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师氏网新闻】六旬返乡为哪般,扶贫桑梓赤子情——记副厅级研究员师亨

    中华师氏网 2018年5月14日 赵国栋



在这世界上,只有人民的事业,最会青春长久,谁的生命与她结合,白发就上不了他的头。

———代题记

一九九七年八月的一天,在内蒙古自治区党委书记刘明祖同志的工作案头上放着一本党委督查室送来的《督查情况反映》,当刘书记看完“党委厅级退休干部返乡扶贫深受当地干部群众赞誉”一文后,当即在封面上作了如下批示:“这是退休干部的好典型,是老有所用的好典型,是我们身边廉洁奉公的好典型。我们各级领导同志,要注意发现、总结、宣传好典型,发扬党的好传统和作风。”这位被刘书记称赞的退休干部,就是原自治区党委政研室副厅级研究员师亨同志。

亮丽人生第二春

师亨的故乡是丰镇市官屯堡乡上白寺村。80年代初,师亨奔回了生他、养他,阔别40多年的上白寺。望着熟悉而又陌生的故乡,那沟沟坎坎,一草一木都生发了师亨对故乡的亲切感。看这位40多年未回故乡的“游子”,乡亲们拿出他们家中最好的东西款待他。这对15岁离家求学,以后又参加了革命的师亨来说,有一种久别的孩子突然扑入母亲怀抱中的感觉。然而,当他在远方本家及村干部们的陪同下,在村子里转了一大圈后,师亨的心却渐渐地沉重了。他没想到,离别了40年,故乡的人民竟还是那么穷。—孔孔破窑洞旧貌未改,一辆破牛车走在乡间小道,到远离村子5华里的山中取水,从一张张呆滞、似曾相识而又陌生的稚嫩面孔中,师亨似乎又找到了自己当年的影子。晚上,星光闪烁,师亨踟蹰在祖辈住过的窑洞遗址上,一种从未有过的想法从他的心中油然而生:“退休后我要回来,不改变上白寺的面貌,愧对祖先,愧对乡亲……”此后,师亨一有机会就要回故乡走一走。89年,师亨把自己多年积攒下的近2万元稿费交给他的乡亲们,嘱咐他们在村头盖三间瓦房,师亨开始了他“勤田亲贤”计划的第一步,以后的几年,师亨争取回几笔扶贫资金,解决了上白寺村用电问题,结束了该村几十年来靠油灯照明的历史。1995年,师亨正式从调研员的岗位退了下来,那年他62岁,按说退下来该享享清福了。这时,有人给他出主意炒股,老伴、子女们也极力怂恿他,但师亨的心却早已飞回那片令他梦魂萦绕的故乡。当师亨将他在故乡盖房并准备回乡的想法告诉妻儿时,亲人们才知道他“蓄谋已久”的计划。妻子儿女一致反对,特别是老伴,发誓这辈子不去上白寺,儿子也几次劝说。师亨语重心长地说:“我老了,近些日子,我常常想,该给子孙们留下些什么,林则徐有段话不知你读过没有,他说,子孙若如我,要钱干什么,子孙不如我,要钱做什么,你若象我,该明白我这做父亲的心迹了吧?”儿子从这个“老布尔什维克”爸爸的话语中,似乎懂了些什么,此后再也没有劝过他爸爸。师亨义无反顾地回到了上白寺,开始了他扶贫脱贫的第一步。

上白寺村条件非常差。师亨回村后,同村里的干部曾多次探讨脱贫致富的路子。在解决上电之后,师亨于94年又争取回一笔资金,在村旁打了一眼80米深的人畜饮水机电井,村民们再也用不着赶着牛车到五里远的泉沟拉水了。95年,上白寺村又建起了一座水塔,把自来水引进了家家户户。有了电,有了水,农牧业生产得到了飞速发展,林果业、养殖业也同步提高,上白寺村人的生活变了样,原先有名的“光棍村”娶回了十多房俊俏媳妇。望着眼前这梦一般的变化,想想前几十年栖惶的日子,上了年岁的人唏嘘不已。下一步该如何发展?面对重重困难,师亨睡不着觉,吃不下饭。经过数天的苦思冥想,最终他想出了下一步发展上白寺的方案。第二天就提笔给市、乡和自治区计委领导写下了《关于为丰镇市官屯堡乡上白寺村兴建果园的报告》。报告转上后,区直有关部门给予了重视,下拨了打井配套资金。同时师亨又向乡政府打了“一退三还”(退600亩坡耕地还林还草)的报告,乡政府作为特办,马上给予了“准予”的答复。98年春天,师亨领着乡亲们在退下来的耕地上种植了400亩的果树和200亩牧草,又在村西打了一口机电井,新上了每小时贮量达150吨的高位水池用于灌溉果园,上白寺村祖祖辈辈想都不敢想的水浇地到98年底变为现实,全村人均水浇地达两亩。

