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詹氏家谱源流】春秋至秦汉时代詹氏的发迹

    中华詹氏网 2013年1月4日 詹氏网


春秋战国时期,詹姓子孙在周王朝和有关诸侯国封爵或任大夫,为国为民呕心沥血。诸侯争夺越演越烈。弱肉强食,詹国被吞并了。詹氏在夹缝中不折不挠,拼搏坚持。周朝后期,詹氏成为望族。到汉时,詹氏有欢聚也有离愁。
    三、东周至秦汉时詹氏的发迹
    周幽王被杀,西周灭亡,周人愤怒。于是,诸侯乃即申侯而共立已故幽王太子宜臼,也就是平王,以奉周祀。平王之后,迁都于洛邑。从此开始进入东周。越五十一年后,平王崩,其孙子林立,是为周桓王。这时历史进入春秋时期。
    文公于宣王之时得姓,并德高威严望重,为詹氏奠定了坚实的基础。文公子孙于春秋战国时期,都在周朝或有关诸侯国任大夫为重臣。
    据詹氏合修宗谱载:文公与田氏生四子:详、华、谆、训华。华,字美辉,袭封詹侯;华与尹氏生浩、采、资、泰、显、斌六子。显与赵氏生韩、朝、翰、乾、英、父。
    英公,字世贤,国之重臣,桓王时(公元前719~前697),诸侯不臣,公元前七零二年英公率臣下景从。
    英公胞弟父公,为周桓王大夫,忠义著称。《左传·桓公十年》记载:“虢仲潜其大夫詹父于王。詹父有辞,以王师伐虢。夏,虢公出奔虞”(公元前702年)。事隔二十九年(公元前673年夏),周惠王夺其田,并在郑厉公与虢公丑支持下,杀王子颓及五大夫(其中有詹父)。
    英公与申氏生礼。礼公,字尚节,文公之后五代,袭封侯爵,指詹为姓。礼公像赞曰:詹城嗣守,土姓攸同,荣君之命,播祖之功,昭兹来许,缅想高风。
    文公传九代为詹嘉。嘉公为晋国大夫,护国大将军。夫人孟氏。《左传·文公十三年》(公元前614年)载:“十三年春,晋侯使詹嘉处瑕,以守桃林之塞”。前五九一年成公“元年春,晋侯使瑕嘉平戎于王,单襄公如晋拜成”。
    襄公十一年(公元前562年),“楚子囊乞旅于秦,秦右大夫詹帅师从楚子,将以伐郑”。
    周景王(公元前544~前520),有大夫詹桓伯,名间,为文公十三代。昭公九年(公元前533年),“周甘人与晋阎嘉争阎田。晋梁丙、张走翟率阴戎伐颍。王使詹桓伯辞于晋,曰:“我自夏以后稷,魏、骀、芮、岐、毕,吾西土也。及武王克商,蒲姑、商奄,吾东土也。巴、濮、楚、邓,吾南土也。肃慎、燕、亳,吾北土也。……伯父若裂冠毁冕,拔本塞原,专弃谋主,虽戎狄其何有余一人?”间公奉词责晋,以德平戎。从此可看出,间公忠君爱国,德高义重,以理服人之品格和能力。间公与江氏生季公和家公。子孙辟居河间。
    家公生笃信和笃行。他们在河间为任和创业。
    季公,在周景王时期出任楚尹官。与辛氏生何公和仲公。子孙也居河间。
    十五代何公,战国有名术士、道家,夫人习氏。“詹何钓鱼”与“詹何度牛”的哲理寓言故事,遗传千秋,为后人所探究。
    詹国,原为詹氏子孙采食的地方。后来,在春秋中后期,由于诸侯争斗,秦国东侵,邻国蚕食,使詹国失去了土地。詹氏子孙被逼转移到河间一带开拓创业。
    在恶劣的社会环境里,詹氏子孙没有被豪强摧垮,也不被困难所吓倒,他们不折不挠,奋斗着,坚持着。
    詹氏在周王朝时,是一个显赫的家族,从詹文侯起,历十五代,血缘纯真,人口并不多,但人才辈出,多为大夫卿士,皆为俊杰。周后期,詹氏在河间、渤海一带发展成为望族。秦统一中国后,实行“郡县制”,至西汉时,置河间郡,也就成为詹姓郡望。一直到晋朝初期,河间,渤海,南至山东北部,成为詹氏的大本营和繁衍的源头。
    通考周朝詹氏的成长发展史,可清楚地看到,周王姬姓的优秀血统和传统在詹氏子孙身上的传承和激励作用。后人有诗赞周詹:忠君爱国,持义施德。刚正不阿,存诚慎独。聪明勤勉,足智多谋。崇宗敬祖,孝礼为本。血浓于水,亲情厚重。同气连枝,如松蕃昌。
    秦汉时期,中国处于大统一内动乱和分裂状态。但经济文化的发展,却激发了詹氏子孙奋发进取之心,增强了务实求效的观念。除了少部分成员从政从军之外,大多数人聚邑而居,务农经商,或从事手工业,如建筑、冶炼、纺织、制陶等。从而达到兴旺和富足。当时的时势,也造就了詹氏子孙自强不息、协作团结、亲情睦族的强烈观念和韧强的性格。詹氏重儒学,通经典,传承易学、道学,成功者众,如隗公、豹公、康公、胜公、睦公、子兴公、逸公等,就是出类拔萃者。
    詹氏的历史寓于中国的大历史之中。大历史又大大地影响着詹氏。
    首先,看看春秋战国时期是怎样的社会?
    东周春秋时期(前770年—前476年),“春秋时期”是因孔子修订《春秋》而得名。这部书记载了从鲁隐公元年(前722年)到鲁哀公十四年(前481年)的历史。现代的学者为了方便起见,一般从周平王元年(前770年)东周立国起,到周敬王四十四年(前476年)为止,称为“春秋时期”。或称春秋时代,简称春秋。
    那时,诸侯左右了天子。据说周初分封诸侯几百个国,到春秋时只剩下一百多个。其中较强大的有齐,晋,楚,秦,鲁,卫,燕,宋,陈,蔡,郑,曹,吴,越等十几个国家。这些国家都想当霸主,因此连年生发兼并和战争,造成天下大乱的局面。在斗争过程中,诸侯国先后出现了五个霸主,一说是:齐桓公,晋文公,秦穆公,宋襄公,楚庄王;另一说是:齐桓公,晋文公,楚庄王,吴王阖闾,越王勾践。就这是史书中所说的“春秋五霸”。
    尽管春秋时代社会动荡,战争不止,但社会历史依然取得了很大的进步。在战争过程中,各民族人民频频来往,相互影响,这就加快了各族人民之间的渗透、同化和融合的步伐。众多小国的合并,为公元前二二一年秦始皇结束战国时代,一统天下提供了机遇。
    春秋时期,那动荡多变,错综复杂的政治,也造就了一大批形形色色的历史人物。他们之中,有齐桓公,晋文公那样雄心勃勃的霸主;也有卫懿公,晋灵公那样荒淫无道的昏君;有管仲,晏子那样的伟大政治家;也有屠岸贾,伯那样的阴谋家;有曹刿,孙武那样的军事家;也有囊瓦,先索那样的败军蠢将;有孔丘,孟轲那样的圣人学者;亦有督戎,古治子那样愚智的武夫,等。
    他们的事情,教育了后人,感化了后人,留下了历史的足迹。
    战国(前475年~前221年),或称战国时代,简称战国,是历史上秦统一中国前属于东周的一段历史时期。关于战国从什么时候开始,史学家有不同的争议。《史记》定战国的开始于前四七五年(周元王元年),《资治通鉴》定战国的开始于前四零三年(韩赵魏三家分晋)。战国的结束是在秦统一中国(前221年)。战国的名称来自于西汉刘向编的《战国策》。
    战国时期,诸侯兼并土地战代替了春秋时期政治上的霸权争夺,社会非常不稳定。是我国从奴隶社会走向封建社会的过渡期。春秋一百多国,经过不断兼并,到战国初年,只剩十几个国。大国有秦,魏,韩,燕,赵,齐,楚,即“战国七雄”。南方越国还比较强。小国有东周,宋,卫,中山,鲁,滕,邹等。另外,还有不少少数民族分布在四周,北与西北有林胡,楼烦,东胡,仪渠,南有巴,蜀。

