容 氏 族 史 ——摘自香港容氏宗亲联谊会

    中华容氏网 2008年11月7日 容志培


              容 氏 族 史

——摘自香港容氏宗亲联谊会

      容姓在現《百家姓》中排在336位,為舜之後。堯在位時其手下有「八元」和「八愷」,均為國家年輕之才,在「八愷」中,仲容最小。當時父子不同姓,舜的後代很多人,共有68個姓,仲容的後代有取其最後一個字為姓,這是容姓的來由。
        遠古時,文字未有發明,到漢代宦官用竹簡記載重要的文字。紙的發明較晚,加上戰亂逃難等,像姓氏這類百姓人家的事,很少能傳下來,只能靠口頭傳給下一代。原來的事情傳到其孫字輩以後就走了樣,故像姓氏族史之類的問題,傳到最後就如神話一般,有些則變成天書。後人不僅理解不了,錯的好像就成真的一樣,真假也沒法甄別了。
       公元659年,唐顯慶4年,才開始將全國範圍的姓氏登記註冊。但歷史的變遷,而人們往往以國為姓,因避禍改姓,皇帝封姓,屢有發生。少數民族改漢姓也順理成章。故現在說的姓,大都沾上了一些不那麼像純金那樣的色彩。
族譜記載,容氏的姓,世A上千變萬變,「唯容不改」,容姓雖小但歷史悠久。
容氏族史,受各種因素影響,舊譜只能追溯到五代十國後期,往上全都是空白。有些問題爭論了幾百年,還得爭論下去。如果我們將歷史人物放在當時的歷史空間,地理環境,這樣立體考慮問題,問題即使不能一目了然,也能越辯越清楚。
望郡:應為敦煌,過去有敦煌、天水、中山之說。這點朝望公已下結論。
謎?敦煌歴史無容氏族人有關記錄。
南遷路線:敦煌---隴西(閔地)---定州(中山國)---南雄---新會
敦煌,古稱三危、瓜州、沙州。地處青藏高原地帶邊緣,四周被高山環抱的小盆地。東鄰安西,南接肅北阿克賽,西北通新疆,現人口10萬。唐朝為南北兩條絲綢之路的交匯點。漢朝設敦煌郡。舜帝期間,漢人居住。春秋戰國期間為戎氏居住。秦代為目氐氏居住。晉中葉後脫離中央政權。隋朝進入第二次中央政權控制。公元781年,為吐番統治。五代十國期間先後被沙州回歸軍和西夏人佔領。宋代為西夏國土。元朝再歸中央控制。明朝期間,一度為吐魯番回教統治。明清期間基本歸中央政權統冶。
從以上可知,五季時,容氏不可入中原。漢唐時期可入中原,但春秋戰國以後,已不為漢族所居住。顯然,容氏後人在夏商周以前已遷離敦煌。現在的荷塘話,很多發音跟青海相似,這並非巧合。現荷塘禾岡仍保存「敦煌首里」街名石。
隴西,古為閔公封地。北面有閔山和洮兒河。據傳秦二世全家處死此地。故辭海介紹,閔者有死亡象徵。指物為死者之物。故隴西視為閔地無疑。敦煌附近有洮兒河,隴西有洮兒河。說明古時,敦煌人到此後,把隴西附近的河改為洮兒河。
漢代,南路匈奴屢侵中原,均通過西走廊進出的。隴西就在河西走廊出口不遠的地方。可見,容氏族人就在此時背鄉離井到了中原一個地方──中山國。
定州,古稱中山國。「國」為邵編制。西漢、東漢均設中山。十六國均設中山。中山國最大範圍北到唐山,南到河北衡水一帶。現今北京也包括在內。在定州東北角有座容城,可能就是古時候容氏族人的居住地,還有一個雄縣。過去習慣遷徙,均按地區一家族一起走的。現在容城無一姓容人,也在情理之中。
南雄,位於廣東北面,梅花嶺上的梅花關南面,是清朝以前從江西陸路進入廣東的唯一通道。唐朝楊貴妃要吃嶺南荔枝,均通過此驛道,一站一站,運至長安。在粵漢鐵路未修前,北方人要到廣州,必須經南雄珠璣巷,待一段時間後,得到允許,才能放行。同時得到入內居住權。自己未經准許,擅自或自己後進來的,統稱客家人。
17世祖勉齋公遺言,沙公「先五季時遷至」。2000年天津出版的《兩千年中國歷史簡表》一書所記,公元905年(天佑二年)漢朝後裔「劉隱據嶺南」,公元907年,唐朝滅亡,公元917年其後劉嚴在兩廣地區建立南漢國。這不是一種巧合,這就是勉齋公遺言「先五季」的意思吧。想一想,沙公是剛到廣東,那時沒有科舉考試了,南漢王又不認識,不信得過的人,能讓沙公當上南雄的縣令嗎?顯然易見,沙公的祖先或其本人,就是當時劉氏據嶺南的人群中一員。結論是,沙公是隨劉氏入廣東,時間是公元905年左右。
舊族譜濫用「閔」和「閩」二字音同,而苦於無文字記載。誤把福建的「閩」字當成隴西的「閔」字。擰在一起,幾百年來,搞得難解難分。
朝望公在東亭譜中,敘述了「閩」王吳曦之說,認定是從福建遷雄,其錯誤在於寫的人物錯開時間,人物姓也錯,地理歷史環境不允許。閩王不姓吳,而姓王。南漢王劉嚴傳位比閩王王曦繼位早10來年。當時真的讓劉嚴打王曦,要經過北面的楚國,勢力強大的楚國會點頭嗎?當時海運不發達,幾隻小舟能載那麼多兵去攻打閔國嗎?朝望公之說,不可信。歷史上的確有福建人進入海南島、雷州半島、潮州地區的例子。這些地方,統稱是福佬人習俗區。但這是元明之後發生的事,而不是五代十國時期。
新會,現查明,幾乎姓容的南方人,都是遷新會後沙公的後裔。這個問題,過去容氏族人花了很長時間才搞清楚。最終搞定沙公是南遷入粵的一世祖。物證是羅坑仙湧寺碑文,碑上記載三世祖至五世祖容氏族人男丁14人,容氏族人婦女10來人的姓名。證明廣東、廣西容氏族人均出一處,是遷往新會容姓後裔。
實際上沙公是公元971離南雄,與公元1047年重修仙湧寺完工,相隔76年。沙公三懷去世,碑記到3 - 5世,事實是成立的。沙公墓穴不可查,三懷墓穴在雙水。這一事實,說明沙公於971年舉家遷新會,事實也成立。
問題在於,沙公為什麼偏偏到新會,不到別處去?新會偏離失陷的廣州,這可算是理由。那麼當時四會地區是瑤族人集居地和南雄當時也是瑤族集居地,這算不算是一個理由?

