續修江蘇仰氏宗譜序

    中华仰氏网 2012年12月12日 万家姓


蘇皖仰姓源于河南省汝南縣,現已遍及華夏,但未有統一登譜,彼此缺少聯絡,呈分散狀。據悉安徽潛山、東至、無為等地已早有仰姓人家,且人丁興旺。已知潛山、無為各自有譜,其中潛山仰氏為仁詮公後裔,有完整的宗譜(樂斯堂),歷史悠久,可追溯至明朝。江蘇仰氏人家大多於明末清初從它地遷徙而來。據潛山《仰氏宗譜》考證,江蘇仰氏人家與他們本為同宗, 系仁詢公之後。仁詢、仁詮,乃同胞兄弟,仁詢為兄,仁詮為弟。余曾於揚州一古舊書店發現一本書中有“仰仁詮之印”的記載,可見仁詮公當時的顯赫地位與高深的文化教養。現江蘇仰氏人家大多按世系繁衍狀況,居住在蘇北地區的濱海淤尖(清末為阜甯吳家集)、響水周集王蕩、土橋,小尖的呂旺,海安集的小集,陳港鎮,建湖上岡,灌南九隊及灌雲圖河、楊集等地。另尚有部分仰氏人家因遷徙等原因散居各地,但祖籍大多源於上述诸處。

江蘇仰氏到底原籍何處,原來屬於哪一支系,因本來無譜,無文字材料可考。清末光緒壬寅春,仰氏二十世傳人阜甯吳家集(今濱海縣淤尖鎮正興村)永仙公,以族人利益為己任,首開先河,不畏艱辛,多方考證,探尋仰氏淵源。不惜代價,力邀眾賢,竭力撰譜。他嘔心瀝血,孜孜不倦,寒暑易往,歷經四個春秋,遂編成《仰氏宗譜.及祖堂本》。《仰氏宗譜.及祖堂本》系墨筆手抄本,全書分兩卷,它考證了江蘇仰氏的來源及分佈,並登錄了部分世系,為後人續修《仰氏宗譜》奠定了基礎。拜讀《仰氏宗譜.及祖堂本》,緬懷先人業績,令人歎為觀止,肅然起敬。永仙公率先垂範,建功立業,功德無量,當為我族人之楷模。《仰氏宗譜.及祖堂本》雖歷經滄桑,幾經傳存,但至今完好無損。雖紙頁枯黃,但字跡清晰,翰墨飄香,開卷流覽,猶如穿越時空的隧道,先人功德,躍然字裏行間。

不過令人遺憾的是:自清末譜成以來的九十餘年間,一直無人領頭續修與登錄,留下了一段漫長的空白與缺憾。當時譜牒所選排班起名用字只有兩句十字,已即殆盡。隨著時代變遷,族人繁衍,工作變動,遷居各地,分散而居者日益增多。加之文革之後,又有不少人不循族譜,另行起名,如此風不止,極易造成同族之內,長幼尊卑紊亂。長期以往,將至後人失晤宗族,此乃仰氏族人之不幸也。故余以為,重修仰氏宗譜,理支派,明世系,續增班字,組織族人登譜等,乃族人當務之急也。予望族人亦當緬懷先輩業績,視永仙公為典範,合族傾力,求同存異,及早完成重修宗譜之大業。

重修宗譜,以振家聲,工程之大不言而喻,但只要族人合力而行,定有成功之日。故餘倡議:以各聚居點為單位推選代表,成立續修江蘇仰氏宗譜聯絡小組,每小組推選一至二人為聯絡員,分別擔任采風、登錄工作,及早開始《仰氏宗譜.及祖堂本》的世系登錄工作。登錄後即可攜材料來我處匯總,以便整理入編,早日成譜,同時組織續修江蘇仰氏宗譜委員會,各委員共同審查、定稿,以便編印成譜,分發所有族人。

增補排班用字乃續修家譜重大工程之一。我自1989年起開始醞釀,因水準有限,主要借助於新華詞典查詢可用之字,1997年始成初稿,便印發給部分族人斟酌。當時我還沒有得到家譜原本,未能認真拜讀全譜,後來發現有諸多不妥之處,遂又拜读宗譜,反復推敲、修改,再次整理出來,供族人修改。現將原譜牒所載一世至二十六世排班用字連同我所增補的用字一併印發,恭請族中各位仁人之士推敲斟酌,獻計獻策,以求定奪。

這次所列增補排班用字的編撰原則為:以五字成句,兼顧韻腳及對仗,儘量回避同音異體字,以防止混亂。選字時取其吉祥斯文字眼,采其悅耳和諧之音,編成家譜歌,使其朗朗上口,成誦易記,便於流傳、使用。起名時宜用中字為主,考慮今後世系繁衍、人口增長等因素,凡同一輩份的族人應允許使用同音異體字命名。

通過這次增補,仰氏宗譜排班起名用字在原有基礎上新增八句四十字,計共六十六字,代表六十六世,取其六六大順之意。通過這次增補,仰氏宗譜排班起名用字可供後代人沿用千年以上。

續修宗譜,增補排班用字需要時間、水準、能力、精力,但因本人水準不高,能力有限,加之公務繁忙,工作密度較大,成年處於疲於奔命狀態,故只能在節假日,亦或閒暇之時抽空作些努力,故其中定有諸多不妥,乃至錯謬之處。我熱望受到此文者莫失吾望,獻計獻策,多提修改意見,並及時將資訊回饋給我,以便集族人之大成,及早完成《仰氏宗譜》續修之大業。

二十二世 仰憲明

時在一九九九年九月中浣 拜撰

二○○四年七月 上浣 修改
 


分享按钮>>《江蘇仰氏宗譜》序
>>寻找家人——庞志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