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冉氏网新闻】冉氏列祖迁徙考

    中华冉氏网 2013年3月11日 万家姓


综上所述,可知列祖迁徙路线,进而得知祖籍地点:

一、冉氏得姓始祖——冉季载,在河南平舆(聃国)。

二、历史旧谱都写冉氏列祖,冉猛、冉弘、冉璆、冉隆都是季载之后,都在河南。

三、冉定任湖北荆州刺史,冉道周由荆州调内陆,再入川。

冉氏列祖迁徙  祖籍地名简表

 郡望与堂号

魏晋至隋唐时,每个郡显贵的世族(家族)称为郡望,意指世居某郡的姓氏为当地所仰望。某姓的郡望在哪个郡,就以那个郡来命名,如冉氏是武陵郡所仰望的显贵世族,就称冉氏郡望为武陵郡。但这个郡望之地不是姓氏的起源地,而是这个姓的繁盛地。

堂号,是各姓氏为了弘扬祖德,敬宗睦族,在宗祠、每家堂屋神龛(神台)、家谱上都有一个共同称号为堂号。因“郡望”是某一个姓氏的标志符号,故多数以“郡望”作为堂号。宋朝《百家姓》等姓氏书注释中都写有各姓郡望,就是这个姓的“堂号”。堂号又有以某个宗族历史上的名人,或受到皇帝的封敕而作为堂号的,如冉氏“忠孝堂”。冉氏的郡望与堂号主要有:

魏郡堂  冉璆,仕汉为车骑都督,“其族始蕃于黎阳”。黎阳,属河南卫辉府浚县地,于晋时属魏郡。自汉迄晋,冉氏在黎阳获得了发展壮大,成为望族,故以魏郡为冉氏郡望。

武陵堂  冉守忠入酉,官酉阳知寨;五世冉维义改寨为州;九世冉载朝授宣武将军酉阳宣慰使,冉氏世袭土官、知州、土司,谨守疆土,在酉阳主政604年,冉氏子孙分支川鄂湘黔边区,即武陵山区,古为武陵郡。冉氏成为了这一地区的望族,故以武陵郡为郡望,武陵堂为武陵山区冉氏的郡望和堂号。凡在武陵郡地的“冉氏”都可用“武陵堂”。

忠孝堂  冉守忠及其族弟守孝,原名万要、千要。因平乱有功,宋高宗云:“千要万要,不如忠孝之为要!”万要授名为“守忠”,千要授名为“守孝”,至此宗族立“忠孝堂”。又因此堂号为皇帝“诰封”,有人称冉姓为“诰封堂”,此是错的。“诰封”是指来历,而诰封的是“忠孝”。守忠守孝守时房裔孙为慎终追远,弘扬祖德,崇拜先祖,取“忠孝”为族训,勉励后人,以视同一血缘,而一宗祖,故都用“忠孝堂”。

三哲堂  三哲是指孔子门下冉氏的三大哲人:冉雍、冉耕、冉求。三哲的后裔为纪念三位先祖,定名为“三哲堂”。

五贤堂  五贤指孔子门下的72贤人中冉氏的五贤:冉耕、冉雍、冉求、冉季、冉儒。五贤的后裔为纪念其先祖,定名为“五贤堂”。

敬简堂  冉雍之子冉孟的后裔为纪念冉雍作《敬简集》,从而定名为“敬简堂”。

以上后三个堂号,都是山东冉氏的堂号,但是今全国冉氏,有的敬慕孔门冉氏贤哲,或与山东冉氏有关系的,亦用以上三个堂号。

京兆堂  旧的冉谱,不少都记:吾祖起自京兆。京兆是指陕西省京兆府三原县。前文有述:京兆不是冉氏的发源地,而是冉氏迁徙的集散地。河南、山东二冉都有迁徙过京兆的。冉道周三世孙冉黎自夔州迁至京兆,而四世孙冉安昌,官宣慰使,守巴东郡,又迁回了夔州。京兆冉姓很多。冉仁才是冉安昌之子,故有的冉谱说:冉仁才来自陕西京兆,而立“京兆堂”。其实,凡有先祖迁徙过京兆的冉氏子孙,都可用“京兆堂”。

堂联(含堂屋的神龛对联),以及宗祠联、墓碑联,都有姓氏溯源的价值。因为,这些以联的内容都是歌颂先祖的功德。如《乾隆酉谱》载:

    神龛联:           中柱联(堂屋):    堂联:

唐朝驸马仁才祖;    儒门称千哲;     千年驸马宅;

圣门大贤仲公宗。    世族列三公。     万代武陵堂。

     

                    冉氏与民族

酉阳冉守忠房,石柱冉守时房,属于何民族,各地历代旧谱未记,也不可能记,因为“民族”一词在近代才使用。川东南各自治县成立,守忠、守时后裔为土家族,族人多有不解。为此,今以各谱为据,以《史记》、《中国通史》、《中国历史辞典》及各朝《史书》以及《酉阳州志》、《酉阳直隶州总志》、《周书·蛮传》、《华阳国志》、《酉阳文史资料选辑》等史籍资料及费孝通“中国各民族是多元起源”的理论及民族融合学说为主要依据,论证我房及川东原属武陵地区各冉氏之民族属性。

一、冉氏与巴人

巴人是我国的一个古老民族。他们主要活动于长江夔巫(三峡)地区(含清江流域)。考古发掘出土的“巫山人”距今200多万年,比元谋人还早30万年。巴人在先秦时期已是川东的一大氏族。春秋战国时在江州(今重庆渝中区)建立巴子国。秦来巴后,一部分巴人仍在夔巫地区顽强地生活着,保持和传承了他们先民的生活特色。