三、容氏族人遷徙情況及原因。
容氏族人分幾個時期遷移:
(1)北宋期間較為穩定時期,沙公涉南漢之嫌,遷至新會。要建家立業,需要一個穩定時期。其後人基本在本地區,沒有大變化。到了1000年 - 1050年,由道嚴公開支到附近的新寧(臺山),1050年由德公在本地開支大報支,由儀端公開支橋頭支。基本在本地區。
(2)南宋期間,以抗元為主活動,事後避兵匪之亂,部分逃往外地。事出元弼公1126年宋高宗2年(北宋末年)明經登第任北宋承仕郎,在河南開封任職。北宋亡後,遷都浙江臨安(杭州),南宋在新會崖山建立陪都。銓公1144年任朝議大夫。端公在南遷崖時以進士登第,任翰林院修撰,修國史。此時國難當頭、民不聊生。若水公於1270年避兵匪之亂險走香山(中山)烏石、沙尾定居。
(3)元朝期間(1279年)開國後,容氏族人處於抑制發展期。此期間益朋公於1308年元朝明經登第升至副史。孔端公於1347年考中進士,在湖南邵陵(邵陽)任知府。其餘族人避元亂,奔走他鄉。其中複堂公奔命海南未歸,有仁、光巳公逃難他鄉,途中喪命。中奮公奔命藥巢,其子宣超遷至廣西賓州南丹街。
(4)明朝時期(1368年)明朝建立後是容氏族人大發展時期,容氏族人為官,易地他鄉很多。
謐公任甲戍籍補隊戎於廣海,在新會荷塘定居。
康祿公之曾孫孔成在懷集領兵,其後人及隨軍族人落戶于懷集。
朝舉公之後,娩公之子孫丙、端、四(伯逸)、伯謙、伯良、禧四代人在北京從戎,鏑戍鎮南衛。後人多落戶于北京。
祖彬公在福建寧德為官。
若水公在安徽慶州為官。
朝望公在四川成都為官。
大德公首在山東萊州平度,後到桂平貴縣為官,最後在北京任南京山西道御史。
撾公到廣西南寧永淳縣為官。
士殻公到江西為官。
文彬公到貴州黎平為官。
南英公到廣東肇慶為官。
他們易地當官,部分族人伴隨而去,部分族人借機去尋求生存,求發展。這就是為什麼族史上出現公元1400 – 4500期間四朋祖後裔大遷移的局面。
(5)清朝時期,緩速發展期:
在此時期,容氏族人雖有向外發展,但速度減緩。遷走理由不外有下述幾種:
(5-1)為官向省內外地方發展,基本在省內。
長庚公為官遷往桂平。
士望公為官遷廣東中山。
蛟公為官遷廣東茂名高州。
金蘆公為官遷潮州饒平。
景公公為官遷海南澄邁。
如倫公為官遷海南儋州。
捷公為官遷北京。
如周公為官遷北京。
景震公為官遷惠州惠來。
濟公、傑公、揆公(容閎)在不同時期任美日秘參贊,容閎全家在美落戶。
(5-2)清界事件
雍正皇為收服臺灣作準備,下令沿海居民沿海邊後撤50里,進行清界,已受影響有小岡容村。
如玉公全家遷至高州(茂名)。
朝望公全家遷至潯洲(廣西桂平市)。
新會古井、沙堆、崖西一帶居民,均奔走他鄉,沙堆那伏遠走臺山。
(5-3)治安不安定,被迫遷走:
1882年,太坑地區陳林族人發生械鬥,當地容氏族人居地處於兩姓人中間,容氏族人無奈,遷往他鄉。
(5-4)做生意,謀發展及其他:
雍正年間,荷塘避昌公往日本貿易,被日本皇招為駙馬,其後人全改日本名字(良村關帝廟重修碑誌記有名字)。
嘉靖年間,德超公到廣西浦北經營珍珠主意,在此定居下來。改政公其子,到廣西梧州做生意,在此落戶生根。
荷塘禮二草堂公後裔廣潤公被拐到廣西河池。

