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盆景流派2009

    中华冀氏网 2009年8月18日 养眼怡情


一、流派的由来
中国盆景艺术自唐诞生(据现有可靠资料),到本世纪四十年代以前,虽然各地手法不同,但尚无提出什么流派问题。
三十至四十年代中国与日本盆景高度兴盛。审美要求提高到一个新的高度,促使日本人在南宁时代仿效中国盆景并且有所发展的基础上首先进行革新,提出创作“自然盆栽”,而称原来的体式为美术盆栽。四十年代中国的广州盆景爱好者也相继开始进行革新,我们提出盆景(指树桩)“形态自然、参考国画”的观点,创立“蓄枝截干”的技法,要求少加工、多自然。出现孔泰初等名家。四十年代末至五十年代初,广州开始自称“岭南派”。苏、浙一带盆景艺术界称之为南派。而岭南派即苏、浙为北派。这就是盆景史上最早的流派。

二、流派的发展
自新中国成立开始直至七十年代末、八十年代初各地的审美观大多趋尚自然,相继创新。如苏州从“六台三托”改进为“粗扎细剪”;杭州则发扬传统风格,模仿国画名家笔意,潇洒奔放;四川则从三弯九倒拐革新为自然式,悬根露爪;扬州则保留“一寸三湾、云片平圆”传统技法,最近赵庆泉为了符合自然, 对扬州传统技法进行革新,他“适当吸取了苏派盆景技法”,其作品几乎完全摆脱扬派的束缚;与扬派相近的泰州则 认为不要那么“圆”那么“平”,采取某些比较灵活的手法,并自称为海宁盆景;南通如皋有二弯半、枝片左右均衡的技法;厦门则在早期模仿苏州传统技法的基础上吸取日本、广州等新的经验创立“符合植物生长规律,培育为主,雕与剪灵活结合”的风格上海技法系近几十年来由各地和日本转入,要求枝干屈伸自如,枝叶分布不拘格律,形态自然等。
以上各地区多数创立的派或风格,近年来各派之间已经出现互相取长补短,互相渗透,形成你中有我,我中有你的局面。其中如广州的丛林式得到许多派的仿效,成为一种全国性的良好体式。清朝的植物配景(当时流称盆景,传统手法,也发扬光大起来。这说明中国盆景发展已经出现了一个从未有过的大好形势。

三、看法
从多的流派风格,标志着我国盆景事业的繁荣昌盛。但是我们必须注意到由于过去曾经对“派”字使用不当,致使有人产生种种误解,个别地方并无鲜明观点和独特技法,却以地区划界也自称一派或被称一派;有的地方把当前形式看成是创派热潮,有稍微差异就要分派、创派。这种无学术意义是“派”,只能给盆景造成混乱。
对待当前这种错综复杂的局面,首先必须澄清“派”字所产生的副作用,今后还是采用“风格”的提法好。
其次,作为一种风格必须是有自己鲜明的审美观点,独特的技法理论,而且在题材选择与塑造的形象上又体现自己的特色。只要如此,不论它是一个市、半个省、二三个省,或跨省边市者都应不分大小、一律平等看待。
其三,为确保我国盆景艺术的提高和健康发展,当前我们更需要的是打破门户与区域界限,跨省跨市的互相学习。那一个市有好的经验就向哪一个市学习。在上述原则上,该建立的就建立,该合并的就合并。大家同心协力,争取在更新艺术水平上建立我们既有共同民言辞风格、又有不同特色的“中国派”,这样的设想是附合艺术发展的规律的。例如,中国的书法篆刻艺术,清朝建立好几派,有一省一派的、有跨省一派的、有一个省内另外派生的派的。到了清末出现了不少博众长、甚至远迈前辈的大名家,他们都有布满全国的弟子,但是他们都不再称派了。过去的历史说明许多艺术流派的发展都是从无到有的、从少到多、互相渗透。到了打破地区门户界限的时候,有派又归于无派了。“流派”二字就是“百川流派,归海而去”!


分享按钮>>中国盆景系统分类2009
>>从诗情画意谈中国盆景特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