冉氏进入夔巫的始祖是冉道周。他于南齐年间(480—494),由安陆内使(湖北东北)、平南将军、加散骑常侍,为荆州刺史,持节都督信州诸军事,封睢阳公,始家于信州。其子冉轸,仕梁,太子左卫率,荆州刺史,封巴东郡公。其孙冉黎,为梁云麾将军,假节钺湖州刺史,袭封巴东郡公;人周拜骠骑将军,开府仪同三司;到隋开皇中为旭州刺史。可见冉道周及其子、孙都是汉族的忠实代表、王朝的重臣,并非夔巫巴人的强宗大姓首领。道周进入夔巫前,其地就有:“冉氏、向氏、田氏,聚落树帜,屯据三峡”(北周书),又有蛮帅冉令贤、冉祖熹、冉龙骧等首领,他们是巴人。有人认为酉阳冉氏是巴人,可缺乏根据,不足为信。但是,酉阳冉氏又传承了许多巴人的习俗特色,我们知道,冉道周一家人入夔巫,居信州,繁衍子孙,与当地居民通婚,自古“入乡随俗”,他们子孙世代住在夔巫巴人中,生活习俗必然相互渗透、影响,久而久之,就相互融合了,这是自然之理。

冉氏历代任官于巫蛮地区,与少数民族生活在一起。入蜀始祖冉道周,其先任安陆内使。安陆即江夏郡(今武汉)治所,南齐武帝萧赜年间(483),此为“五水蛮”地区。他入蜀后,家居信州,时为巫蛮地区。冉安昌率先入酉,开辟思、夷等州(时为苗民之地)。冉仁才,唐驸马,进秩金紫光禄大夫、荆州刺史、封巫山公。唐武德二年(619)加封天水郡开国公,食邑三千户,持节浦州(今万州)诸军事、浦州刺史,后迁永州刺史。

《四川万县唐墓》一文指出:冉仁才墓的墓室结构与长沙近郊唐墓基本类似,而出土文物灶、磨、案等,与湖南唐墓同类,器物几乎完全相同,砚台与鎏金马蹬分别与西安唐李爽墓、陕西唐郑仁泰墓的同类型器物相似,如素面小镜、围棋盘、陶靴、烛台等物,也多次出于各地唐墓,唾壶也是早期唐墓常见之物,就以冉仁才墓出土的颇有特色的青瓷器而论,其质地也与长沙咸嘉湖唐墓出土者相同,出土瓷器种类也多同于咸嘉湖唐墓。其中文吏俑、武吏俑、武士俑、伎乐俑、驼俑、马俑、十二生肖俑、棋盘、多足砚、杯、盘等等,其造型无不类似唐墓出土文物,“出铠甲俑也见于唐懿德太子墓”。不难看出,从冉仁才墓葬形制到出土文物,无一不与汉族地区的唐墓相同。因而该墓发掘至今虽已二十多年,却从没有人谈到它与少数民族的关系。这足以证明,冉仁才原是唐朝汉人,冉仁才之十七世孙冉守忠亦是汉族。

但是,冉道周及其子裔长期生活在巴人地区,入乡随俗,互通婚姻,许多习欲自然与巴人相融合了,虽传承了较多的巴人特色,但其族源,仍属汉族。他们与巴人没有完全融合,而是复合存在。

二、冉氏与土家族

冉道周四世孙冉安昌袭巴东郡,为招慰使,于唐武德元年(618年),纳土归顺。时黔州、婺州等地夷人悍勇,难控驭。令冉安昌为招慰使,前往招抚。他到后,开诚布公,夷人皆悦,设盟不反,因请置婺州(含酉阳),招抚思夷。族人早有迁边者,随之冉氏进入了乌江流域,入住蜀黔边境酉阳、沿河等地。

冉氏进入酉阳等地后,正值巴人后裔发展和形成土家人的时期,冉氏带来了夔巫巴人的文化、习俗,遂与巴人的后裔土家人相互融合了。南宋建炎三年(1129),冉守忠进入酉阳,建置酉阳知寨,元朝又建立土司制,至清雍年十三年(1735),历604年。自然成为少数民族的强宗大姓了,冉氏与当地土家人融为了一体。建立土司制,加强了土家族的凝聚力。

吾族得姓始祖冉季载,显赫宗祖冉魏皇帝冉闵,入蜀始祖冉道周,光大族祖冉仁才,发迹酉阳始祖冉守忠、贵州守孝、石柱守时,都源于姬姓,源本汉族冉氏,正是历史所趋,环境所致,其主要因素是相互通婚,血缘融合,入乡随俗,习俗相融,从而冉氏遂与当地少数民族融合成为今天的土家族。

1982年4月24日,国家民委印发《湘鄂川黔四省边境地区部分群众恢复土家族成份工作座谈会纪要》:恢复土家族成份的工作,主要是指在清代“改土归流”前的土司、土官管辖地区。今酉、秀、黔三县原有冉土司管辖地区,石柱为马土司管辖地区。在恢复民族成份时,按民委《纪要》:“凡改土归流前居住在土司辖区内的群众的后裔都是土家族”。

姓氏是以血缘为纽带的,民族是以地缘为纽带的。不同的地域里,同一血缘的姓氏,不一定是同一民族。酉阳、黔江、石柱、彭水、秀山及其他土家族地区的冉氏是在相同的地域土司辖区里,所以都是土家族。但是在其他地区同一血缘的冉姓则不一定是土家族。

 

 


分享按钮>>【冉氏文化古迹】冉氏宗族家训
>>【冉氏文化古迹】利川冉氏谱序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