战国前期,“七雄”形成,各国将精力用在内部整理上。各国招揽贤才,励精图治,像李悝,吴起,商鞅等人的变法维新就发生在这时期。
    战国中期,就是大战的时候。是:“国无宁日,岁无宁日”“邦无定交,土无定主”的混战局面。各个国家为保持自己的生存和扩大国土的势力,君主们都相继称王,独霸一方。一方面加强中央集权,改革图强,加强军备;另一方面,在外交上频频争取别国的“合纵”“连横”。
    战国后期,秦国昭襄王用范睢为相,采用了“远交近攻”之计,破坏了各国的“合纵”,加强了秦国的国力、军事,成了战国时期的第一强国。
    战国时期,铁器代替了石器和青铜器,春秋时的井田制被取消,牛被用来耕地。各国之间的商业贸易得到发展。手工业的进步很大,纺织、漆器发展很快。这些发展也使社会结构发生了变化。世袭的等级制度被瓦解,一些过去的贵族失去了他们的地位,而另一些那个时候的平民通过经商或其他的机会致富,甚至成为政治集团中举足轻重的人物。官僚制度发生了变化。为了应付这些变化,各国采取了不同的变法,秦国商鞅的变法为秦吞并其余六国创造了条件。
    这个时期,出现了诸子百家,这是中国思想、学术发展的黄金时期,史称百家争鸣。墨子的墨家,韩非子的法家自见一斑,庄子发展了老子的道家学说,孟子为儒家在秦后的地位奠定了基础。《论语》《老子》《墨子》《孟子》《庄子》《荀子》《韩非子》《孙子》《吕氏春秋》《国语》等伟大著作,给后世中国留下了宝贵的遗产。
    军事理论和技术得到了很快的发展。《孙膑兵法》就是这个时候出现的。
    文学方面有突出的成就,屈原和宋玉等的诗歌集《楚辞》就是代表。
    科学技术也取得新成就,如:天文学方面,甘德和石申的《甘石星经》记明了一百二十个恒星的坐标,是世界上最早的恒星表;数学方面,《周髀算经》记录了数学成果,“商高定理”(即勾股定理)达到当时世界数学的先进水平;医学方面,《黄帝内经》、《扁鹊内经》等医书,大约在这个时期出现;物理技术像凸透镜聚焦、太阳能取火、“司南”制造、天平、漏壶等都研究产生。
    建筑业得到发展。鲁国匠师鲁班,就生活在春秋末战国初期。李冰开凿了都江堰,解除了岷江水害,又使成都平原地区得到灌溉,通航。郑国在关中开凿郑国渠,通泾洛二水,渠长三百多里,使关中之地成为沃野。