四、究竟是否存在不是沙公的族人。
據族譜所載,現有的容氏族人,查來查去,均為沙公的後代。
從仲容所處這一遠古時代,容氏立姓以來,幾千年過去了,難道就沒有一個不是沙公後裔的人嗎?沙公是五季和宋初時代的人。難道容氏族人就僅有一個人,在五季時候存在嗎?這真的跟歷史開玩笑。
容氏族人自退出敦煌,到隴西、定州,直至南雄。經歷了2-3千年。僅有沙公一人,這是很可怕的事實。這只能有一種解釋。容氏族人在經歷歷史幾次大遷徙中,容氏族人的祖先被一次又一次的戰爭和一次又一次人為災難中,幾乎全被全軍覆沒。只有像沙公那樣幾個寥寥可數的人,逃脫虎口,保全下來。

廿五史記載了這樣一個可歌可泣的事實。舜帝90多歲,還多次南巡至蒼梧地區。在最後一次南巡時,不幸途中死去,葬於湖南紫雲山。精通廿四史的毛澤東,曾賦詩一首。涉及這事,詩云:「斑竹一枝千滴淚,紅霞萬朵百重衣。」記述堯帝二女(舜妻)奔喪的情景。最後兩人悲痛欲絕,跳湘江自殺。歷史傳說可能有誤。舜帝死於蒼梧,現仍有墳墓存在。古代老百姓死去,其子孫家人也得守孝三年,作為舜的兒子仲容竟無動於衷?姓容的就沒有留人下來守墓,如果有,他們的後代應留在廣西梧州、滕縣附近或湖南南部。至今他的後代應比沙公的後代多得多。但是筆者無論怎樣尋找,毫無建樹。
在閱讀《南方氏族譜》得知,現位於湖南邵東縣容氏族人約有1萬人。其始祖孔瑞(榜名玉書)為元朝元順帝科舉及第任邵陵縣宰。其祖籍卻在江西吉水。元朝以前,只有元弼公在北宋滅亡前一年中舉,在河南開封任職族人,沒有出過省。顯然孔瑞公決不是沙公的後裔。孔瑞與沙公無直接關係。過去傳說孔瑞這個人可能是容大德的後裔。理由是容大德喪母回鄉守孝三年後,到南京上任時,遭遇路賊暗算,消息全無。但容大德是元朝以後,明朝人,顯然孔瑞決不是容大德的後人。
從此出發,只有一種解釋,五季時,沙公進入廣東前,已存在不是沙公,而是其他容氏族人。
應指出的是,在歷史上,個別小數民族,也有人改姓容。比如雍正時期,福建蒲田、福州就住有錫伯族容姓人。雍正皇有個心愛的容妃,容妃是錫伯族人。容妃也曾在光復臺灣前到福建省親。但這是清代,不是孔瑞所在的元代。

