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盖氏文化古迹】关于莱阳盖氏宗祠的考证

    中华盖氏网 2018/5/12 10:11:49 盖霄峰


关于莱阳盖氏宗祠考证

 

祠堂又称宗祠,家庙。是汉族祭祀祖先或先贤的场所。上古时代称作“宗庙”,宗庙为天子专有,士大夫不能建宗庙。汉朝以前,有官爵者才能建立家庙,作为祭祀祖先的场所,但那时叫宗庙或者祖庙。唐朝开始创私庙,以祭祀先祖,宋代朱熹提倡建立家族祠堂,改为“家庙”。家庙记录着家族的辉煌与传统,是家族的圣殿,也是汉民族悠久历史的象征与标志。家族祠堂,更是中国五千年文明历史文化的延伸。宗族观念在人们的头脑里根深蒂固,宗法家庭制度是旧中国社会的基础。修缮祠堂不仅是对中国历史遗迹的补救,而且也是对家族祖先长辈的缅怀和尊敬。

国有国祭,家有家祭,山东曲阜祭祀孔子的孔庙、山西大槐树祭祖等,都成为中华民族海内外华侨华人祭祖敬宗、思乡念土的重要象征,融涵了中华文化传承的一部分,承载着炎黄子孙的精神寄托。

可以说,这种家族文化的传承以“文革”为界限被彻底毁坏,目前国内汉族各个姓氏拥有自己的宗祠家庙,一些是建国前建立的,经历十年浩劫,完整保存下来的只是极少数;有的是改革开放后所新建,每座家庙都得到各自姓氏族人的精心修缮和维护,逢年过节定期聚会祭祀,是族人议事、联络感情的场所。

莱阳盖氏家族,自始祖盖演于元末明初大约(1300年)迁居莱阳,卜居凤翥山下凤头村,所生后代日益增多,以凤头村为中心周围村庄的盖姓都是供奉同一始祖。刚开始盖姓一族在菴上居住,(根据莱阳县志记载:姜疃镇行政区域清朝时期属于菴里社管辖,菴里,又称“庵里”,1928年改名“安里”)因为各村差役转换经常聚会,算是没有分家,康熙四十年(1701年)族人劈甲,丁徭并入税赋。无论支派远近亲疏,但据 住址划分,税粮各输。于是遂有庵南北;庵东西;庵中内外等名,而族属大乱。这就相当于分家了,族人也不经常再一起聚会了。介于此,十六世祖濂决心继承祖志修族谱。这是前话。

雍正改元之旦(1723年),十六世祖盖濂(太学生,北五三支)去谒拜神主,当时的盖氏家族的祭祀祖先场所称作“南楼”(在南楼濂公发现了十二世祖盖盛贤,《北五三支》修的北五支族谱草册一卷),那么据推断南楼应该建立更早(大约在1500年左右),这是有关史料记载最早关于盖氏家庙的记录,大体位置位于今姜疃镇姜疃村盖京涛居住的房屋周围,此地名上年纪姜疃村老人现在还知道,当时姜疃集明清时期属于莱阳南乡重镇。根据历代宗法惯例,大宗统率合族,小宗统率各支,盖氏家族的大宗北五长支七世祖盖勉,已经迁居姜疃桥上,吾祖六世前世居凤头村,自七世有记录开始分迁。

后来由于盖氏族人生齿之繁、人丁兴旺,吾十七世叔祖盖日增(字谦益,耆宾,北五长支十七世姜疃村人),于清朝道光二十年(1840年)倡议,建立共同的宗祠祭祀祖先,至于何时建成已经无从考证,这应该是当时盖氏家族共同祭祖的家庙。因为按照宗族规矩,凤头是老祖的老家,祖坟自然在凤头。但是建家庙时,凤头当时住的是老四、老五,老大、老三住在姜疃,安里住的是老二。因为姜疃是个大集,也是商贸活动的中心,这里又有大宗居住,按照大宗统领小支的祖制,盖氏大家庙建在姜疃,便于各村各支的族人共同前往祭祀。

咸丰辛酉年(1861年)秋,捻匪(1853年—1868年活跃在北方的重要反清武装势力,与太平天国同时期。清朝称之为捻匪)经过姜疃、大夼、高格庄一带,烧杀抢掠,盖氏族人奋起反抗,宗祠毁于兵乱,幸亏族谱被盖琢章(日增祖的儿子北五长支十八世)藏在宗祠的地窖里而有幸保存下来,功德无量。同治癸亥(1863年)盖琢章把族人聚在一起商议重新修宗祠,同治庚午年间(1870年)建成。

民国十七年(戊辰年1928年)琢章公之孙盖枫林(字吴江20世)组织族人续修族谱,族谱有大庄子人盖树桂(北五三支22世)抄写成稿,族人商议去青岛铅印,由于印刷没有资金来源,族人以宗祠为单位进行捐助,当时记载的有:姜疃先正祠 、姜疃思敬堂;庵里(安里)东房祠、 庵里后楼、庵里述省堂; 前河前会远堂,张格庄绍衣堂,上夼兰香堂、上夼奉先堂;光山绳武堂, 后大策思孝堂, 濯村世德堂 ,凤头村如在堂、凤头食德堂;东森埠庄奉先堂,东盖家庄(东庄)奉先堂, 西森埠庄追远堂, 前大策奉先堂, 塔南泊两会 ,前河前安静堂, 西盖家庄节敬堂, 瑞应观(莱西水磨灌村), 后大策肃恭堂 ,东宅思祖堂, 西盖家庄燕翼堂, 西森埠庄四清堂, 西森埠庄裕昆堂 ,西森埠庄追远堂。

以上记载可以看出,当时各个村子都有各支的家庙,有的村子还不止一座。这些宗祠的堂名都很有寓意,据分析也不是全部的,其他村落肯定也有很多没登录上的,每个祠堂都代表一个分支,族人见面,互相问辈分。一说自己是哪个堂的,就知道对方属于哪支的,倍感亲切。

现在这些祠堂基本都毁坏了,不过我有幸跟随盖德仁老师去考察过西森埠庄“追远堂”遗址。位于姜疃镇驻地以北不远的西森埠庄,由于清朝同治年间出了一位进士盖绍曾(北五三支21世),家庙修的格外考究,现在祠堂的庙门基本还保存完整。庙门属于典型的民国时期的建筑风格,家庙的台阶还保存完整,台阶的整个大石条重达上吨。村里人说,那是从很远的地方人工抬过来的,有兴趣的族人可以去西森埠庄村看看。另外姜疃村老人回忆有三座大家庙,分别称作“先正祠”、“思敬堂”、 “奉先堂”,上年纪老人还依稀记得摸样,雕墙峻宇,飞檐斗拱,台阶石鼓俱全。据家父讲,他小的时候经常在家庙门口台阶打滑呲溜儿玩。据他记忆,家庙门口的一对大石鼓,“文革”时期推倒后,埋在姜疃大街村北地下。“文革”前据传先正祠还有八世祖盖威将军的画像挂在宗祠,我家还有祖上留下的奉先堂祭祀用品米面盒一对,上面用毛笔字写的正楷:“敬祖祠”三字。据我了解,姜疃村和凤头村 、河前村的族人,收藏有在盖氏宗祠的民国族谱十二卷。

 

姜疃村人北五长支二十五世 盖霄峰整理

2015年7月9日


分享按钮