汭,其後因爲氏姓,姓嬀氏。舜已崩,傳禹天下,而舜子商均爲封國。夏后之時,或失或續。至於周武王克殷紂,乃復求舜後,得嬀滿,封之於陳,以奉帝舜祀,是爲胡公。胡公卒,子申公犀侯立。申公卒,弟相公皋羊立。相公卒,立申公子突,是爲孝公。”據《帝王世紀》載,舜有九子二女,長子義均,因封於商而稱商均。嬀滿爲商均之二十九代孫。陳國乃周武王姬發爲我甄氏先祖嬀滿所封諸侯國,治所在嵩山東南二百三十公里的河南淮陽。自陳胡公滿至陳湣公越共傳二十世二十四代王,前後共計五百六十九年。公元前479年陳國被楚惠王章所滅。甄姓就是陳胡公世家中最有影響的支脈名門之一,作爲陳胡公的第十五代孫甄通,就是這個世家的後起之秀與甄氏望族的集大成者。

  發展階段。唐代名臣嵩山洛陽人張説曾爲我甄氏先祖甄亶作《廣州都督甄公碑》碑文,其中銘文曰:“昔胡公紹舜,奄有大邦,楚子縣陳,乃成樂土。當烈王之世,有陳通奔周。王以爲忠將,美其族。言舜居陶甄之職,命爲甄氏,賜姓因生,如堅之讀,形聲轉注,以真爲音。”説的就是我河南甄氏名門望族之肇始先祖甄通的史實。陳通爲虞舜的五十四代孫,陳胡公滿的二十五代孫,出生於河南淮陽。公元前479年楚惠王滅陳之後,曾對陳湣公之後裔加以摧殘、壓榨及迫害。陳通先祖因忍受不了楚肅王臧的迫害,於公元前370年左右離陳淮而奔當時的東周京城嵩山洛陽,朝覲周烈王姬喜。周烈王接見陳通之後,知其爲虞舜聖君之後裔並有效忠周王朝之忠心,一方面對虞舜聖君之懿德及其後代忠貞之心極力嘉奬褒揚,一方面封通爲周廷之朝官,主持陶甄政務;接着又賜陳通以甄姓,從此我甄姓因皇王敕封而入正統並傳承至今。古姓氏典籍《姓》、《姓源》及《畿輔通誌》對此段歷史皆有相同的論述。這也是甄氏稱謂正式見諸於史的最早記載。甄通先祖在東周京城洛陽居官甚久,其子孫族人及相繼從河南淮陽遷徙到嵩山的同宗同族者在京城洛陽及其周邊繁衍生息,發展成爲優秀族群與卓著世家,並由此發展成爲河南甄氏望族。其中一部分族人仍以制陶作瓦爲職業,洛陽東南的甄官井便是當時我河南甄氏望族陶官的專用水井,此井載之於二十五史,成爲千古佳話。山東魚臺的甄錫閣宗長對此曾得出推論:“甄出虞舜根歷山,春秋興旺在河南”。

  發祥階段。東周赧王五十九年(公元前256年),秦昭王滅東周,甄通世家失勢式微。其後裔中的大部分仍散居於嵩山周邊、黄河兩岸,形成秦漢時代的河南望族;其中一部分涉過黄河向北經河南衛州、河北邯鄲遷徙至古中山國,形成兩漢時期的河北中山甄氏望族。

  河南甄氏望族在逆境中不折不撓,漸復元氣,至秦漢時期更加人丁興旺,發祥騰達;名人輩出,英才葳蕤。其中,最早見諸於二十五史的甄姓首位名人就是嵩山杜陵人甄尊先祖。他於西漢元帝劉爽時授京兆尹,爲西漢京城長安之最高行政長官。孝成帝建始二年(公元前31年)在嵩山洛陽任河南太守。他先後出任過河東太守、河内太守及右扶風郡守,成爲西漢中葉名吏,開秦漢甄氏登上政要舞臺之先河。