五、族望:
容姓歷史悠久。有影響,有名望的人應很多。但從族譜中,容姓在歷史最盛的明代,在全國有影響的人當中,朝望公和大德公,官最高從三品。故此,我們說名望的族人相對而談。
康熙年間(1716年)嶺頭支廿四世祖方虛公已在容氏族人的氏族譜,對歷任當官者一一忠實記錄下來。新編的廣西容氏兄弟在《南方容氏族譜》中將解放後各支族的解放後大學生、中專生也編入其內。根據記死不記生的原則。筆者不考慮此問題。只將影響大,過去對族人影響較大,而今後又值得多加傳頌的人給予記錄。
(1)舊譜的誤導人物:
「容成,黃帝時人,造曆者」。黃帝期間,沒容姓,那來的容姓人。
「容成與黃帝在洪桐山上飲馬」這完全千方奇談。容箴者,其不姓容。
據傳「容成司樂,容鍾司鍾」。這是遠古時的傳說。不可信之。
宋代《百家姓》書中,查到,容成和容是兩和姓。故流傳中或書中,出現不同時代,不同的容成,這是合理的。但對姓來說,他不是具體一個人。而作為具體一個人來說,他的命不會這樣長。人不會活幾百年,上千年。
(2)稱著人物:
1、仲容:堯在位時,高辛氏和高陽氏各有八愷和八元。為國家年青的棟樑之材,仲容是八愷中的一個,主持「後土」官職。舜帝時派于敦煌。其後代,有取其名最後一個字為姓。
2、沙公:遷廣東容姓第一人。南漢時任南雄保昌令。971年趙匡胤玫入廣東後,舉家遷至新會小岡,建立容村。
3、大德公18世祖,明經及第,初任山東平州(萊州)厚正,後升廣西潯州府知縣,中途喪母回鄉守孝三年,期滿到南京赴任山西道御史。半路遇害,資訊全無。
4、朝望公,17世祖,明朝明經及第,在四川成都府崇慶州任知州,為東亭族譜撰寫人。
5、瑛公,17世祖,號勉齋,謂僉憲進士。
6、穀雲公,15世祖,帶領其子孫,圍河造田、興建水利,為嶺頭(今荷塘)良村創始人。
7、孔成公,17世祖,領命帶兵於懷集,其兵大部分由族人組成,作戰英勇,當地稱讚他們為「容兵」。
8、栩公,字必達,號禾岡,19世祖,明時(1490年)為紀念宋元銀洲湖崖山之戰宋軍陣亡20萬將士,栩公慷慨解囊,捐資興建崖山祠殿宇。崖山碑記栩公為「義士」。
9、圯公,24世明時至貴州黎平府任推官。
10、若水公18世祖,中進士。在安徽隆慶(慶州)任知州。官至大理寺卿。
11、容悌與:字行白。明朝時期廣東中山人。個性敦厚,學問淵博,孝敬父母。永樂年間,他在家鄉中山擔任教諭,母親得了風癱,臥床13年,都不能起來活動,他於是日夜侍侯,從來沒有厭倦。於是鄉人稱贊他為“孝行先生”。著作有《雲嵐集》。