五千年与五十年:传统势力与新生事物的碰撞

师亨为改变家乡面貌虽然做了大量工作,也赢得了家乡人的尊敬,然而,中国五千年所沉淀下来的沉疴固疾毕竟不是一挥就能除掉的。当98年师亨征得市乡领导的同意,准备将退下来的400亩耕地种树时,他没有想到,遇到的阻力会那么大,更没有想到第一个站出来反对他的是和他一起摸爬滚打,在上电上水上竭尽全力的老村长,大多数村民也反对种果树。针对人们的种种疑虑,市、乡领导和师亨一道反复作村民工作,讲述了种果树符合盟委、行署提出的“进退还”政策精神,种果树可以改变广种薄收,提高单产,农牧果全面发展的道理,师亨还自己率先垂范种果树,这样才消除了人们的疑虑。毛泽东同志曾指出:“中国最大的问题是农民问题,”师亨对此感触颇深,他说:在农村想干一件事不易,干好一件事更难……

上白寺村的文盲率占有很高的比例,过去农民得了病,只靠求神拜佛,结果不知延误了多少人的性命。一年不洗脸,不洗手的人大有人在,卫生条件也很差。为改变愚昧和缺医少药的状况,师亨和乌盟高级职中联系,争取到4名自费生指标,·13·先锋颂送他们到该校三年制医务班学习。这几名青年回村后,不仅解决了本村群众看病难的问题,而且方便了邻村群众,昌明的科学抵制了封建迷信的泛滥。过去的上白寺穷得叮口当响,仅有的几台黑白电视也看不到人影,师亨和内蒙古广电厅联系,投资解决了山区人民收听收视不到我区广播电视节目的状况。近几年,群众生活好了,买电视的人多了,58户人家,39户有了彩电。

精神文明新风正逐渐吹拂着人们久闭的心扉,上白寺人根深蒂固的观念正在象坚冰一样滴滴地消融,山里的人们正撩开自家的窗帘,观看着,接受着外部世界的精彩,尽管步伐还有一些迟缓。师亨把下一个扶贫项目的眼光投向了教育。他深知:扶贫的目的在于扶志,光扶物质解决不了根本问题。98年村民小组决定以义务工的形式将开挖铺设下水管道的任务交给村民,有许多人冲师亨发牢骚:你要回那么多钱不是给我们分白面大米,却是让我们跟你白受,给多少工钱?这件事对他触动很大,加大智力投资才是塑造新一代农民的可靠保证。基于这样的认识,师亨准备再搏几年,彻底解决学生入学难的问题,准备争取区、盟、市、乡领导的支持,建一所高标准的小学和一所农民文化活动室,用全新的知识再造一个新的上白寺村。

扶贫工作的动力:各级党组织的关怀和支持

回乡近五年来,师亨越来越认识到:扶贫工作是一项系统工程,离开了各级党组织和领导的支持将寸步难行。

故事之一:1997年秋天,在退耕种草种树调整耕地过程中由于涉及到某些人的个人利益,村民把怨气撒向师亨,甚至谩骂他,师亨情绪低落到低谷。正当他苦闷彷徨之时,现任市委副书记,时任市委组织部长的韩有山同志在百忙中写了一封热情洋溢的信给他:“师老,村里出现的这些事儿是因循守旧与改革创新,小农经济与大干快上两种思想、两种观念的斗争……官屯堡乡穷,除了自然条件外,一个重要的原因就是人的素质低,不是斗穷,而是穷斗,干事业十分艰难,混日子的特别舒服,捣乱的人常常有理,说明对基层干部群众的教育势在必行……我们所做的一切让时间去检验,让后代去评说。此时此刻,我们一定要坚定信心,取得扶贫攻坚的最后胜利。”