  時值西漢末葉至東漢中葉,河南甄氏名門望族走向更加輝煌而趨於發祥階段。首先是甄邯先祖被敕封爲承陽侯,其領地位於嵩山南麓的汝南郡。繼而在嵩山西麓函谷關一帶率兵征戰,後又擢昇爲太保及大司馬,執掌朝廷之大政,形成甄邯、甄豐之名門世家。漢光武帝劉秀建武年間至東漢章帝劉炟年間又在河南洛陽及陳留樑國形成甄宇甄承名門世家。嵩山南麓禹州又形成甄邵名門世家。東漢靈帝年間又形成初露端倪的甄逸世家。上述世家中的甄邯世家及甄逸世家根籍均在河南洛陽,爲河南洛陽甄通之後裔;其祖籍於河北中山無極,兩漢時期又回到河南原籍登上政治風雲舞臺,與河南甄氏望族再次融匯,成爲河南一望不可割裂的顯赫名門世家之一。這五個世家,就是東漢陳留人圈稱在十五字真言中特指的河南一望的族群實體,也是華夏甄族文明史上值得稱道的古老而優秀的名門望族。

  鼎盛階段。河南甄氏名門望族的鼎盛時期頗爲漫長,跨連東漢末葉、三國魏晋、北魏及唐代四個時間段。東漢末葉至魏晋,崛起了以甄逸、甄儼、甄洛、曹芳甄皇后、甄德爲代表的甄氏望族。其中甄洛在河南洛陽被魏明帝封爲文昭皇后,曹芳甄皇后在京城洛陽就國母位達九年。北魏宣武帝元恪至孝莊帝元子攸時崛起了以甄琛、甄楷爲代表的甄氏望族世家。究其族根族脈,甄琛也是嵩山洛陽甄通的後裔,他一生大部時間在洛陽度過,所任朝廷要職計二十六個,其中二十個就是在河南洛陽任職執政的。在唐代,河南甄氏望門中有兩個世家最爲昭著:一個是河南扶溝的甄權甄立言世家,一個是河南衛州汲郡的甄濟世家。甄權昆仲乃唐代神醫世家,而甄濟一族則被譽爲貞節清高世家。上述四個世家將河南名門望族之名氣推向了有史以來的鼎盛時期以彪炳青史。

  河南中山二望的族脈源流關係

  河南中山甄氏二望乃華夏甄姓氏族史上最爲榮耀的兩個甄氏名門望族。二望之間的關係爲同根同祖同宗同脈的關係。

  《陳留風俗傳》載:“舜陶甄河濱,其後爲氏,望出中山河南”。圈稱將二望排列并聯在一起,其中藴含有三層含義。

  同根同祖關係。二望之最早人文始祖同爲河南嵩山新鄭的軒轅黄帝;二望之血緣始祖均爲曾在陳留陶甄河濱的虞舜聖君;二望之肇祖均爲商均後裔的陳胡公嬀滿;二望之敕封祖均爲河南洛陽的虞舜之五十四代孫甄通。《姓源》載:“楚子滅陳,陳通奔周,爲中將,周王以通舜後,賜姓甄氏。”宋代莊綽在《鷄肋篇·甄氏舊譜·甄復》中載:“陳通奔周,王以爲周將,以舜居甄陶之職,命爲甄,皆通之後而居中山,於邯鄲爲近。”上述典籍説明,由甄通於東周洛陽爲周官,促成了河南一望的誕生。繼而甄通的北遷後裔於秦漢時又在中山推出一望。可以説二望一本二枝,本末同根;一藤兩蔓,瓜瓞相依。無極甄氏文化研究會會長孫全健先生曾在《無極甄氏淵源》一文中得出結論:“帝舜、嬀滿、陳通、無極甄氏一脈相承。”也就是説,同根同祖的血緣關係將河南中山二望聯結在一起而血濃於水,密不可分。

