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赖氏文化古迹】赖忠诚迁宁都浅析

    中华赖氏网 2013年1月30日 世界赖氏网


 经过许多前辈多年考证,“赖忠诚是宁都最早的客家先民” 已成定论,毋庸多疑。然而赖忠诚何因来宁,何地来宁(虽然说是活州丰宁县平宁里迁宁,但目前尚考证活州到底在哪里。)这些问题尚不明了。
    详考赖氏各谱,信丰《赖氏永诚祠第六修族谱》“仕官记”中载:“忠诚公。。。。。。。宦虔州知府遂家此。”安远思公之孙光辅公(荪公长子)周显德二年乙卯(公元955年)冬月念日撰文《赖氏源流序》中称:“活州丰宁有忠诚讳尚宓,官至虔州守。”安远儒学训导褚汝文, 在宣统元年(公元1909年)五修谱序中说“忠诚公任虔州太守,见山清水秀,遂卜居焉,今宁都州也,复徙桴源。”寻乌赖氏族谱(得公派)在赖氏世系中载:“忠诚公。。。。。。。任南康郡太守。”《瑞金赖氏族谱》、定南历市《赖氏源流志》(龙信公派)均有记载:“忠诚公见桴源山青水秀,遂卜居焉。”
    据查,晋陈寿《三国志》中有两处,“赖恭,蜀汉镇远将军,官太常。”一是先主刘备占领汉中后,由关羽、马超、张飞、法正、诸葛亮等表奏刘备为汉中王;二是公元221年,縻竺、许靖、赖恭、黄权等劝汉中王即皇帝位。由此看,赖恭应是蜀汉举足轻重的人物。但历史上却无赖恭之传,包括《三国志》,这令人百思不得其解。
    明凌迪知《万姓统谱》中有“赖文,任蜀汉零陵太守。”《岭南嘉应东楼敦厚居赖氏族谱》赞记中有“赖忠郎,汉末晋初,为两朝侍讲,因忠贬广东、广西两省监察巡按御史,晋陶渊明为其写赞:谪贬巡按,国学才衡,两朝侍讲,天子门生。”还有。。。。。。。。赖炯,官任蜀汉令史,为诸葛武侯常赞颂,后任参军官。台湾省台中市赖氏宗亲会所编《赖氏大族谱》中有“忠郎公,汉昭烈帝章武元年(221年),任太常寺卿兼翰林院侍讲;因汉末(蜀汉末)忠谏,贬广东 、广西两省御史,复兼巡按而卒。”《桴源赖氏族谱》有“赖忠,字忠诚,任蜀汉都尉、太常卿。”再考江西省宁都县肖田乡美佳山村桴源热水赖忠诚公墓,有清道光乙酉年(公年    年)碑文曰:“据旧碑载,公生于后汉(蜀汉)建兴十四年丙辰(公元236年,请注意这是蜀汉纪元,而非魏、吴纪元)八月十二日戌时,自活州(是不是洛州?)丰宁县平宁里徙揭阳之桴源,殁于永熙戊午年(298年,这是西晋纪元)二 月十八日,葬三都热水,火龙吐珠形,丑山末兼癸丁三分。”
    根据上述资料和实物分析论证,其各种说法虽然不完全一致,也不能前后衔接妥当,丝丝入扣,有序可查,但是我们似乎至少能够这样推定:一是赖忠诚确属三国末西晋初人无疑;二是赖忠诚与先主刘备创建的蜀汉有千丝万缕、不可分割的联系,能不能这样说,“蜀汉是赖氏兴盛的一个重要时期”。三是蜀汉历史值得赖氏重点研究。
    据《赣州通》赣州沿革考中,“三国`吴嘉禾五年(236年,与后汉(蜀汉)建兴十四年丙辰同一年)分庐陵郡置庐陵南部都尉(治于都),又析于都白鹿营地置阳都 ,又析阳都 陂阳地置陂阳县(随后改名为揭阳县),西晋太康元年(280年)阳都改名为宁都,太康三年 (284年)揭阳复名陂阳,南北朝宋永初元年(402年)改南康郡为南康国,宋孝武大明五年庚子(460年),以宁都虔化屯另置虔化县,齐永明元年(483年)南康国复名南康郡,隋开皇九年(589年),灭陈,改南康郡为虔州,虔化并入宁都,开皇十三年(593年),陂阳并入宁都,开皇十八年(598年),宁都改虔化,县治迁至雪竹坪(又名赤竹坪,今宁都县城---梅江镇)宋绍兴二十三年(1153年),改虔州为赣州,改虔化为宁都,沿用至今。