不久,韩书记又带着慰问品多次找师亨谈心,谈官屯堡的过去,今天,明天。组织的关怀,领导的支持,拨开了师亨心中笼罩的阴云。

故事之二:1998年,韩书记带领市乡两级包扶工作队及其它村的村民带上市、乡筹措的1.7万元人民币与上白寺村村民一道经过半个多月的辛勤劳动,修通了上白寺通往呼阳公路的乡村公路。去年年底,新任组织部长张建业同志又多次受韩有山同志委托,登门看望师亨,并托人捎去了慰问品,捎去了组织上对师老的关怀。

99年春节,是师亨和老伴在上白寺度过的第一个春节,为了使老人在故乡过上一个祥和、快乐的节日,乡党委书记李学军,乡长邸继勇为师亨老俩口送去了猪羊肉及酒烟爆竹等节日礼物,师亨又一次感受到了党的温暖。

1997年,丰镇市委在全市下发了《丰党39号》文件,作出了党员干部群众向师亨同志学习的决定;98年师亨被评为自治区模范老干部,区直机关工委评他为全区直属机关优秀共产党员,丰镇市委、政府连续两年授予优秀老干部光荣称号。他的先进事迹先后在《丰镇报》、《乌兰察布日报》、《督查情况反映》、《内蒙古日报》、《党的教育》等报刊杂志及内蒙古电视台等新闻媒体作了大量报道。

盈缩之期不在天高情虚怀尚如春

作为一名忠诚的共产党员,师亨在他晚年仍实践着一个共产党员的入党誓言,继续着他的理想之梦,实现着他的人生价值。

在上白寺,乡亲们亲切而尊敬的称他“师老”他为这块土地奉献的太多太多,而乡亲们也给予了这位“游子”更多的回报。这使师亨内心很不安。师亨在家时处处有人照顾,在上白寺,一切都得自己干,吃饭别的不会做,只能熬大米粥,下挂面,他苦中作乐地称之为“白龙过沙”。他原有的胃病加重了,乡亲们看在眼里,疼在心上,一位老大娘用她从地里捡来的红豆熬成粥送给师亨。师亨不忍心麻烦乡亲,回村的第二年,便利用闲置土地种上了土豆、杂豆等作物,并栽种了几十棵果树苗。他回村不知不觉快五年了,家里人也由最初的不理解转而支持他。远在北京工作的外甥来信写道:“舅舅退休后非但没有失落感,反而在艰苦的环境中不失其乐,我想这种心情没有切身体会是不能理解的。舅舅为家乡人民所作的一切,绝大多数人肯定会欢迎的……我理解舅舅在人生旅途中的第二次选择。”妻子梁玉珍,这位发誓不回上白寺的媳妇,也被丈夫的精神所感动,她第一次主动来看望了他。女人的胸膛毕竟是世界上最宽阔的海洋,望着瘦了许多的师亨,梁玉珍不敢相信,这位吃惯了细米细面的人,竟然还是那么高谈阔论,纵声大笑,豪气不减半分,他真不愧是个有骨气的男人。这以后的几年里,梁玉珍年年都要回上白寺住几个月。99年春节她更是破天荒地跟师亨在家乡过了一个春节。

五年来在师亨同志的奔波下,在各级党组织的关怀支持下,上白寺村现已达到人均一口肩肥猪,1.5只羊,电视机的普及率达62%,到年底,人均将拥有2亩水地,这些成绩的取得,为上白寺村的脱贫致富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师亨,新时期退休老干部的楷模,各级领导干部特别是党员领导干部的榜样。师亨身上所体现出的精神,是我们民族精神中最憾人心魄的情愫,正是这种情愫滋润着民族的心田,净化着我们每一个人的灵魂。



中华姓氏网--弘扬姓氏文化,传承先祖精神;寻根联谊互助,激励子孙奋发!


分享按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