  昆仲關係。河南中山二望誕生和發祥的時間爲一前一後。河南一望孕育於西周的陳國淮陽,誕生於東周春秋戰國時期的洛陽甄通世家。河北中山一望,孕育於東周戰國時期的甄通世家,誕生於西漢末年的甄邯世家。廣州的甄炳昌宗長爲此而指出:“河南一望,應是封於陳國的胡公嬀滿的子孫,後來成爲河南郡的望族。中山一望,應是居中山的陳通後代,後來成爲中山郡的望族。由此看來,二望同屬帝舜之後,從時間上看,河南一望歷史更久遠。”

  共融關係。因爲二望的血緣密不可分,二望的發祥史一脈相承,那麽二望的名人歸屬也隨之你中有我,我中有你而密不可分。例如陳通先祖,他出生於河南的陳國淮陽城,騰達於河南洛陽,其中一部分後裔遷徙至河北中山而再造輝煌,因而甄通先祖不但是河南一望的創始人,也是河北中山一望的開望鼻祖。甄邯先祖出生於中山無極甄氏望族的摇籃,但他的祖根在河南洛陽,他成就大業的舞臺也在河南,而且他第一次被封的承陽侯之領地就在河南的汝南郡。再如甄逸先祖,其祖籍在中山無極,但他的根籍也是在河南洛陽。因爲其六世祖甄邯曾在王莽新朝時爲其政權核心成員,公元23年,王莽之前隊大夫甄阜又親自與劉秀戰於河南唐河而被斬殺,東漢光武帝理所當然的要對甄邯世家進行斥黜與清洗。中山無極的部分甄氏世家在失勢後不得不爲躲避滅族之灾而離開族地南遷。甄逸世家便是在這個遷徙大潮中,南下回到河南故地歷經一百五十年左右後而又崛起的代表。甄逸先祖在東漢時任上蔡令,薨後葬嵩山東麓的盤龍灣,其次子甄儼在嵩山東麓任河南曲樑長。其女甄洛在河南洛陽被追封爲文昭皇后,薨後葬河南安陽靈芝村。甄逸世家四代出了兩位皇后,八人封侯,四人拜將,三婦封君,其活動舞臺盡在河南,其廷府也在洛陽及其周邊。再如唐代甄濟先祖,其祖籍雖爲中山無極,但他的老祖宗乃河南洛陽甄通,而且他的祖輩已定居於河南汲郡,河南淇縣青岩山就是濟爺青少年時期攻讀聖典詩書的高雅所在。《新唐書·卓行傳》載:“濟少孤,獨好學,以文雅稱。居青岩山十餘年,遠近伏其仁,環山不敢畋漁。”河北無極縣誌辦主編劉宗誠先生撰文以記濟爺之身世:“唐代中葉,名重一時的甄濟,出任過秘書郎、太子舍人、禮部員外郎、朝散大夫和著作郎。全家原居衛州,史稱汲郡甄濟。”這就是説,甄濟先祖乃是河南汲郡(淇縣)甄氏世家的杰出代表,他潜心讀書而使“樵夫却步”的美名就譽生於河南淇縣青岩山,他“望徽直節”的佳稱,就是被安慶緒囚禁於河南洛陽安國觀後堅貞不屈而被朝野所給的贊評。因此説,不論從血緣根脈上講,還是從騰達成名的發祥地來講,許多甄氏名人當是河南中山二望共同擁戴的聖賢名流。

  由此看來,圈稱將河南中山二望相提並論緊密排列在一起是符合歷史事實和甄氏族史實情的。

  河南望族的十五大名人

  河南甄氏名門望族經過數千年的政治風雲的磨礪鎚煉,歷史風浪的洗禮陶冶而人才輩出,群星燦爛,棟樑碩楙。其中最具有代表性的十五名甄氏先祖被我河南望族推崇爲十五大聖賢而世代敬仰。