    由上述史料可知,古揭阳县属今宁都县的一部分(或含今石城县一部分),历史上仅存48年(236---284年),值三国末、西晋初,南康郡在西晋初始建,至隋开皇九年(589年)改为虔州,后隋炀帝大业三年丁卯(607年)改为南康郡,唐高祖武德五年壬午(622年)又改为虔州,因此南康郡(南康国)历史上存在323年,即两晋、南北朝、隋初、隋末唐初期间。
    从而可知,赖氏族谱中说到的“揭阳之桴源”必是今江西省宁都县肖田乡美佳山村桴源(今桴源小地名还被当地人沿用,只是所指地方很小,除当地人外少有人知道),而其所记载的一系列历史事件发生年代当在三国末西晋初的几十年。进而可以肯定三国时人赖忠诚早于南北朝刘宋元嘉年间的赖仲方到达宁都,其到达宁都之时应在280----284年之间。而赖仲方到桴源的元嘉期间(424—453年),桴源应称为南康国陂阳县桴源,已不再称为揭阳桴源了。揭阳已在284年复名为陂阳县,历时已140多年了,纵有习惯沿用称呼,也不可能延续这么长时间。既然各种老谱有称“揭阳之桴源”就只能是赖忠诚迁来“揭阳之桴阳”。
    史书记载,公元263年曹魏灭蜀汉,265年司马氏篡魏建立西晋,280年西晋灭吴,统一中国。根据以上资料能不能这样推断:赖忠诚祖辈、父辈、兄弟及其本人均先后在蜀汉为官,魏灭蜀后,随蜀汉后主刘禅降魏,随后晋篡魏又灭吴,然后赖忠诚等被西晋派到原属东吴的庐陵郡南部都尉或是南康郡 (822----284年之间,前后相差两年)为官,当时的南康较中原来说是属于偏远蛮荒之地的,而蜀汉降官属西晋王朝的非嫡系官宦,有点带贬的意思。如此说来,于情于理较合乎逻辑和实际。由此“仕迁”之说更为可信。只是有待于有心人从正式史料中予以印正。
    然后,几经辗转迁徙,世事变幻莫测,战乱的创伤给予赖忠诚太深的记忆,而且“西晋集团是一个以杀夺滥尝始,又以杀夺滥尝终的黑暗集团”、“司马氏集团中人,相互间只有一种极阴恶的杀夺关系,见得必夺,以杀助夺,”、“高级士族压迫中下级士族,不得升迁。”(范文澜《中国通史》)身为中下级士族,又是蜀汉降官的赖忠诚,更深感危机四伏,祸患无穷,寻思摆脱如此的处境。见南康郡之揭阳桴源,崇山峻岭,水秀山清,交通闭塞,正是当时两晋、南北朝期间中下级士族向往的避世遁迹、去祸免灾、与世无争的“桃花源”境界。于是便在桴源被窝岭下辟居筑室,开荒农耕,并按中原士族的方式,教子孙习文练武,过上营谋耕读、与世无争的安宁日子。
    由此,桴源成了赖氏繁衍生息、兴旺发达的避风港。
    查《中国历史地名辞典》,丰宁县,北魏正始中置,治所在今陕西西乡县西。隋大业三年(607年)改为西乡县,徙治今西乡县。现西乡县常有丰宁镇。洛州,前秦初置,治所在宜阳县(今河南宜阳县西)。寻移治陕县(今河南西城陕县),又移治洛阳县(今河南洛阳市东北),后复徙丰阳县(今陕西山阳县),后废。汉中郡,战国秦惠王十三年(前312年)置, 治所在南郑县(今陕西省汉中市)。西汉移治西城县(今陕西安康县西北)。东汉还旧治,后为张鲁所据,改名汉宁郡,建安二十年(215年)复改汉中郡。隋开皇三年(583年)废。西城县、安康县,西城县西汉置,治所在今陕西安康县西北汉江北岸。西魏移治今安康县。北周天和四年(569年)废。隋义宁二年(618年)复改金川县为西城县,治所在今安康县。元废。清乾隆四十七年(1782年)置,治所在今陕西省安康县。西魏恢复北魏建置,废西乡县名,再立丰宁郡、丰宁县于丰宁戍。次年,析北梁州和直州(即北魏东梁州)之地置洋州于泾洋河口西岸蒿坪山之阳(即今四季河),以洋水为名,此为本县立州之始。洋州领洋州、怀昌、洋中、丰宁四郡。洋川郡辖黄金县;怀昌郡辖怀宁县;洋中郡无考,丰宁郡辖丰宁县。西魏恭帝三年(556)宇文觉代魏立周,本县即为北周所有,仍属洋州丰宁郡,县名驻地均无变动。
    因此,活州丰宁是不是就是“汉中丰宁”或“洛州丰宁”呢,或是“洋州丰宁”呢?
