敦煌最早的先民是誰?他們為什麼來到這塊土地?

    中华容氏网 2008年12月8日 容氏宗亲网


                          敦煌最早的先民是誰?


敦煌最早的先民是誰?他們為什麼來到這塊土地?

這是很多對敦煌有興趣的人常常提出的問題。

隨著科學技術的發展,人們愈來愈感覺到遺傳基因的重要性,所以更喜歡追根溯源。文化的製造者和傳承者是人,關注某地區的文化自然會關注某地區的先民,這是必然的。

其實,和現代人一樣,大多數人都並不喜歡偏僻的荒野,偶爾玩玩可以,長期居住大多不願意。到偏僻山野長期生存的人,大多出於無奈。敦煌最早的先民更是出於無奈,被迫來到這塊土地上的。

大約距今四千多年前,即堯、舜、禹的傳說時代,各部族之間,相互掠奪財富和人口的戰爭經常發生。在這種弱肉強食的形勢下,各親近部落自然結成部落聯盟。堯、舜、禹作為中原部落聯盟最強大的首領,則經常對周圍弱小部落發動征服性戰爭。

哪有壓迫哪就有反抗,有征服就有反征服。如何對付被征服部族的反抗也就成了征服者的一大難道。流放,是其對付被征服者的辦法之一。

據《尚書》記載:"流共工於幽州,放驩兜于崇山,竄三苗于三危,殛鯀于羽山,四罪而天下鹹服。"其中的"三苗",即是曾經生活在長江流域"彭蠡之波"、"洞庭之水"的三苗部族,由於在與中原部落的戰爭中遭遇失敗,卻又不服,時時反抗,"為政不善",故被舜、禹先後放逐之。

就這樣,戰敗的三苗族一部分成員作為"四兇"之一,從江淮地區被押解到偏僻荒涼的大西北,放逐到河西敦煌一帶。從此開始了新的生活,同時亦為敦煌歷史譜寫了嶄新的一頁。

和大多數地區的居民一樣,敦煌的居民成分也不是單一的,一成不變的。戰國至秦時期,活動在敦煌一帶的人主要是月氏、塞種胡和烏孫等族。在這些種族中,以月氏最強大。原居住在敦煌的羌戎族,被"並於月氏",而塞種胡和烏孫,或被"遂往蔥嶺南奔",或"亡走匈奴"。\西漢時期,出於扼守河西,開發西域的戰略需要,西漢王朝不斷向敦煌大量移民,實行"屯田戍邊"的政策。屯田組織分為軍屯和民屯兩種。軍屯的主要勞動力是戍卒和士兵,民屯的主要勞動力是田卒和移民。大量的移民中,有一些是因犯罪而貶謫徙邊的世家豪族,也有普通的貧民和罪犯。如據史書記載,武帝晚年,發生太子叛亂,後來,隨太子叛亂的兵士、將領、官吏,便都被流放到敦煌。

由此可見,西漢時的敦煌,聚集著來自中國各地的軍人、犯人和亡命之徒,這使我們重新想起 "竄三苗于三危"的故事,好像歷史在不斷地重演。實際上,各朝各代的一些"姦猾吏民",正是社會中最有活力和生氣的一批人,他們不安於現狀,勇者"奮而思鬥",智者"靜而思謀",於是被作為危險份子發配邊地開墾荒地,抵禦外敵。這種情況在近、當代也經常出現,可曾記否,二十世紀五六十年代不是有大量的右派和反革命份子被押送往新疆等地勞動改造嗎?

在敦煌歷史上,曾有很多民族在這裡居住或活動過,如匈奴、吐蕃、回鶻、党項、蒙古等族,不過,長期以來,陸陸續續從中原等地區遷徒而來的內地民族則一直是敦煌居民的主要成分。這種情況一直延續至今。當然,這些遷徒而來的人們中,並非全是流放者,也有大量隨軍擴疆的家屬或戍邊而留下的兵士將領,還有很多因戰亂或其他原因到此避難的各階層人們,更有因歷代王朝採取屯田墾荒等徙民實邊政策而來的一批批移民。

"移民"的性質,深深地給敦煌歷代居民有意識或潛意識地打上了"外來"的烙印;因此,我們有理由相信,這些不安分守紀的人們,一定會在這塊孤懸西陲的土地上,創造出令人驚嘆的奇跡。




分享按钮>>容氏家族——————————萊巢村今昔
>>廣東省高要市——高要市白土鎮幕村慕容家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