  軒轅黄帝。是包括我甄氏在内的華夏人文始祖。黄帝,少典之子,有熊氏,姓公孫,名曰軒轅,出生於中岳嵩山東南麓的新鄭具茨山下的軒轅壽丘,其壽辰爲黄帝元年(公元前2997年)二月初九,爲我甄氏元祖。元祖生而神靈,弱而能言,幼而徇齊,長而敦敏,成而聰明。黄帝三十五年三月初三統一萬氏部落,並在新鄭立都有熊,爲五帝之首,爲我始祖虞舜之九世祖。黄帝地劃九洲,分封諸侯,制黄龍旗,創甲子年,發明指南車,制打舟車,肇創文字,興民定居,發展農牧,養蠶織巾,創興醫藥,締造華夏文明。元祖共生二十五子,執政七十五載,壽一百一十歲,崩後葬陝西橋山黄陵。海内外甄氏子孫每逢農曆三月初三便與華夏炎黄子孫一道前往嵩山的河南新鄭始祖山祭拜元祖軒轅黄帝,每逢清明時分便前往陝西黄陵祭奠元祖軒轅黄帝之英 虞舜聖君。甄氏血緣始祖,約生於公元前2173年。他在河南嵩山完成了四大曆史使命:首先在嵩山南麓的負黍城繼任華夏部落聯盟總酋長之後而踐祚天下。第二件事是將外方山命名爲嵩高山,並五年一巡視,而且讓大禹及其後代主管嵩高山祭祀政務。第三件事是與華夏著名隱士許由在嵩山南支脈箕山相會,並拜許由爲師請教治國之道。第四件事是選拔大禹爲接班人,指導其治水安瀾,並在嵩山東南麓的古都陽城禪帝位於大禹。我嵩山甄氏族人世代永遠銘記聖君恩德,並在嵩山南麓馬峪河畔建有舜帝廟以祭祀聖君英靈。

  陳胡公嬀滿。原居山西黄河東畔的嬀汭之地。深得周文王的稱贊和賞識,之後文王又將愛女嫁給嬀滿,公元前1046年周武王克殷紂建周朝,尋求虞舜後人中的賢者,結果找到嬀滿,封他到河南淮陽當陳國諸侯王,史稱爲陳胡公。陳胡公在陳國共傳二十世二十四代王,前後計五百六十九年。第二代王爲陳申公犀,卒後由其弟皋羊繼位稱陳相王。後皋羊還政於兄之子突而遷居山東鄄城,成爲魯地甄氏之肇祖。

  甄通聖祖。甄姓敕封始祖。河南淮陽人,約生於公元前四世紀左右,爲虞舜之五十四代孫。陳胡公滿爲其二十五世祖。甄通先祖博學多識,剛烈有志,胸有丘壑,於公元前370年左右奔赴東周在洛陽任東周朝官,是有確切史料最早記載的甄氏獲敕封得姓的第一人,也是河南甄氏名門望族的奠基者及創始人。其世家在嵩山洛陽爲朝官達一百二十年左右,公元前256年秦滅東周,其部分後裔渡黄河北遷,西漢末年形成中山名門望族。其大部分後裔仍居於嵩山洛陽周邊;族人中佼佼者後來繼續成爲河南名門望族的中堅者。

  甄尊先祖。嵩山西麓杜陵人,是甄氏正式見諸於二十五史的第一位名人。甄尊先祖爲西漢宣帝本始年間人,大約生於公元前70年左右,先後任河東太守、京兆尹,孝成帝建始二年任河南太守,陽朔元年(公元前24年)任河内太守,陽朔三年(公元前22年)任右扶風太守,後遷九卿太僕。甄尊先祖是我甄氏有史以來於嵩山洛陽任河南太守之第一人。

  甄宇先祖。西漢末葉人。少時習《嚴氏春秋》,博學多識。光武帝詔書賜每博士一羊,羊有大小肥瘦。而宇取其中最小最瘦的一只羊,由此謙讓免衆人争訟,被譽爲瘦羊博士。光武帝劉秀聞其賢名,將他召至洛陽,任太子劉莊少傅。其孫甄承爲鴻儒,講《春秋》極爲深邃博古,後任河南樑國相。