不管是不是,只要现在的西乡县丰宁镇可以找到平宁里,能够在附近找到成规模的赖姓,哪它就是原来的活州丰宁县平宁里。就如松阳古市、揭阳之桴源一样,除非本地人,外地人是不会知道的。真诚地希望,有知情者(如丰宁镇人等)能证实,让真相大白天下。
    如果活州丰宁县确实是西乡县(丰宁镇),哪更能说明赖忠诚从蜀汉走来,更加符合我上述的推断。

宁都  赖徽荣                   
2004.3于宁都                  

附:
陕西西乡县沿革
    西乡县自蜀汉章武元年(221)建治至今,已历l769年(止于199O年),其间,隶属关系、疆域扩削、县名更易、治所迁移均变化巨大,据《薛志·建置志》云,曾有一城、二州、四郡、六县等设置。
 
建置沿革
    夏、商(约公元前2l世纪一前11世纪)县地属梁州褒国附庸巴方。
    西周(前lO27一前771)县地属雍州楚国。
    东周(括春秋、战国)前期(前77O一前312),县地仍属楚有。周赧王三年(即楚怀王十七年,秦惠文王更元十三年,前312年)秦楚发生“丹阳之战",秦师获捷,乘胜占领楚之汉江中上游地区,直至战国末(前221),县地属秦国汉中郡。 
    秦(前22l一前2O7)县地属汉中郡成固县。 
    西汉(前2O6---25,包括新莽和更始政权)承袭秦制,仍行郡县。武帝元封五年(前1O6)分全国为十三州(郡),县地大部属益州汉中郡成固县,东北隅属汉中郡之安阳县。新莽地皇四年(23),公孙述割据益州,占有巴、汉,13年中,县地为公孙政权所辖。 
    东汉光武建武十二年(36),破蜀灭述,县地复归汉有,仍属益州汉中郡成固县。和帝永元七年(95)以班超平定西域有功,封定远侯,食采于县地(括今镇巴),并建平西城(又名平阳城、定远城),为本县建城之始。汉献帝初平二年(191),张鲁、据汉中,改汉中郡为汉宁郡。建安二十年(215)曹操据汉中,复汉中郡名。郡名两更,县地仍属。
    汉献帝建安二十四年(2l9),刘备取汉中,县地归蜀。蜀汉昭烈帝章武元年(221)分成固县南境置南乡县(即今西乡、镇巴二县地),从此本县脱离成固,独立行政,仍为蜀汉益州汉中郡领辖,设县治于归仁山(今镇巴县渔渡坝古城堡)。是年,蜀将张飞晋封“西乡侯",寄食采于南乡县。蜀汉后主炎兴元年,即魏元帝景元四年(263),曹魏灭蜀,分广汉、巴、涪陵以北7郡为梁州,本县归魏,属梁州汉中郡。
    西晋统一中国后,武帝太康二年(281),因张飞封侯西乡,改南乡县为西乡县。
    西乡县之得名,虽有数说,但以张飞食采之说较为可靠。治所由归仁山北移平西城,仍属梁州汉中郡。愍帝建兴元年(313),仇池氐杨难敌据汉中,次年,梁州人张咸起兵逐氐军,投归益州巴氐李雄,由此本县遂为李雄所建之“大成"所有,行政隶属仍为梁州汉中郡。
    东晋(括十六国)初,本县尚归成汉(即大成)所有。晋穆帝永和三年(347) 桓温伐蜀,成汉灭,本县归晋。东晋孝武帝宁康元年(3 73),苻坚派兵攻取梁、益二州,本县遂为前秦占有。孝武帝太元九年(384),桓冲遣将杨俭期收复汉中,本县复为晋土。安帝义熙元年(405),谯纵叛晋,割据梁,益,仇池氐王杨盛乘虚据汉中,以地请降后秦,但因杨盛窥伺两端,游离于东晋、后秦之间,东晋、后秦皆无实际管辖能力,汉中郡、县实为杨盛政权所辖。义熙九年(413),刘裕命益州刺史朱龄石灭谯纵,收复四川东晋王朝乘胜克汉中,本县再归晋。在东晋1O3年中,汉中郡县兵连祸结罗几易统治,但西乡县名未变,治地平西城未动,始终归梁州汉中郡所辖。