匈奴的威胁导致了战国长城的修建。蜀,越成为中国的一部分。
社会的动荡和变故,既是坏事,也是好事。静中有动,动了之后必然趋于静,社会也就前进一步了。尤其文化科技的发展,更能大大地促进社会的进步。战国的历史不就说明了这点吗?
    其次,纵观秦汉时期的社会状况。
    秦朝(前221年-前206年):
    秦始皇在灭亡六国之后,建立了大一统的封建集权王朝。秦始皇一方面创设了影响深远的皇帝制度,在中央设立三公九卿制,在地方推广郡县制;另一方面,又采取了一系列巩固统一的措施,如:统一文字、度量衡及货币,销毁兵器,决通川防,广修驰道以及“焚书坑儒”等等。随着进一步北征匈奴、南服百越等措施的实行,统一的多民族的封建国家形成。
秦朝的统治极其残暴,无休止的兵役、徭役以及暴虐的刑罚,给人民带来了巨大的灾难和痛苦。特别是到秦二世当政时期,其统治更加黑暗。于是,陈胜、吴广领导的农民大起义终于将秦朝推向灭亡之路。
    秦始皇,赢政,赵氏(因生于赵国而取以为氏),名政,生于公元前二五九年,死于公元前二一零年,享年50岁。公元前二四七年,其父庄襄王(名子楚)死,赢政代立为秦王,时年十三,秦王政二十六年(前221年),秦灭六国而统一全国,秦王政改称始皇帝,定都于咸阳(今陕西省咸阳市)。秦始皇三十七年(前210年),赢政死于巡行途中,年五十。二世胡亥嗣立。二世三年(前207年)八月,宦官赵高杀胡亥玄立子婴(胡玄兄之子)。是年十月(秦历岁首,公历为前206年),子婴降于刘邦,秦亡。
    秦人祖先原为西方古老部落,周孝王时,其酋长非子为周人养马泾、渭之间,被赐姓为赢(又称秦赢)。周宣王时,秦部落酋长庄公及昆弟五人,奉周王命,率兵七千,大破西戎,被称为“西垂大夫”。至西周末,秦襄公始建立奴隶制国家,因其护送周平王东迁有功,始被平王封为诸侯,并赐以岐西之地。春秋时期,秦德公迁都于雍(今陕西凤翔);秦穆公时,国势强盛,成为诸侯大国。战国时期,秦孝公任用法家商鞅实行变法革新,为封建制经济和封建政治制度的发展,奠定了坚实的基础。此后,秦国日益强大,至秦王政,先后灭掉韩、赵、魏、燕、楚、齐六国,统一了全国,建立了我国历史上第一个中央集权的封建制国家。
附,  秦世系:


1、秦仲    2、庄公    3、襄公    4、文公    5、宁公    6、出公  7、武公  
8、德公    9、宣公   10、成公    11、穆公  12、康公  13、共公  14、桓公  
15、景公    16、哀公   17、惠公   18、悼公 19、厉公  20、躁公  21、怀公  
22、灵公    23、简公  24、惠公 25、出子 26、献公  27、孝公   28、惠文王  
29、武王  30、昭王 31、孝文王  32、庄襄王  33、秦始皇  34、二世(胡亥)
35、子婴汉

 


分享按钮>>【詹氏家谱源流】詹姓宗族文化(之一)
>>【詹氏文化古迹】詹氏图腾起源释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