  甄邵先祖。嵩山南麓禹州人,生於東漢中葉和帝年間,爲嵩山潁川郡大鴻儒。順帝年間被召至京城洛陽,官至博士祭酒,國有疑事,掌承問對。擢大鴻臚,掌諸侯及四方歸義蠻夷政務。與曲阜大儒甄子然一道爲東漢重臣。

  甄逸先祖。東漢順帝年間人,東漢靈帝時爲河南上蔡令。逸爲文昭皇后甄洛之父,曹芳甄皇后之曾祖父。漢靈帝光和年間臨危受命,任上蔡令。襜笠入蔡,勤政爲民,於公元184年卒於河南上蔡任上,後於公元228年被曹叡追封爲敬侯並葬於河南嵩山東麓的五龍捧聖墓地。甄逸世家六代在曹魏和西晋王朝時期極爲榮耀晟譽,曾有象笏半朝,貴傾嵩洛之稱。

  文昭皇后。甄洛,生於東漢光和五年,甄逸先祖之第五女。少時即讀詩書,明禮義,散錢糧賑灾飢民,懿德賢淑,才華過人。後被曹丕納爲夫人,後遭郭後之讒而於黄初二年(公元221年)六月廿八日被文帝賜死,享年三十九歲。魏明帝曹叡追封其母爲文昭皇后,並將之葬於河南安陽靈芝村朝陽陵。甄皇后文筆精妙,所作《塘上行》被編入《樂府詩集》,《奉辭迎詣行在》也因情真意切而流傳後世。甄洛還被《中國文學家大辭典》選編入典,成爲入選最早的中國女詩人。河南嵩山甄姓族人撰堂聯以贊之:“袖裏虹霓冲霽色,筆端風雨駕嵩濤”。

  甄彬先祖。根籍河南,祖父爲中山無極甄法崇,後居湖北江陵。少年家貧而發奮讀書,品行端正,鄉鄰交口贊美。彬曾將一捆麻布拿到長沙寺庫扺押借錢。後來贖回麻布後,在麻布捆中發現五兩黄金在一手巾中包裹着。彬當即將黄金送回寺庫。寺庫人驚嘆説:“不久前有人用此金典錢,因慌忙未放妥而失手,想不到高士如此貞潔疏財將金送還。”寺庫於是取一半黄金重謝甄彬,往復十多次甄彬皆堅辭不受。後來梁武帝蕭衍因其賢良而任命甄彬爲益州録事參軍兼郫縣縣令。其後播遷至蜀、渝、鄂、湘,爲三省一市甄氏之先祖。河南甄氏因與彬祖同根同祖同宗而分外敬仰他。

  甄琛先祖。北魏名臣,曾輔佐孝文帝、宣武帝、孝明帝三代君王。曾在河南洛陽任諫議大夫、御史中丞、平南將軍、鎮北將軍之要職。琛祖在任河南尹加平南將軍時,於公元510年前後於嵩山南懷主持修建了中岳名寺閒居寺,並在公元520年前後於寺中修建了震驚中外的嵩岳寺塔,因此被擢昇爲吏部尚書。河南嵩山甄氏撰寫堂聯以贊之:“彈琴聞政理,嵩塔煉仙心。”

  甄權先祖。河南嵩山東南麓扶溝人。權祖生於東魏孝静帝興和三年(公元541年),歷經東魏、北齊、隋、唐四朝十二帝。權爺爲華夏神醫,尤精針灸,撰有《針方》等醫學專著。權爺曾爲唐太宗李世民治病,在他一百零三歲大壽時,唐太宗李世民經嵩山到扶溝,親幸其宅,訪逮其術,擢權爺爲朝散大夫,並賜幾杖,以爲榮耀。河南嵩山甄氏撰堂聯“妙灸神針扁鵲在世,聖醫仙刀華佗再生”以紀念敬仰他。