    南北朝历刘宋、萧齐至萧梁武帝天监三年(504),即北魏宣武帝正始元年,梁州刺史夏侯道迁以汉中叛降北魏。北魏政权于县境(今峡口)设丰宁戍。改西乡县为丰宁县,寓五谷丰稔,四季咸宁之义。并立丰宁郡领丰宁县,郡县同驻丰宁戍,改属东梁州领辖,旧治平西城遂废。梁武帝大同元年(535)北梁州刺史兰钦收复梁州,本县还梁,复西乡县名,治所仍驻丰宁戍,属北梁州汉中郡所辖。西魏文帝大统十七年(551)侯景溯江犯江陵,梁萧绎(次年称帝)求救西魏,约许割让汉中。西魏乘机于废帝元钦元年(552),遣将达奚武占领汉中,本县又为西魏所有。西魏恢复北魏建置,废西乡县名,再立丰宁郡、丰宁县于丰宁戍。次年,析北梁州和直州(即北魏东梁州)之地置洋州于泾洋河口西岸蒿坪山之阳(即今四季河),以洋水为名,此为本县立州之始。洋州领洋州、怀昌、洋中、丰宁四郡。洋川郡辖黄金县;怀昌郡辖怀宁县;洋中郡无考,丰宁郡辖丰宁县。西魏恭帝三年(556)宇文觉代魏立周,本县即为北周所有,仍属洋州丰宁郡,县名驻地均无变动。
    隋立,本县即属隋土。文帝开皇三年(583)撤郡,行州县两级制,时,丰宁县仍属洋州。炀帝大业元年(605)废州复郡。翌年撤梁、洋二州,合为汉川郡;改丰宁县复西乡县名(从此县名迄无更)多同时将县治由丰宁戍移往所废之洋州治地蒿坪山之阳,且立洋源镇(军事建置)于此,县镇同治,归汉川郡所辖。
    唐高祖武德元年(618)废郡复州,析汉川郡之西乡、兴势、黄金三县,再立洋州于西乡州县同治蒿坪山之阳。七年(624)析西乡南境置洋源县(今镇巴县地)。唐太宗贞观元年(627),分全国为lO道,本县属山南道洋州辖。玄宗开元二十一年(733)调整区划,山南道分为东西二道,本县随洋州属山南西道。天宝元年(742)改洋州为洋川郡。十五年(756)郡治由西乡迁往兴道(贞观二十三年改兴势为兴道,今洋县)。
    肃宗乾元元年(758)再撤郡复州,改洋川郡为洋州。一迁一改,本县仍属。代宗大历元年(766),洋源县治因兵事烧劫,侨驻本县白湍村(今古城子,亦为两晋至萧梁的西乡县治)。敬宗宝历元年(825)撤销洋源县,其地大部并入西乡县。僖宗光启三年(887),洋州设立武定军(军事建置)。昭宗景福元年(892)风翔节度使岐王李茂贞以讨杨复恭为名,取凤、兴、洋三州。昭宗天复二年(902),朱温进入关中,把持朝政,杀戮大臣,四川王建乘机以假道勤王为名,占领兴元(汉中),洋州武定军节度使李思敬迎降,本县随洋州归前蜀。
    后唐庄宗同光三年(925),即前蜀咸康元年,皇子魏王继岌伐蜀至兴州(略阳),前蜀武定军节度使王承肇即以洋州北降后唐,本县随之。后唐闵帝应顺元年(934)正月,盂知祥遣将张业入兴元,武定军节度使孙汶韶又以洋州降后蜀,因避孟知祥讳,乃改洋州为源州,本县从属。 