12、揆公(容閎)清朝赴美。字達明。號神甫。廣東中山人,道光二十一年進入澳門馬禮遜學堂。道光二十七年赴美國留學,道光三十年考入美國著名的學府--耶魯大學,後來加入了美國國籍。咸豐四年畢業,是中國最早的留美畢業生,第二年回國,先後在廣州美國公使館、眅港高等申判廳、上海海關等地方任職。咸豐九年至同治元年在上海寶順洋行采購絲茶。曾經隨同兩名傳教士訪問太平天國的天京,但是拒絕在太平天國任職。同治二年曾經參加曾國藩的勢力,建議創建江南制造總局,並且被委派赴美購買機器。曾經多次向清政府提出派遣青少年到美國留學的建議。同治十一年,率領中國第一批官費留美學生赴美求學,並且擔任留美學生副監督,中國詹天佑等愛國科學家就是在這時期赴美留學造就出來的。後來受到排擠,調任駐美副公使。光緒二十二至二十四年,結識了康有為等人,支持維新變法運動。以後,遭到清政府通緝,逃到香港,後來逃亡美國。宣統二年曾經邀請孫中山到美國商談,表示支持革命。民國元年,逝世。終年84歲。著有《西學東漸記》
13、公元1480年,明代著名學者陳獻章(白沙)(在山東曲阜孔廟有排位)收容氏八子弟為白沙門人。這八人是珪、珽、璿、璣、球、璘、滋、欽。對容氏產生深遠影響。珪公在萬曆年修撰第一本容氏族譜。
14、容報國,明崇禎年間任錦州倉大史總兵,清兵攻打錦州時,報國公趕點運至軍糧,解燃眉之急。後又領命率兵抗敵。錦蘆陷入重圍,又無援兵,終於失守。報國公具衣冠,向闕拜,仰藥死。
15、1938年國民黨19路軍在「8.13」上海保衛戰中,全軍覆沒。容定來(連長)、容欽照(營長)抗日流盡最後一滴血。
16、1940年1月19日日偽軍200餘人,夜襲荷塘。抗日先鋒隊獨立二中隊帶領鄉親,奮勇出擊,趕跑犯敵。容大林手持切藥大刀,奮勇殺敵。最後壯烈犧牲。抗先隊共有14人犧牲,鄉親遇害10多人。事後在荷塘墟建祠紀念。孫科題詞「抗日忠烈祠」。良村坑口坊,改作抗日坊。
17、1945年4月12日國民黨反動派勺結日偽軍糾集3000多人向我方中山三、九區圍攻。在敵我懸殊的情況下,我方奮勇殺敵。在這次戰役中,我方武裝100人中犧牲24人,被捕50餘人,容氏族人容丁(副隊長)、容炎(班長)在低沙英勇犧牲。
18、1925年族人容昌盛、容天盛受彭湃組織的農民運動影響,在荷塘三良地區成立了農民協會領導農民運動,支援北伐戰爭。後被國民黨反動派鎮壓。
19、容國團(全國第一個奧運冠軍──乒乓球冠軍)。後鑽研技術,擔任國家乒乓球教練。為我國乒乓球事業,打下扎實基礎,為我國乒乓球事業發展立下汗馬功勞。
20、容庚:字希白,廣東東宛人。中學畢業以後,在東莞中學擔任職務。民國11年,進入北京大學研究所國學門為研究生。民國15年畢業,應燕京大學的邀請,擔任中文繫教授,並且主編《燕京學報》。兼任北平古物陳列所鋻定委員。民國35年赴廣州,擔任嶺南大學中文繫教授兼繫主任,主編《嶺南學報》。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以後,1952年院繫調整,擔任中山大學中文繫教授。為中國語言學會理事、中國古文字學術研究會理事。1984年病逝,終年90歲。著作有《金文篇》、《秦漢金文錄》、《中國文學史》等書。