  甄濟先祖。河南衛州汲郡人。少年喪父而孤,即在河南淇縣之青岩山攻讀詩書。安史之亂中拒受叛賊安禄山僞職,有嘔羊血拒叛、封刀引頸抗賊之贇名。後被安慶緒囚禁於河南洛陽安國觀而持節不移。肅宗時授秘書郎、太子舍人、秘書少監等職。其晚年喬居湖北宜城,其夫人卒後葬河南淇縣。濟爺也是嶺南當代甄氏望族之先祖。河南嵩山甄氏特撰堂聯以贊之: “樵夫却步青岩山,望徽直節安國觀。”

  遼國耶律阮之甄皇后。甄皇后爲嵩山潁川人,生於唐哀帝天祐三年(公元906年)。先奉詔入後唐京師洛陽爲宫女。後唐清泰三年(公元936年),後唐滅亡後再詣後晋京城開封汴京爲宫女。後晋開運四年(公元946年)遼滅後晋。耶律阮於天禄元年(公元947年)登基,封甄氏爲遼國皇后,成爲遼國歷史上唯一的漢人皇后。甄皇后嫻静端莊,賢良有方,史稱甄皇后“嚴明端重,風神閒雅,内治有法,莫以於私。”於公元951年薨,甄後在後位五年。

  甄惠先祖。河南睢陽人,宋代著名畫家。工畫佛像,具天人之威;亦善畫牛馬,極具形態,以此得名於當時,汴洛諸多皇家廟宇佛堂之壁畫及佛眼開光大多出自惠爺之手筆,成爲中國宋代繪畫藝術的杰出大師。

  河南甄氏名門望族的歷史文化遺産
河南甄氏名門望族在焚膏繼晷中譜寫黄鐘大吕樂章,在胼手胝足中編織河洛文明,在榮辱毁譽中創設中岳文化,在世道嬗變中留下傳世珍寶。真個是帝後將相傳冕笏,賢士儒達留典籍。在河南甄氏中至今傳有口碑:“甄氏世代雅望高,傳下十件鎮家寶”這十件家族之寶爲:

  三山。一是始祖山,亦名具茨山,位於嵩山東南的新鄭市境内。這裏是包括我甄氏在内的華夏人文始祖即我嵩山甄氏元祖軒轅黄帝誕生、發祥的聖山。山上有軒轅廟,黄帝大宗祠;山下有軒轅故里,軒轅丘,黄帝宫。2001年,中國華僑聯合會將這一聖地公佈爲全國愛國主義教育基地。二是《竹書紀年》中所載的舜祖命名的中岳嵩高山,位於河南省登封市境内。嵩高山之南麓曾是虞舜聖君長期的政務中心,西麓之洛陽爲我河南甄氏望門的發祥福地與大本營。三是青岩山,位於河南淇縣北陲,山上有甄濟讀書臺,有甄濟先祖避雨遮風的絶岩石窟。我甄氏聖賢甄濟先祖曾在此山誦經讀典,據説砍柴樵夫爲不打擾專心致志讀書的濟爺而停下脚步,放下斧頭,默默退讓一邊。在山上打獵者在山下溪水中網魚者皆因敬服濟爺之仁德而藏弓收網不再殺生。

  三國。一是虞舜聖君曾陶甄於黄河古濟水河濱的古郡國陳留,其遺址位於河南省開封縣東南的陳留鎮。二是夏代虞思國,其遺址位於河南省虞城縣,這裏曾是有虞氏的發祥地及甄氏二世祖商均的封地,爾今尚有商均墓在此遺存。三是古陳國,其遺址位於河南省周口的淮陽,這裏曾是我甄氏肇始祖陳胡公的諸侯國,也是我甄通先祖的誕生之族地,而且還是山東甄氏先祖皋羊之誕生地靈。
 


分享按钮>>新会《甄氏族谱·序》
>>中国嵩山甄氏源流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