北宋太祖乾德三年(965)正月,宋将王全斌、刘光义灭后蜀,改源州复洋州,本县与兴势、黄金、真符同为洋州辖。宋太宗至道三年(997)改道为路,分全国为15路,本县随洋州属陕西路。神宗熙宁五年(1072)增建利州路,本县随洋州属之,县治仍驻蒿坪山之阳。
    南宋仍行路、府(州、军)、县制。高宗绍兴十四年(1l44)利州路东西两分,本县归利州东路洋州辖。理宗端平元年(1234)金灭。次年,蒙古军入侵金、洋、梁(兴元)三州,战争屡年,西乡城毁治废达18年。宝祜元年(1253),即蒙古宪宗三年,忽必烈遣使戍守兴元诸州,“草创之初,未暇为经久之规",沿袭宋制,并利州东西两路为兴元路。本县归兴元路洋州辖。时,县城已毁,因陋就治于蒿坪山之阳。
    自忽必烈在兴元诸州建立各级地方政权后,历19年始建国号为元,其时,本县已为元土。元世祖至元二十三年(1286),全国设lO个“行中书省"(简称行省,后增至11个),代“中书省"分治天下。从此,本县脱离洋州,改属陕西行中书省兴元路。元晚期县治方由蒿坪山之阳迁来今治。元顺帝至正二十五年(1365),夏明玉珍取兴元,本县随之又属“大夏"6年。
    明太祖洪武三年(137O),大将徐达克兴元,改兴元路为汉中府,洪武九年废行中书省,分全国为13承宣布政使司,本县即属陕西承宣布政使司汉中府。
    清世祖顺治三年(1646),肃亲王豪格遣将贝勒尼堪等进占汉中,县土遂归清有。清承明制,本县仍属陕西布政使司(后改称陕西巡抚部院,俗称陕西省)陕安道汉中府辖领。清仁宗嘉庆七年(1802)析本县南境24地置定远厅(今镇巴县)。
    中华民国元年(19l2)1月1日,孙中山在南京就任中华民国临时大总统,3日成立临时政府,是时,陕西省已先宣告脱离清朝统治。民国2年并汉中、兴安(安康)、商州为汉中道,本县属之。民国17年撤道,行省、县二级制,本县直属陕西省。民国24年,省下增设行政督察区(即专员公署,简称专区),本县属陕西省第六行政督察区(治南郑)所辖。
    中华人民共和国1949年1O月1日成立。同年12月5日,西乡解放。新中国行省、县两级制,省下分区设置行政督察机构。本县初属陕甘宁边区陕南行政公署,l951年属陕西省南郑区专员公署,1954年属陕西省汉中区专员公署,1955年6月属陕西省汉中专员公署,l968年属陕西省汉中地区革命委员会,l978年属陕西省汉中地区行政公署,1996年7月,汉中撤地设市后属汉中市至今。
 
西乡县县情
    西乡县位于汉中东部的汉江谷地,总面积3240平方公里,辖23个乡镇,人口41万;气候温和,雨量丰沛,地形平缓,物产富饶。人脉旺盛,交通便捷。是一处极具发展潜力的热土,也是独具魅力的休闲胜地。 
    西乡生态环境优良。北依秦岭,南屏巴山,嘉陵南去,汉江东流。独特的地形地貌和南北气候过度带区位,孕育和滋养了极为丰富的物种,造就了最适宜人与自然和谐发展的优良环境。纵观全景,山明水秀。河湖星罗棋布,田野鳞次栉比,山川四季长绿,花果处处飘香。22万亩生态茶园绿漫大地,万亩樱桃园红醉游人。生活在这里的西乡人,天天都享受着“人在画中走,心在仙境游”的无穷乐趣。 