【姓氏來源】
  後世之姓,大約有以下幾種來源:
  1、以氏為姓。氏族社會晚期以至夏、商時代,分支氏族的標號有的也成為後起之姓,如:姬、姜、姒、風、己、子、任、伊、嬴、姚。
  2、以國名為姓氏。夏、商二代均封侯賜地,西周初年更是實行大封建,大大小小的諸侯國遍布九州,這些國名便成為其國子孫後代的。如程、房、杜、戈、雷、宋、鄭、吳、秦等。周文王封少子於狄域,其子孫便姓狄。白狄族一支在今河北省無極縣建立鼓國,後代便有姓鼓。有的姓是秦漢以後外邦人帶來的,如米姓出自西域米國,安姓出自安息。
  3、以邑名為姓氏。如周武王時封司寇忿生採邑於蘇,忿生後代因此姓蘇。
  4、以鄉、亭名為氏。如嬴姓秦國的始祖非子的支孫封在邑鄉,得邑氏;至六世孫被周禧王封為邑侯,採食解州。
  5、以居住地為姓氏。如齊國公族大夫分別住在東郭、南郭、西郭、北郭,這四郭便成了姓氏。
  6、以先人的字或名為姓氏。如周平王的庶子字林開,其後代姓林。又如齊國大夫童刁的孫子以刁氏傳世。
  7、以排行為姓氏。如春秋魯國有孟孫氏、叔孫氏和季孫氏。
  8、以官職為姓氏。如西周的職官司、司馬、司空後來均成為姓。又如漢代有治粟都尉,後代便姓粟。
  9、以技藝為姓氏。商朝有巫氏,是用筮占卜的創始者,後世便以為氏。又如卜、陶、甄、屠等姓均是以技藝為氏。
  10、古代少數民族融合到漢族中帶來的姓。如慕容、宇文、呼延等。
  11、以謚號為氏。如莊氏原為楚莊王之後,康氏原為周武王之弟康叔之後。
  12、因賜姓、避諱而改姓。如南朝隆武帝把國姓“朱”賜給了鄭成功,閩台百姓稱鄭成功為“國姓爺”。又如漢文帝名劉恆,恆氏因而改為常氏。

容姓何來 來源有五:

  1、來源於舜的後裔,出自虞姓。相傳舜有八個兒子,都是聰穎精明的,號稱“八愷”,其中就有一個叫仲容的,他的後代便以容作為姓氏。
  2、以官職為姓,周朝的禮樂之官官名為容,其後便以祖上的官職為姓。
  3、來自古代的容國。古代有國名叫容,這個國家的子孫後代後來以國為姓,成為容姓。
  4、出自黃帝的史臣。黃帝的時候有一個史臣名叫容成,是太嶽的後代,相傳他創制了中國歷史上第一部歷法。他的後代以容為姓。
5、春秋時期有一個以南容作為字的人,他的孫子以祖父的字作為姓,於是相傳成為容姓。
  
容姓分布

  容姓的望族居住在敦煌(今天的甘肅敦煌)。
  郡望堂號
  郡望:
  敦煌郡:根據《郡望百家姓》的記載,容氏望出敦煌郡。漢武帝時期將敦煌郡從酒泉郡分置出來。在今天的甘肅省河西走廊西端。
  堂號:
  律歷堂:相傳上古的時候,黃帝的手下有一個叫容成的史臣,傳說他創制了中國歷史上第一部歷法和第一部法律,因而得此堂


分享按钮>>中华轩辕氏族--【先祖人物传】轩輗自省保清廉
>>容姓探源---容树棠《容氏探源》摘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