    西乡文化积淀丰厚。考古证明,在西乡县牧马河南岸李家村遗址,距今7000多年前,先民就创造了早于仰韶文化的远古文明,成为新石器时代早期文化的代表。6000年前,何家湾人不仅储存了大量稻谷,所创作的骨雕人头像,以其距今年代最为久远的崇高地位,列为陕西省历史博物馆的第一号藏品。三国时期,名将张飞在这里封侯食邑。清康熙年间,伊斯兰教拱北三大圣地之一的鹿龄寺落成。土地革命战争时期,红29军在这里创建,川陕革命根据地留有众多遗迹。解放后,还涌现了主持北京大学、兰州大学、中央民族学院、天津美术学院党政工作的江隆基、张养吾、陈茵等红色精英。 
    西乡民俗风情淳朴。由于西乡地处川陕要冲,地缘巴楚文脉,13个民族杂居融合,形成了鲜明的地域风情。待人淳朴,崇文重义。饮食多样,好酒嗜茶。年节婚庆,老少同欢。初一十五,庙堂人满。工作闲暇,舞文弄墨。好景时节,文友蜂拥。创造的菜豆腐、面皮、羊肉泡等特色食品,味兼南北,百吃不厌;牛肉干、松花变蛋,久负盛名。游历西乡的城镇乡村,无不感受到一派平和气象。 
    西乡旅游特色鲜明。国家AA级、省级风景名胜区午子山,距县城12公里,是陕南道教活动重要场所。全国农业旅游示范点、西北最大的樱桃种植基地——樱桃沟景区紧临县城。建筑独具风情的鹿龄寺处在城郊,镇水金牛位于南堤广场,阳安铁路、316国道、210国道穿行七星湖、枣园湖水域,横贯全县的“十天”高速公路已经开工,米仓山自然保护区已通过国家林业部专家委员会评审。随着城镇化步伐加快,西乡县城规模迅速扩大,功能日臻完善,品位不断提升,茶情水韵迷人。
    西乡节庆盛大开场。西乡县茶业“始于秦汉,盛于唐宋”。为弘扬茶文化、壮大茶产业,西乡县秉承清明古会、午子山庙会的传统,已连续兴办了七届茶叶节。打造了西乡茶叶节、樱桃节和赛茶大会“两节一会”的著名旅游品牌,赢得了各方宾朋的广泛认同和热情追捧。每年4月中下旬至“五一”黄金周,经济商贸、文化研讨、民俗展演、艺术交流等活动纷纷登场,政要贤达满座,明星大款云集。徜徉花海,沉醉春光,挥毫泼墨,大展长才,为西乡的美景增光添彩,为西乡的发展抒情言志!给美丽的茶乡带来更加浓烈的喜气和财气。 
    西乡的发展势头强劲。县委、县政府围绕率先突破发展、构建和谐茶乡的目标,践行科学发展观,推进“农业稳县、工业强县、资源富县、旅游活县、开放兴县”战略,加快茶叶、生猪主导产业发展,提升工业经济实力水平,强化城乡共荣机制,打造区域特色品牌,为千年茶乡注入了蓬勃的活力,展开了光辉灿烂的崭新画卷。
 
白龙塘镇简介
    西乡县辖镇。1950年设学地乡,1959年更名白龙塘管理区,1965年建公社,1984年改乡,1996年白龙塘乡、碾子沟乡、丰宁乡合并设白龙塘镇。位于县境北部,距县城9公里。面积166.1平方公里,人口1.9万。阳(平关)安(康)铁路横贯境南,城(关)白(龙)、白(龙)碾(子沟)公路通达。辖龙王沟、上庵、何家山、朱家垭、贯溪、白家坝、碾子沟、罗家院、仁义、白火、响洞、遇缘、田禾、沈家坪、沈河、丰宁、刘院、中坝河18个村委会。矿藏有砂金、花岗岩。工业以采矿、食品加工为主。农产以水稻、小麦为主。种植五陪子、龙须草,盛产木炭。

 


分享按钮>>【赖氏文化古迹】松阳赖氏根在宁都
>>【赖氏文化古迹】文天祥序赖氏族谱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